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3月10日,奇瑞最新車型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上市,這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第一次將“首發”市場瞄準海外。智利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奇瑞此舉正是中國制造“走出去”的一個美麗縮影。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參會代表、委員們對此展開討論。
走出去,謀雙贏
在全國政協副主席馬培華看來,中國制造“走出去”充滿希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活動,創造國際消費需求。事實上,我國的很多產能是優質的,國際市場對我國的高端制造業也有需求,特別是‘一帶一路’為中國制造‘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市場機遇”。
今天,中國制造“走出去”不僅有利于中國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擴展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有利于相關國家加快發展、擴大就業。“十三五”期間,隨著“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世界將受惠于中國在全球制造業更深入的參與。
“中國制造‘走出去’,既是順應國內消費提檔升級的需求,也是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的手段。”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說。
2014年開始,三胞集團正式啟動“走出去”發展戰略,先后并購了美國博斯通、以色列最大的養老服務公司納塔力和擁有167年歷史的英國第三大百貨連鎖福來德,打下了國際化布局的基礎。“當前,我們要努力通過國外并購,把好的技術、產品、商業模式引回來在國內落地,推動國內企業轉型升級加速。”袁亞非委員表示。
內外兼修走得好
讓更多中國制造“走出去”,需要內外兼修。馬培華委員認為,既要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水平,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加強誠信體系建設,也要進一步擴大與國際高端制造業的合作,“中國制造業發展到今天,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起了很大作用。接下來,應進一步擴大與國際高端制造業的合作,創造更好的合作條件,防止制造業外流”。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董事長何文波十分認同。“國際產能合作的本意是能力、資本、技術、人才的合作。中國現在有很強的制造能力,要進行高端合作,取長補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
何文波代表建議:“企業‘走出去’,必須用好外方團隊。”今年初,中國五礦旗下五礦資源有限公司所屬秘魯邦巴斯銅礦正式投產,這是國內企業在境外獲得的儲量最大、資源稟賦最佳、成本最低的銅礦。五礦集團在當地聘用的外方團隊來自7個國家,在跟當地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解決了不少難題。“資源豐富的地方往往存在很多利益沖突,需要借助熟悉情況的外方團隊。”何文波代表說。
全國政協委員、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建議,利用上海自貿區等試點的創新優勢,讓我國在涉外貿易和產業合作中,具有試驗國際貿易規則、參與規則制定的主動權。同時大力創新,給予“中國制造”更多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創造并輸出更高水平的作品和技術,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利萬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良看來,推動更多中國制造走出國門,還需制定中國制造的品牌建設制度體系,“前不久,‘2015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排行榜公布,中國作為世界貿易大國,只有華為和聯想兩家企業上榜。我們應著力推進中國制造的品牌建設”。
同時,他還建議推進中國制造的人才隊伍建設,發揮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作用,為中國制造輸送高素質產業技術工人;支持中國制造品牌培育企業和品牌企業培養與引進標準化專業技術人才、質量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和科研技術人才,為中國制造的品牌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加強中國制造品牌建設相關教育培訓,深化企業質量與品牌建設理念,提升人員質量素養與水平。
“既然我們倡導工匠精神,就要有相應的考評機制和待遇。”全國政協委員、億陽集團董事長鄧偉說,原來能當上八級工是工人們的自豪,“新時期如何建立完善工人技術考評標準,讓大國工匠們更有自豪感,這也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的基礎”。(記者 沈慧 王晉 楊開新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