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未來:主權、競爭與共識(3)

其次,由于歷史的原因,美國掌握著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資源的主導權,但這種掌握卻是以私人部門和非營利組織的名義隱秘進行的。例如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簡稱ICANN)負責互聯網協議地址的空間分配、通用頂級域名與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系統的管理以及根服務系統的管理,可以決定某個網址、計算機以及相關設備在網絡空間的“出現”與“消失”,與美國商務部有著特殊的合作關系。長期以來,包括中俄以及歐盟在內的國家和組織一直呼吁ICANN監管的國際化。2014年3月,在斯諾登曝光“棱鏡門”事件之后,美國受到來自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被迫宣布有條件放棄對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的監管,但其仍設定了基本前提條件就是把管理權交給一個遵循“多利益攸關方”原則的私營機構,反對交給主權國家政府主導的多邊組織,其目的仍然是排斥政府的參與,希望在全球范圍內推進多利益相關模式,取代政府主導模式,削弱政府控制。?發展中國家則一直在推動ICANN的國際化,一些國家希望由聯合國接手管理權。

再次,由于價值觀方面的原因,西方國家一致倡導人權高于主權,主張公民的自由等基本人權不可侵犯,在網絡空間則堅持網絡自由主義,反對國家對互聯網的管制,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公民獲取信息的自由。美國一直宣揚互聯網世界的“公開、透明、人權”,互聯網自由是其2011年公布的《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的核心概念和重要構成部分,主張“美國的國際網絡空間政策反映了美國的基本原則,即對基本自由、個人隱私和信息自由流動的核心承諾”?;歐盟委員會2013年頒布的《歐盟網絡安全戰略》主張要確保每個公民都能自由地接入互聯網,依法獲得未經過濾和審查的網絡內容,認為全球聯系的加強不應帶來審查制度和大范圍的監督管制。?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其社會現代化程度不同,國家建構和身份認同也有差異,維護政府的合法性和保持社會穩定是重要任務,大多都主張對網絡實行一定的監管,強調自己的網絡主權。

可見,網絡自主主義的式微,并不意味著國際社會能夠在網絡空間治理上能夠達成一致,各國在網絡空間治理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有些和價值理念有一定的關系,但更多是根源于國家利益的盤算。網絡強國之所以否認網絡主權,并不是否認自己的網絡主權,而是通過否認別國的網絡主權,確保本國對全球網絡的“統治權”或者“治網權”。由于互聯網的關鍵資源和核心技術控制在這些國家的互聯網公司和非營利組織手里,而這些非營利組織是遵守這些國家的法律的,通過這些私營公司和非營利組織,網絡強國能方便地控制這些資源。“美國只是不希望其他國家運用數據主權這種觀念武器來構建阻擋美國網絡霸權擴張的壁壘,而不是真的不關注數據主權。”?通過網絡霸權的建立,網絡強國利用壟斷網絡資源和核心技術建立了對網絡弱國的壟斷價格,對網絡弱國進行經濟上的盤剝;網絡強國通過否認網絡主權,反對對信息內容的管制,侵害他國的文化權益,更方便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能夠更加有效地干涉他國內政,甚至實行網絡殖民主義,?使發展中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形成對網絡發達國家的依附,損害發展中國家的長遠利益,維護自己的全球霸權。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網絡自由主義的式微和主權在網絡空間的回歸是大勢所趨,不會因為個別國家的主觀愿望而發生改變。國際社會,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了應對網絡空間治理問題都要采取行動,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網絡空間主權回歸的推手,這主要是因為虛擬網絡空間是現實物理世界的反映,并不能擺脫現實物理世界中國家間政治的基本邏輯。從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歷史進程來看,盡管國際社會關于網絡空間治理存在巨大的分歧,但在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在網絡空間國際博弈的進程中,國際社會在網絡治理上取得共識的基礎得到了不斷拓展。

盡管20世紀90年代全球互聯網已經發展成型,但網絡空間的國際治理卻是進入21世紀以后的話題。在國際電信聯盟的倡導下,2003~2005年,聯合國全球信息社會峰會分兩個階段分別在日內瓦和突尼斯召開,啟動了網絡空間治理的以政府主導為內涵的“聯合國平臺”。會議首次就互聯網要不要治理、怎樣治理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并推動聯合國秘書長設立互聯網治理工作組,該工作組在2005年提出的報告中明確了互聯網治理的工作定義,肯定了政府、私營公司和社會在互聯網治理中的各自角色。?國際社會還紛紛要求取消美國對互聯網域名的支配權,要求在國際互聯網治理中,所有政府應該擁有平等的作用與責任。之后,國際電信聯盟還主導了于2006年開始的互聯網治理論壇,首屆互聯網論壇就展開了對互聯網關鍵資源管理問題的討論。2010年10月召開的國際電信聯盟全權代表大會以及同年12月召開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都再次討論了把互聯網管理權交給國際機構的議題。2012年召開的國際電信大會重申了所有政府應該擁有平等的作用與責任,重申了國際電信聯盟及其成員國在互聯網治理中的作用。聯合國主導的上述多個平臺推動著有關互聯網治理的討論,美國單邊控制的局面逐步被打破。

共識在分歧和矛盾中得到不斷拓展。現在,包括在政府的角色、互聯網關鍵資源的國際化、互聯網內容的管理等方面,國際社會共識的基礎正不斷夯實。事實上,除發展中國家外,包括歐盟成員國在內的一些發達國家也支持互聯網關鍵資源的國際管理,?當斯諾登曝光美國政府的“棱鏡門”事件之后,德國總理默克爾甚至考慮建立歐洲自己獨立的通信網絡。就政府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作用而言,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元行為體參與治理的立場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歐盟在2009年提出網絡空間的“多主體治理路徑”,強調政府、個人和企業都是網絡治理的利益攸關方,其立場與美國盡力排除政府影響的做法存在較大的差別,而發展中國家盡管缺乏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和企業,但也肯定私人部門和社會組織在網絡治理中的作用。而對于網絡內容的管理,各國也都依據本國的國情在不同程度的實行,其中歐盟、美國都在加強對互聯網內容的管理,例如在記者無國界組織發布的《互聯網之敵報告2014》(Enemies of Internet)中,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在內的20個國家,都處于強化對網絡內容審查和過濾的榜單之上。當然,在方式、方法、程度上,國別之間存在各自的不同與特點。只不過,由于存在基本價值理念上的差異和具體國際利益的考慮,這種共識的基礎轉變成國際社會的共識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上一頁 1 23456下一頁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主權   共識   競爭   全球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