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現代公司治理變革與國企制度創新(5)

第三,努力構建界定清晰且運行成本可控的政企關系。現代公司治理的基本邏輯是由股東控制的公司,這個邏輯難以運用于國有企業。這是因為,國有企業的任何股東或出資人,都是由制度構造出來的出資人(代表),我們無法說,由特定制度構造出來的某一個環節的出資人(代表),必然優于由其他制度安排構造出來的其他環節的出資人(代表)。在從國有企業的“虛位”的最終出資人到實際控制人的整個委托代理鏈條上,任何被制度構造出來的被賦予較多控制權的或是被設定為監督其他人的監督者,都隨時有可能在實踐中成為需要重點關注的“被監督者”,為此,監督好最末端作為“(最終)監督者”的政府,而不是另一端作為“被監督者”的企業及其內部人,才是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成功的關鍵。如果與國有企業相關的政府系統內的最終監督者未受到有效的制衡與約束,那么,與國有企業相關的整個委托代理鏈條就有可能會異化成為一架復雜度持續上升的制度機器,新的制度不斷滋生,制度成本與日俱增而產出效率卻奇低無比。

在實踐層面,正確處理國有企業的政企關系,需要轉變觀念。一方面,需要有依法治企的觀念,而依法治企的根本在于依法治政。有時,用法律制度規范好政府部門或國有股東的責任和行為,要比規范國有企業的責任和行為來得更重要。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管控強弱與管控能力正相關的觀念。政府部門有利用行政權力影響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的行為傾向,其對國有企業的不當干預往往都發生在那些政府部門既沒有信息優勢、不熟悉又沒有專業能力、不擅長的企業經營事務上。為此,履行國有股東職責的政府機構,需要具備勝任其管控職責的專業水平;否則,大量似是而非的管控或干預,除無謂增加高昂的治理成本外,產生不了任何可識別的管控成效。國外經驗表明,像“一臂之遙”這樣的極簡化的、看似無為而治的國有企業管控模式,能夠簡潔明確地界定國有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經營自治權,這樣做有可能取得令人贊許的管控成效;而在那些高度復雜的管控體系里,不論是國有股東,還是國有企業,都很難弄清楚自身權力與職責邊界到底在哪里,這樣的管控體系的運作效果時常是差強人意的。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有企業改革和制度創新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競爭性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5ZDA026、71472186)

注釋

①引自[美]阿道夫·伯利、[美]加納德·米恩斯:《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360頁。80年前,當伯利和米恩斯在定義“現代公司”時,他們關注到了:“美國的大型公司已不再是一種私人企業組織,而是已經變成了一種制度……這種現代公司制度不僅是產業組織之花,而且社會公眾寄予這些公司越來越大的責任,以增進全社會的經濟福利。”參閱“1932年序”,引自[美]阿道夫·伯利、[美]加納德·米恩斯:《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54、57頁。

②與現代公司相比,古典公司在組織治理上的基本特征是:公司屬于股東,同時,公司控制權也屬于公司股東。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現代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一種在保留股東的所有權的前提下,完成公司控制權轉移到管理層手中的企業制度安排。

③Andrei Shleifer & Robert W. 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 Vol. 52, No. 1, pp. 35-55. Mar 1997.

④John C. Coffee, Jr. "Future as history: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converge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93, No.3, p.641. 1999.

⑤[美]蘇珊·伯杰、[美]羅納德·多爾主編:《國家的多樣性和全球的資本主義》,重慶出版社,2002年,第124頁。

⑥13[美]澤維爾·維夫斯:《公司治理:理論與經驗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220頁。

7Gary Herrigel, "A New Wave in the Hist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Enterprise and Society, Vol.8, No.3, p. 481, Sep 2007.

⑧李維安指出,公司治理并不是因為有了它就可以使公司獲得成功才被重視的,而是因為公司面臨的各種各樣壓力使然。他形象地將公司治理比喻為“馬斯諾防線”,在二戰中,這道防線只是讓德國軍隊多繞了一些路。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公司治理安排是不是只是給公司增加了繞道成本?參見李維安等:《美國的公司治理:馬奇諾防線》,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

⑨Marc Essen, Peter Jan Engelen & Michael Carney, "Does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 Help in a Crisis? The Impact of Country- and Firm- Level Governance Mechanisms in the European Financial Crisi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ume 21, Issue 3, p.201–224, May 2013.

10[美]威廉·拉讓尼克、[美]瑪麗·奧蘇麗文:《公司治理與產業發展》,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年,第174~175頁。

11Clayton M. Christensen & Derek van Bever, "The Capitalist's Dilemm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ne, 2014.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公司治理   變革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