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經濟之痛:國際市場條件惡化,內部經濟結構脆弱,政局不穩
過去五年內,巴西經濟經歷了繁榮、減速和停滯,而后陷入衰退,未來還面臨著墮入蕭條的風險。這一轉變的觸發因素是外部環境的逆轉,根本原因卻在于巴西政治經濟結構的內部缺陷。
就外部環境而言,國際市場條件的惡化對巴西經濟形成不利沖擊。一是全球經濟低迷,特別是巴西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進入增速放緩的“新常態”。二是大宗商品價格下降。2014年6月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急速下跌,2015年全年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下跌30.7%。三是全球貿易陷入低迷。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以來,全球貿易年均增長率不足5%,2015年僅增長2.6%,是大蕭條以來的最低點。201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GDP下降0.4%,其中南美地區經濟下滑1.6%。作為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巴西承受區域內外經濟下滑的雙重壓力,這使其貿易條件趨于惡化,外部需求呈現萎縮態勢,經濟下行的外部壓力逐步累積。
就內部經濟條件而言,結構性不平衡是巴西面臨的根本性問題。首先,巴西經濟長期重消費、輕投資,消費占GDP的比重約為80%,而投資率長期低于20%,導致資本積累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經濟的增長潛力。其次,巴西產業發展存在“去制造業化”趨勢,而本世紀初期初級產品部門的超級盛宴,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使得制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且以資源密集型行業為主。由于制造業規模有限且發展滯后,巴西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低端位置,易受外部沖擊影響,經濟脆弱性突出。再次,巴西收入再分配中存在“福利趕超”現象,高福利降低了勞動力市場的彈性,損害了經濟自我修復的能力,也壓縮了逆周期政策的回旋空間,從而透支了經濟活力。
就內部政治條件而言,巴西政局不穩加劇了經濟的衰退。2014年10月27日,羅塞夫總統連任成功,但是一年后其支持率僅為8%。目前,羅塞夫政府面臨著三重危機:一是競選承諾中所涉及的穩定宏觀經濟、降低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等目標落空引發的民眾信任危機;二是巴西石油腐敗案不斷發酵引發的投資者信任危機;三是對羅塞夫總統彈劾程序啟動引發的執政危機。上述三大危機使得巴西政治不確定性加大,營商環境有惡化傾向,非經濟的因素正在加劇經濟下滑的風險。
當前,巴西經濟指標的惡化程度創下了近年之最,經濟基本面已十分脆弱。未來一段時期內,巴西的走勢取決于經濟的調整方向、對外部風險的敞口情況以及政策空間。現階段,由于經濟體量較大、外匯儲備充足等因素,巴西尚保有一定的緩沖余地,2016年的夏季奧運會也會為其創造局部相對利好。但是,在中期內,世界經濟呈疲弱態勢,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之勢也會延續一段時期,而巴西外債水平超出警戒標準,其出口對大宗商品的依賴度仍高達65.2%,因此,其面臨的外部風險仍在積聚。與此同時,2015年以來的經濟政策已透支了巴西政府的能力,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巴西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空間相對有限,逆周期政策能力受到約束。由此可以判斷,巴西經濟仍存在墮入蕭條的可能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 ECLAC, The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15, Santiago, Chile, December 2015.
責編/周素麗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