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頭十年第一場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的演變、蔓延已歷數年之久,但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增長仍一波三折,步履蹣跚。此次危機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導致新自由主義徹底破產,也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危機爆發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慌亂中一夜之間復活了作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理論基礎的凱恩斯主義,全球刮起了一股強勁的國家干預主義浪潮,伴隨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各種救市措施和對經濟的調控與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事實再一次表明,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并沒有改變,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并沒有過時。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與新自由主義的破產
2008年金融與經濟危機是繼大蕭條之后資本主義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動搖了全球經濟體系。但是,如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一樣,西方經濟學家對此次金融與經濟危機的根源至今爭論不休,莫衷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不難發現,雖然此次金融與經濟危機呈現出與以往危機不同的明顯特點,但根源仍然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集中激化和爆發的必然結果。
自182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第一次周期性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在19世紀每隔10年左右便爆發一次經濟危機。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席卷整個資本主義并波及全球的大蕭條徹底粉碎了古典經濟學“市場自動均衡自我修復”的神話,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徹底破產,整個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應時而生。二戰后,發達國家政府普遍實施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支撐了20世紀50至60年代的經濟增長。
但是,凱恩斯經濟學及其政策主張具有與生俱來的通貨膨脹壓力。進入20世紀70年代,面對資本主義“滯脹”困局,凱恩斯經濟學束手無策,漸失主流經濟學尊嚴與地位。在此背景下,濫觴于二戰之前且被長期邊緣化的反對國家干預的新自由主義開始邁向歷史前臺,成為國家壟斷資本的意識形態和新的主流經濟學。在新自由主義鼓噪的政策推動下,一方面,貨幣超長供給和低利率導致經濟虛擬化、泡沫化加劇,產業空心化盛行,經濟結構失衡,激化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另一方面,資產泡沫和信貸膨脹支撐下的借貸消費和華爾街的貪婪誘導實體經濟盲目發展和非理性繁榮,形成隱蔽性購買力不足和生產過剩,導致有支付能力的社會需求與社會供給錯位與脫節。這種金融驅動和信貸支撐型經濟具有極大的脆弱性,一遇房地產泡沫破裂和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市場崩盤,這些看似突發的事件必然引發和導致銀行貸款難以回收,信貸枯竭和流動性干涸。這時,以銀行破產倒閉和整個金融體系幾近坍塌為主要表現的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就必然地發生,繼而迅速從虛擬經濟蔓延到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傳導到發展中國家,形成幾乎席卷整個世界的經濟危機。至此,新自由主義鼓噪和極力推行的私有化、松弛市場管制、弱化金融監管的惡果,最終使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并導致如此深重的經濟災難。
面對危機及其蔓延,新自由主義無論在解釋危機的原因方面,還是克服危機、拯救資本主義的政策主張方面,都束手無策。主流經濟學就此陷入繼古典學派和凱恩斯主義危機之后的第三次危機,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和治理范式徹底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