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發展理念日趨成熟,國家對宏觀經濟運行把握和駕馭的能力正在提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及潛能將會不斷地被激發出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將形成新的驅動效應,智能制造和智能家庭消費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帶動新的需求。
【關鍵詞】中國經濟 發展理念 新動能 對外開放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經濟在承受增長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平穩地度過2015年,并以6.9%的增速名列世界前茅。但對中國經濟的評論和看法卻依然存在不同的爭論。其中肯定成績的有之,提示風險的也不少,像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這樣的人物認為中國經濟將面臨硬著陸。這些反響一方面說明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正在上升,中國經濟的表現及變化日益受到各界的矚目。同時對我們來說,又好像感覺到了新的壓力。這提醒我們一定要把握好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不僅要謀劃好2016年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要確保“十三五”任務的全面完成。
五大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五大政策支柱科學定位
2015年我國經濟確實有不少可圈可點的新變化,現階段我們雖仍處于新舊增長動能交替變化的發展階段,但我們已可以清晰的看到新的增長動能正在以更高的速度發展,并正在逐步形成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截至2015年,我國服務業增長份額已超過50%,高端制造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達12%并仍在以高于傳統產業的速度快速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力正在普及和提升,高鐵、航空航天產業的競爭力正在發生著驚人的變化,這一切正在改變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結構并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對宏觀經濟運行把握和駕馭的能力正在提升。我們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及調整日趨成熟穩健。
首先,五大理念深入人心。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一個重要的綱領性文件。它不僅明確了我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同時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理念是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全新理念,既明確了發展的方向、方式、方法,又明確了為誰發展、依靠什么發展,以及發展的目的和發展的手段。五大理念的普及深入,必將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并將轉化為科學的發展方法,在指導各部門、各地方實現經濟的發展中發揮出巨大的能量。
其次,五大政策支柱科學定位。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根據經濟運行情況及宏觀調控效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五大政策絕不是簡單的原則要求,它是中央根據當前經濟運行及改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的具體而有針對性的要求。在現實工作中,顯然僅從文字方面理解這五大理念是不夠的,能否不折不扣地貫徹這五大理念才是問題的根本。
第三,直面五大艱巨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2016年的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是中央直面經濟發展矛盾所作出的重大決定。完成這五大任務并非易事,關系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系、關系到財稅體制改革及轉移支付、關系到中央及地方的財權、事權分配等敏感問題。然而,產能過剩、僵尸企業等問題已到了不解決無法發展的地步,必須下決心解決。這五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如何,不僅將決定2016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形勢,更重要的是將對整個“十三五”任務的完成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有關部門已行動起來,積極采取有關措施,推動五大任務的完成。
第四,供給側改革任務的提出。中央強調,在鞏固需求方面改革成果的同時,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研究。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為以深化改革為核心的一項艱巨任務,其落腳點在于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實現體制機制轉型的系統工程。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實際上是將體制機制改革與發展生產力相結合,將制度創新與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如果說中國經濟過去的快速發展更多依靠的是制度紅利的話,那么今天的改革就要深入到經濟發展的原驅動力方面,重點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各類生產要素障礙。供給側改革不僅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更是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中必須認真對待的一個重要議題,只有深刻領會把握其含義,我們在現實經濟發展的深化改革中才能借力發力,釋放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