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警惕歷史虛無主義荼毒新媒體網絡空間

新世紀以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雖釋放正能量的建設性作用正在加大,但其傳遞負能量的破壞性傾向也一直持續發酵。現在絕大多數錯誤思潮和錯誤觀點,都是借助互聯網在不斷地炒作、放大和擴散,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近年來在新媒體網絡空間廣泛蔓延的一種錯誤思潮。它借助新媒體平臺強大的傳播功能和廣泛的受眾群體,大肆宣揚傳播其充滿偏見和謬誤的歷史觀點。在看似合理的推理論證之下,在玄機四伏的說辭掩飾之下,一些普通網民群眾的社會主義信念和唯物史觀出現動搖。面對歷史虛無主義荼毒新媒體網絡空間的瘋狂攻勢,我們必須敢于亮劍、直面交鋒,揭露其“還原真相”背后的不良居心,打好打贏這場“思想狙擊戰”。

隨著網絡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手機和電腦等科技產品的普及以及網民群體的大量增加,人類真正步入了新媒體時代。目前,中國有6.7億網民、413萬多家網站,網絡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人民生活。歷史虛無主義不失時機地借新媒體所創設的網絡空間為其傳播構建絕佳場所和主要平臺,網絡大V、社會公知和所謂的“意見領袖”有意或無意地成為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推手,而少數所謂知名專家學者則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闡釋者和辯護者,娛樂調侃也成為歷史虛無主義切入人民大眾網絡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借助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蝴蝶效應”,歷史虛無主義在互聯網掀起了一股亂史逆流。

1. 否定中華民族的輝煌發展,虛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功績,抹黑黨的領袖與革命英雄。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打著“還原歷史”的幌子,通過對歷史細節進行“科學性”考察論證、對歷史人物進行人性學剖析等手段,刻意否定中華民族5000余年來獨立自主地孕育東方文明和創造人類共同財富的偉大歷程;刻意虛無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和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曲折征程;刻意抹黑毛澤東等黨的領袖,抹黑劉胡蘭、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英雄投身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大業的不朽事跡。同時,高度贊揚近現代歷史上的一些反面人物,如慈禧、琦善、李鴻章、袁世凱、蔣介石、汪精衛,等等,認為他們都功大于過,是推動中國進步發展的重要人物,甚至是“民族英雄”,極力為其反動行徑辯護,完全顛倒混淆了是非黑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搞亂了人們的歷史認知。“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這是抹殺民族主流文化印記的滅國之舉,意味著從根本上否定國家的過去,是削弱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第一步。

2. 否定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打著“反思歷史”的旗號,通過假設推理虛構其他發展道路,否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開展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非對錯的重新評價和對歷史事實的組合裁剪,抹殺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國防建設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通過對社會現象的錯誤歸因,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貧富差距擴大、貪污腐敗現象滋生、道德滑坡、環境破壞等社會現實問題與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執政能力緊密聯系起來,夸大問題的嚴重性,數落社會主義的“罪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否定這一巨大成就,就意味著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會從根本上瓦解人民群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3. 否定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和大眾化的科學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以“重塑歷史”為口號,用對立排斥、非此即彼的單向度思維方式重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體系和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妄圖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內部尋找突破口,徹底否定馬克思主義。他們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世界社會主義實踐出現的嚴重挫折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失敗,大肆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調。他們從否定蘇東社會主義實踐著手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進而論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具有本源性的理論缺陷;他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人民內部矛盾和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社會具體問題歸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悖論和困境,否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指導地位和意義;他們從宣揚資本主義普世價值出發,否定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他們以文化多元化和信仰自由為口號,攻擊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地位,污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是“政治洗腦”的過程,否定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大眾化意義,弱化人民大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歷史虛無主義   新媒體   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