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樹立科學的市場監管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是 “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我們要深入學習這一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深刻認識這一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將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到市場監管的各項工作之中,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樹立科學的市場監管理念,指導市場監管實踐。
一是要激發市場活力。市場經濟的內在活力,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是我國經濟走向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市場的活力,來源于市場主體的大量涌現,來源于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只有微觀市場主體充滿活力和創造力,整體經濟才能有活力和競爭力。
過去,我國市場經濟活力不足、創新乏力,重要原因在于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對微觀市場主體的行政干預過多,百姓投資創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高、環節多、效率低,制約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商事制度改革就是從百姓經商興業這第一道門改起,還權于企業,還權于市場,激發億萬群眾的創造力和市場經濟的內在活力,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但目前大量行政審批、各種繁瑣的行政管制,仍是制約市場活力的重要障礙。
改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釋放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激發微觀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要堅持問題導向,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著力點,深入探索“證照分離”,提高市場準入便利化,推動審批制度改革,促進市場主體持續增長、活躍發展。
二是要鼓勵市場創新。創新是市場經濟的活力所在,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中央《建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第一項就是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創新,才能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才能適應全球激烈競爭的挑戰。
目前,我國開始進入創業創新的繁榮時期。人力資本進入收獲期,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在減弱,人才紅利在增強,大學生創業、海歸人才創業、企業精英創業、農民工創業,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科技創新進入爆發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為釋放人的創造力提供了極大空間;改革紅利進入釋放期,這兩年,商事制度改革,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顯示出改革創新的積極成效和巨大潛力。2015年日新登記企業1.22萬戶,大大超過改革前的6900戶,初創企業活躍度達到70%。
創新會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也要求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我們要順應創新發展的大趨勢,強化創新意識,繼續改革工商管理,適應新科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服務企業經營模式和組織方式的創新。營造激勵創新的市場競爭環境,破除制約創新的各種體制障礙,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增強市場主體創新動力。
三是要規范市場秩序。完善的市場經濟是有活力、有秩序的。沒有活力,市場經濟就失去了生機和魅力;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失去了安全和保障。企業要健康發展,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否則,就不能優勝劣汰,而是劣幣驅逐良幣。做到放而不亂、活而有序,必須做到放管結合,在創新中發展,在規范中完善。
要認識到,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競爭環境,不是限制經濟發展,而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時期,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的目標,面臨著化解過剩產能、淘汰僵尸企業、培育新產業新動能等一系列任務,再按傳統的行政主導方式難以奏效,迫切需要凈化市場環境,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
今后,要強化競爭政策的重要作用,把規范市場秩序、改善市場環境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要打擊假冒偽劣,為優勢企業發展騰出空間。要形成僵尸企業退出機制,促進企業優勝劣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要改革扭曲市場競爭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消除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充分發揮我國的市場潛力和統一大市場的優勢。
四是要維護消費者權益。強化消費維權,保護好消費者權益,就是保護千家萬戶百姓的利益,這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共享發展的本質要求。從國際經驗看,保護消費者權益,形成良好的消費環境,是許多市場經濟國家市場監管的重要方向和最終目的,也是提升產業素質和產品競爭力的內在動力。
當前,我國消費環境的改善與百姓消費能力的提高還不匹配,消費環境不理想已經成為制約消費潛力釋放的重要障礙。長期形成的重視投資者、生產者利益,而忽視消費者權益;重視提高消費能力,而忽視擴大消費意愿;重視消費硬件設施,而忽視消費軟環境建設等問題仍較突出。特別是國內旅客出國購物的熱潮,進一步凸顯國內消費環境的不足。
“十三五”時期,隨著我國從中等收入體向發達經濟體邁進,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要改變傳統觀念,樹立消費者優先、消費者至上的理念。要順應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模式變化的新趨勢,把改善消費環境、維護消費者權益作為重要著力點,通過改善消費環境,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增長。通過擴大新消費,帶動新投資,培育新產業,形成新動力,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五是要提高監管效率。隨著商事制度改革,市場主體大量產生,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促進了技術、資源和市場的跨時空跨領域融合,顛覆了許多傳統的產業模式和消費模式,對市場監管提出許多新要求和新挑戰。再延用傳統的人盯人、普遍撒網的監管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
從國際上看,減輕企業負擔,減少社會成本,提高監管效能,成為國際監管改革的普遍趨勢。自從世界銀行公布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以來,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進行了一系列監管改革,以不斷改善營商便利度。世界銀行《2016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189個經濟體中進行了231項商業改革。近年,英國落實“良好監管原則”、“挑戰文牘主義”,都值得研究借鑒。
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必須提高市場監管效率。要把推動工商市場監管的改革與創新作為重要任務,不斷探索市場監管新機制、新方法。要強化企業信用監管,讓信用創造財富。要利用大數據資源,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監管。強化社會共治,發揮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功能,發揮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的協同效應,發揮地方監管的重要作用。
六是要順應全球化趨勢。我國經濟要開放發展,市場監管同樣要有全球視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一國的監管理念、監管模式,是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這兩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全球經濟的緊密聯系,國際間的市場規則、市場監管交流合作明顯增多,這是世界經濟交流協作的重要保障。同時,即使是國內市場規則,同樣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去年,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提出的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標題是《在競爭及政策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中持續增長》,既顯示出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較快增長,又顯示出對競爭環境和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最近,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比如市場準入、監管的一致性、規范電子商務、提高透明度等,很多都是市場監管問題。
今后,要按照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的要求,不斷提升市場監管的國際化水平。要從長遠戰略需求出發,繼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要用國際視野,審視市場監管規則的制定和市場監管執法效應。要加強前瞻性探索,注重探索和推廣自貿區商事制度改革實踐經驗。要強化商標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