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從服務業發展的角度看,德國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金融化的特點。伴隨德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德國的金融資本也逐步發展起來,但是,德國金融資本發展的特點不同。首先,德國不是傳統的歐洲國際金融中心,歷史上的倫敦,以及后來的盧森堡、巴黎成為歐洲的三大金融中心。由于德國致力于制造業的發展,金融方面德國選擇了一條類似工業發展的路徑。與經濟強國美國和英國不同,它選擇了在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推動歐洲貨幣或金融一體化的道路,在金融一體化中實現自己的金融領導權。由于歐盟內部經濟發展狀況參差不齊,過度的擴張,或過度的緊縮都不能被歐盟成員國所認可,因而不存在經濟過度虛擬化的條件??梢哉f盡管德國經濟實力在歐盟內部排在第一位,但是,德國是在經濟一體化的框架下實現自身的金融夢的。這種金融夢的服務基礎,不是以經濟擴張,或通過金融獲得某種額外好處(以美國為例)為目的,而是要使金融建立在歐盟總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這種選擇是建立在德國戰后始終以低物價上漲率作為貨幣政策追求目標的理念為基礎的,好處是德國不會形成金融部門的過度發展,而是在一體化的框架下,將金融的發展建立在歐盟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避免了歐洲聯盟經濟的過度虛擬化。
因此,如果要總結德國經濟發展的特色,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以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與升級為基礎,不斷追求引領世界制造業的進步;第二,所有的經濟運行活動和機制,都圍繞實體經濟的發展,并以實體經濟的發展引領其他經濟領域發展。
德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應該說,歐洲的漸進一體化過程,也是德國逐步擔當起歐洲領導者角色的過程,但是,目前德國的發展面臨一系列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貨幣一體化尚未實現與財政一體化難以實現,這成為發展實體經濟的根本難題。德國希望通過歐盟成員國的經濟一體化實現經濟和貨幣聯盟。在此過程中,實現歐盟的統一貨幣,使各國經濟在統一的貨幣和貨幣政策下,避免各成員國發展步伐的差異影響歐盟的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借助漸進的財政一體化,使各成員國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向和程度保持高度的一致,從而使貨幣和財政政策統一。這種統一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包含著德國的基本理念,即歐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正常發展的基礎上,而這種正常的發展又是建立在科技創新、發展制造業競爭力的基礎上,而這種發展路徑無疑是由德國引領的。然而,這樣一種思路目前是難以實現的。
首先,在統一貨幣問題上,目前還有九個成員國沒有加入歐元區,這就意味著統一的貨幣政策還沒有完全實現。其次,即使加入了歐元區的成員國也與德國“同床異夢”,希望從一體化中得到更多融資和債務擔當,結果導致了“笨豬五國”的主權債務危機,震蕩了整個歐元區。德國的解決辦法還是高瞻遠矚的,一方面,必須嚴格財政紀律,并借此推動歐盟財政的進一步一體化;另一方面,通過借款方式,維持歐元區乃至歐盟的團結一致,使歐盟不受到系統性沖擊。在財政一體化方面,進展還比較緩慢,核心問題是歐盟各國經濟一體化的程度還沒有發展到各國完全放棄經濟自主權的程度。因此,必須在震蕩中,成員國逐步接受放棄經濟政策自主權。這也是德國迄今為止所做的事情。
德國所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歐洲難民潮問題。從歷史上看,歐洲曾經在經濟大發展的20世紀50-60年代出現過南歐和阿拉伯勞動力進入中北歐國家從事工作的情況,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勞動力奇缺。1985年以后,由于歐洲失業問題嚴重,曾經采取過鼓勵外來勞動力返遣的政策。本次的移民潮是一種“非志愿難民”。這是突發的,但德國卻是非常積極接納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德國人感同身受,回顧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德國人抱著強烈同情的態度處理難民潮的問題。二是從經濟學角度看,德國要進一步發展制造業,必須有大量的勞動力供應,而德國、乃至歐盟整體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始終低下,沒有改觀。德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勞動力出生的政策刺激,但效果有限。本次德國帶頭接納80多萬難民,不能不說,德國需要這樣的生力軍,如果利用得當能夠成為“意外之財”,成為新的勞動力供給,況且可能是低成本的勞動力供應。然而,如果利用不當,則可能是令德國人頭疼的事情。因而,逐步地“調教”這些勞動力,可能是唯一的選擇。
德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第三個挑戰是歐盟經濟的拖累。從歐洲一體化的歷史看,歐盟是通過犧牲經濟發展速度換取一體化的漸進升級和擴大的。因此,在我們看來,德國的理念是經濟的、乃至政治的一體化,一個統一或“和而不同”的歐洲才是德國追求的主要目標。
德國經濟發展經驗的世界啟示
從德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我們能夠思考很多問題。從總體看,一個國家經濟,特別是大國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堅持以制造業發展為基礎的原則。從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開始,德國人就堅持認為產品的制造能力相比制成品而言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因此,形成自身的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從而形成不斷創新、引領工業制造方向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在自身的金融體系尚未發展和完善起來之前,必須將金融建立在自身制造業發展的基礎上,即金融是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并且發展金融必須以制造業發展為前提。
第三,強調經濟發展的漸進性,打好經濟發展的基礎。不要以大躍進的方式發展制造業,要更多地建立起科技創新的機制,把先進制造業長遠發展的國家規劃與企業的活力密切結合。
(作者為南開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徐聰:《德國經濟治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15年3月1日。
責編/張夏夢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