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的出現具有客觀必然性,是發展條件與發展方式的整體性、系統性改變
經濟新常態的出現,主要由國內外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所決定。其中特別突出的是市場環境和市場需求水平的變化。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恰逢世界經濟處于繁榮狀態,依靠勞動力資源優勢,外貿出口實現了持續高增長。2003-2007年,我國出口年均增長29.2%,是支持經濟高增長的一個重要條件。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隨著世界經濟繁榮結束,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明顯下降,2008-2014年,外貿出口年均增長8.57%,2015年出口總值下降2.8%。外需增速大幅度下降。從國內看,大城市主導的城鎮化模式,日益制約著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抑制了內需的增長。在全國658個城市中,產業與人口過度集中于其中30多個大城市,這就過早出現了城鎮承載力不足的問題,對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帶來明顯制約,從而對內需增長帶來明顯制約。
市場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使供給端的企業發展環境發生深刻改變。例如某行業原來的訂單水平可以100%地滿足其產能釋放,隨著需求水平降低,訂單水平僅能支持70%產能的釋放。這就必然導致企業圍繞訂單的競爭,必然把企業從關注生產的數量,轉變到關注產品的質量與效益。當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并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在需求水平下降的同時,需求的選擇性在提高。一方面由于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另一方面是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改變了市場競爭的特點,從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需求選擇性提高,企業開始關注質量與效益,客觀上都要求改變粗放、數量擴張的投資模式,創新投融資方式,要求要善于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
在需求水平下降的同時,我國的生產要素相對優勢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必須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此外,資源環境約束加大,隨著經濟規模的持續較快擴大,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較快縮小,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從外部發展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市場條件、國內的生產要素供給條件、資源環境條件等多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從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好、做得優、做得省的新模式轉變,這就必然引起市場根據新的標準重新選擇企業的活動。這會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過剩產能和困難企業調整退出,不斷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加快建立健全依法規范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適應發展環境與條件變化的轉型調整過程,面臨錯綜復雜的經濟運行情況,從宏觀調控方式看,既要穩需求、穩增長和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需要強調的是,經濟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階段性新特征,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從歷史長過程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這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動規律。”決定經濟新常態的主要因素,包括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經濟的深刻調整,我國城鎮化的矛盾等,為中國經濟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型增長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隨著世界經濟逐步恢復增長,隨著我國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相關矛盾都可以逐步得到解決。因此,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未來我國經濟的發展潛力主要來自以下方面:第一,城鎮化。去年中國城鎮化水平按照常住人口,達到了56.1%,按照戶籍人口,則還不到37%。高收入國家城市化率一般都在70%以上,因此我國城鎮化還將持續較快推進,今后還有大量的城鎮人口持續增加,帶來的住房、汽車等各種基本生活消費品的需求市場巨大。第二,產業升級。產業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級,對中高端市場需求開拓能力將持續提高,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持續提高,中高端市場需求的增長方興未艾,因此產業升級拓展市場需求的潛力巨大。第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現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人均收入水平相差50%以上,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其中包含的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第四,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包含了巨大發展潛力。比如,按照我國現行標準,還有7017萬人口沒有脫貧,如果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準,目前還有2億左右的貧困人口。今后大量的低收入、中低收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在全面小康的進程中將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這里面包含的需求潛力更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支持經濟發展的要素保障條件依然較好。第一,人力資源保障比較充足。比如,現在勞動年齡人口超過9億人,而全社會就業人口是7.7億人,非農就業人口是5.45億人,城鎮就業人口是4億人,都遠低于勞動年齡人口規模,表明勞動力供給保障是充足的。只要不斷改善城市環境,不斷提高城市包容開放的水平,勞動力資源就會被更充分地使用起來。另外,與教育水平提高相聯系的人才紅利潛力巨大。第二,從資金方面來看,國民總儲蓄率保持在48%以上,目前人民幣存款規模達到136萬億左右,支持生產建設的資金供給潛力非常大。第三,從技術方面來看,隨著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各種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條件趨向改善,并且我國原始創新的步伐也在加快。綜合這些情況,可以認為,“十三五”期間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和要素供給條件都沒有發生轉折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較快推進的歷史進程沒有改變。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省部級干部研討班開班式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6年1月19日。
責編/楊鵬峰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