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屬于生態環境領域的熱點概念,但在理解與應用上也出現了多元化。在學術研究方面出現多元化有利于加深相關認知,但如果在政策法規方面出現多元化則會帶來一些混亂。厘清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避免各地政策法規制定中出現爭議,更加科學地推動生態文明的進程。
【關鍵詞】生態文明 生態紅線 生態底線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兩個概念的應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由于缺乏相對明確的界定,導致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混亂。有研究者認為,“雖然生態紅線這一概念在政界及媒體均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其實質意涵仍不清晰,生態紅線成了一團亂麻”①,也有研究者形容為“生態紅線:概念未落地,部門爭畫線。在具體內涵上,各有解讀”②。這給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亟待加強相關研究。
在國內,研究生態紅線的文獻有一些,但主要是討論如何劃定生態紅線區、如何用法治守護生態紅線等方面的內容,而有針對性研究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概念的文獻則很少,并且,這些數量很少的文獻也主要是對生態紅線概念的研究與分析。如,文獻“生態紅線概念辨析及其劃定策略研究”③、“耕地紅線與生態紅線概念比較”④、“城市生態紅線的內涵及劃定方法研究”⑤等。在底線研究方面,研究環境底線的文獻有一些,但專門研究生態底線概念及內涵的文獻則極少,主要是結合“底線意識”進行研究分析。在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兩個概念關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是討論如何“嚴守底線,不碰紅線”,如何“劃定紅線,守住底線”等,專門研究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兩個概念辯證關系的文獻則幾乎沒有。
在國外,由于沒有“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兩個概念,因此,也缺乏相關研究文獻。有少量提到以上兩個概念的外文文獻也主要是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如,“中國海洋空間規劃方法比較:海洋功能區劃與海洋生態紅線”⑥。而且,這些數量極其有限的外文研究文獻幾乎沒有涉及兩個概念的界定與分析。顯然,在專門研究分析“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兩個概念方面,國外文獻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深入研究辨析“生態紅線”與“生態底線”兩個概念內涵及其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保障國內相關政策科學性的需要,也是推動公眾深刻認知與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紅線”與“底線”認知的多元化
在生態環境與資源領域,對“紅線”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把紅線看作是一個空間概念。根據環境保護部印發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生態保護紅線是指依法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的嚴格管控邊界,是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二是把紅線看作一種警戒數值概念。這種觀點認為紅線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數值,突破紅線的數值,就要受到政策法律的懲罰,類似可耕地數量紅線。三是把紅線看作籠統的政策約束力。對于一些政策法規禁止的行為,人們一般也泛稱“政策法規紅線”,既包括具體的空間與數值概念,也包含一些制約人們行為的規定。
在“底線”的理解方面,主要觀點也有三種:一是把底線看作是一種相對模糊的目標訴求。二是把底線看作是一種數值概念,不同生態指標都有著明確的底線閾值。三是把底線作為空間概念來理解。其中,武漢市法制辦發布的《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條例(征求意見稿)》具有典型性。根據該條例,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分為“生態底線區”和“生態發展區”。這里的“生態底線”就接近《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所界定的“生態紅線”概念。
在生態環境與資源領域,對于“紅線”與“底線”關系的認知,也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把紅線等同于底線。目前,社會各界持“底線就是紅線”觀點的人較多,如,有觀點認為,“紅線亦即底線,通常具有約束性含義,表示各種用地的邊界線、控制線或具有低限含義的數字”⑦。一些政策文件也基于此觀點提出了政策規定。要求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設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這種并列提法實際上就是把底線等同于紅線,只是應用領域的不同。從字面上理解,由于一個地區的環境最大容量可以通過客觀地計算得出,因此,環境質量一般同“底線”概念相連。同樣,一個區域的資源承載力也可以計算出來,最大承載力就是“上限”。而生態保護則是通過劃定不可逾越的保護范圍(“紅線”)來實現相關部門人為確定的保護范圍及目標。
另一種觀點認為紅線不同于底線。這種觀點認為紅線是受法律保障的空間概念或數值,而底線是經過科學計算得到的數值,或者是一些不具備法律約束力的目標訴求,屬于學術概念。二者的區別在于,突破紅線屬于違法,突破底線則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如,有觀點就認為,“守住生態底線要靠法律紅線”⑧,顯然,該觀點就認為底線不具備天然的法律約束力,需要另外的法規(“紅線”)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