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網絡新媒體所具有的形式多樣性、傳播即時性、交流互動性、受眾廣泛性和虛擬隱蔽性等特征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傳播和泛濫提供了可乘之機,這在一定范圍內給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和危害。
1. 影響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廣大青少年已經成為新媒體工具的重要使用群體。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5 年 6 月,我國網民以10—39 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 78.4%。其中,20—29 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 31.4%,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最大。與 2014 年底相比,20 歲以下網民規模占比增長1.1個百分點,互聯網繼續向低齡群體滲透。可見,青少年群體成為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手機幾乎已經成為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豐富,青少年群體通過手機網絡接觸外部世界的空間越來越大,各種信息撲面而來,網絡世界傳遞的信息和思想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仍將隨著網絡技術的拓展與創新持續擴大。在這種狀況下,一旦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想和觀點通過新媒體網絡途徑廣泛傳播,其形成的輿論陣勢必將對廣大青少年的思想造成強烈沖擊。
廣大青少年處于思想不穩定、價值觀念不成熟的成長發育期,他們的思想發展具有起伏性大、可塑性強的特征。對于網絡新媒體這一廣大青少年接觸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徑,歷史虛無主義在所謂的科學實證分析、所謂的最新歷史資料的掩飾下充斥其中,使青少年受到蠱惑和誘導。長此以往,廣大青少年就會形成錯誤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就會導致他們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正當性與正確性的質疑或否定,這對于培育他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無疑是摧毀性的。青少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未來建設者,如果他們受到這種錯誤思想的長期毒害,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必然充滿隱憂。由此可見,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已經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網民的健康成長,干擾了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
2. 擾亂網民群眾的歷史認知。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是受眾人數多、擴散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消息一經發布和傳播,就會呈現出幾何級數增長的趨勢,迅速蔓延至社會的每個角落,彌漫于整個社會話語氛圍中,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在這種狀況下,一旦關于虛無歷史的錯誤信息被制造,經過網民的轉發、網絡大V的轉載,就會形成巨大的社會負面影響,即使最后信息被更正,其先入為主的消極影響也是難以在短期內抹掉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歷史事件的曲解、對歷史英雄人物的詆毀和為歷史罪人所謂的“翻案”,都是一種否認歷史客觀發展規律的錯誤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否定和拋棄。他們“還原歷史”“反思歷史”“重塑歷史”的過程,實質是虛無民族歷史、虛無社會主義、虛無馬克思主義的過程,會擾亂人們對既定史實的正確認識,造成網民群眾思想的混亂。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想一旦出現問題,就容易轉化為現實行動,增加不穩定因素和社會風險。
歷史虛無主義通過虛無革命,提倡改良主義;通過虛無共產黨領導,提倡資產階級領導;通過虛無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提倡走英美式的資本主義道路;通過虛無黨的領袖,提倡崇拜封建主義、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歷史的虛無,根本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拋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否定。這種思想一旦在網民群體中廣泛蔓延和傳播,會嚴重擾亂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動搖他們的民族認同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進而削弱他們的文化自覺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3. 削弱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新媒體網絡平臺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一個時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企圖利用其技術優勢通過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搞亂社會主義國家思想領域的秩序,進而實施“和平演變”,達到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在新媒體網絡平臺上的泛起,與西方國家幕后黑手的支持和參與密切相關,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虛無中華文明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擾亂人們的思想認識,消解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削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流意識形態的國際國內話語權,從而達到在意識形態上瓦解中國的目的。
當前,網絡上傳播的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和思想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這些虛無歷史的思想適應了資本主義國家“西化”“分化”社會主義中國的目的和要求,企圖在我國人民內部制造思想上的裂痕和分歧,進而制造人民內部的矛盾和沖突。假如這些裂痕和分歧沒有得到很好彌補和調解,矛盾和沖突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和化解,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危及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歷歷在目,而我國歷史虛無主義者卻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踏上重蹈覆轍的邪路,充當著西方敵對勢力的“馬前卒”。總之,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