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長沙市副市長 何寄華
當前,我國農村總體上是穩定的、和諧的,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突出問題:
第一,傳統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導致“空心村”現象加劇。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92:1。大量農村勞動力遷移到城市務工、經商,導致有些農村出現了“有屋無人住,有地無人種”的空心化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風險高、比較效益低。由于勞動力資源嚴重匱乏,導致農村房屋閑置、土地荒廢,進而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第二,城鄉要素分配不均,導致農村和城市發展失衡。新中國成立后,城鄉要素分配偏向于城市和工業化,嚴重制約了農村各項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農村金融市場“抽血”多、“輸血”少,導致農村道路、飲水、電網、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建設標準明顯低于城市。特別是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以戶籍管理為基礎的城鄉分割體制,客觀上造成了城鄉居民在就業、教育、住房、醫療、養老、使用公用設施等一系列權利上存在較大差別。
第三,管理紐帶呈松散趨勢,基層黨群干群關系有待改善。少數村級基層組織渙散,戰斗力不強,缺乏具有駕馭復雜局面能力的村干部,對群眾之間的糾紛不管不問,或互相推諉踢皮球,造成矛盾激化。甚至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存在暗箱操作,公開公平程度不夠,從而引起村民不滿。
第四,社會風氣有滑坡傾向,矛盾糾紛日益增多。目前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已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不良風氣有抬頭傾向,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此外,農村人情開支的名目卻越來越多,人情消費像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同時,農民個體之間交往增多,也產生了不少經濟合同糾紛、經濟債務糾紛、經濟賠償糾紛、資產權屬糾紛等矛盾。
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一是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分級制定城鄉一體化規劃方案,著力優化城鄉空間形態,加快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基礎規劃“多規融合”,推動城鄉供水、污水處理、造林綠化、垃圾收集處理等公共服務體系銜接配套。
二是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加大建設投入。按照“建設同標、投入同量、管護同步”的要求,全面提升農村道路、飲水、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做到與城市設施建設標準一致或相適應。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力度,解決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中標準過低、經費不足、重建設輕管護等問題,逐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增強農村發展后勁。
三是推廣土地合作經營模式,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家庭聯產承包制實施以來,極大地激發了農業農村的發展活力,但一些客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積累和顯現。目前,湖南長沙正在推廣土地合作經營模式,即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以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前提,由村級組織引導,農民自愿、依法、有償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組建土地合作社,對土地進行統一整合、開發、經營新型的土地經營機制和模式。建議通過深入研究,積極穩妥加以推廣,并出臺相關政策給予支持。
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隨著合村并組的大規模推進,村組干部服務對象越來越多,工作任務日趨繁重,平均每名村干部要服務1000名左右的群眾,小組長要服務200-300名左右的群眾。建議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選優配強基層干部隊伍,適當增加村組干部職數,提升支村“兩委”服務能力。
五是著力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節儉意識,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整治“人情風”等農村不良社會風氣,抵制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不良現象,加大對農村黃賭毒、黑惡勢力、非法宗教的打擊力度。
責編/申唯佳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