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來,新疆便是我國民族眾多和民族問題復雜的地區之一。各民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漢維兩族的文化交往中,融合與和諧發展是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誤解、分歧與爭議,這是民族雜居地區經常出現的現象。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良性演變是不可扭轉的大趨勢,對于新疆地區的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新疆地區 民族文化 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新疆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與8個國家的邊境毗鄰,是中亞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再加上其資源豐富、民族眾多,從而導致其自古以來便是民族關系敏感和民族問題多發的地區。新疆地區雖是多民族混居,但是維吾爾族與漢族人民占據人數絕對數量,兩個民族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尤其表現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方面。但是他們長期在一個地區生活、生產、居住,逐漸呈現出民族融合的趨勢。
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基礎,是民族的靈魂與存在基礎,在歷史上逐漸形成并被傳承下來的精神領域的內容和意識形態,是各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精神載體和表現形式。正因為各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百花齊放的民族群體。但是在長期的民族交往與交流中,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又呈現出相互滲透和融合的態勢,使得民族關系出現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和新常態①。
民族文化的融合與沖突,是兩個民族在交往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民主關系的好壞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密不可分。民族融合是民族關系的“潤滑劑”,文化融合的程度高,則對民族關系具有促進作用;而文化融合的程度低,則對民族關系具有不利影響。同時,民族關系對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反作用,當兩個民族的關系互動良好時,民族文化融合的速度就會加快,而兩個民族的關系出現裂痕與紛爭時,文化就會成為橫亙在兩者之間的“冰川”。因此,只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認同、兼收并蓄、共同進步,才能形成和諧的力量,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堅實的文化基礎有助于形成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促進國民理念的形成,營造民族平等交往、自由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有助于國家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漢維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現
對民族文化變化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漢族和維吾爾族各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系統、迥異的風俗習慣和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導致其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和行為理念都各不相同。但是要想促進民族關系的良好、穩定、和諧發展,必須在自由平等相處的基礎上,加強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溝通,才能夠增進維漢兩族的感情,達到互相理解和包容的目標。漢維兩族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字的化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
語言文字方面。語言文字是人們日常溝通聯系與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一個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各民族的文化通常都是通過語言文字而被記載和傳承的,可以說,沒有語言文字,便沒有文化的傳承。在新疆地區,漢維兩族在語言文字方面的交流融合表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是維漢兩族人民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維吾爾族人學習漢語,漢族人學習維吾爾語。其次是兩種語言的互相吸收。漢語對維語的吸收,表現在吸收了漢族語言系統中從未出現過的詞語,如坎土曼、那仁、馕、冬不拉等,還融入了巴扎(集市)、皮恰克(匕首)、皮牙孜(洋蔥)、搭哈(麻袋)等民族語言語匯,并且在口語中經常夾雜一些維吾爾族的語言詞匯,如亞克西(好)、開臺(走)、巴郎(男孩)、喲克(沒有)等,產生了一種漢維語言混合的情形②。民族之間語言借用的現象越多,表明民族交往與融合的程度越深。
生活習俗方面。每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社會風尚和習俗,并表現在衣食住行、生產勞作、婚喪嫁娶等諸多方面,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心理和相似的情感認同。生活習俗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還會與民族的尊嚴與地位等內容相關聯,具有了政治敏感性。而在民族交往中,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習俗與習慣是民族之間友好和平共處的重要因素。
在新疆地區的漢維兩族人民,在日常的飲食、婚喪嫁娶、節日慶祝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是很明顯的。但是,在多年的自然雜居中,兩個民族受到彼此的影響,在生活風俗方面各自也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在飲食方面,因受宗教習慣的影響,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大部分保持著本來的面貌,但也存在一些變通,例如,受到漢族飲食的影響,維族人民逐漸改變了不喜愛吃蔬菜的習慣。而當地的漢族居民因不受宗教文化所束縛,吸收了維族的飲食習慣,如喜愛吃牛羊肉,將維族的特色食品拉條子、揪片子、抓飯、烤肉、馕等吸收進入自己的飲食菜單中,成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③。
漢維兩族的民族文化融合,主要表現在漢族人民對于維族人民民族文化的認同,且突出表現在飲食習俗方面。在新疆地區,人們聚餐的時候,只要存在穆斯林,大家必然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前往清真餐廳就餐;當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肉孜節到來時,漢族人民也會參與慶祝節日,與維族人民互致節日的問候,而當春節來臨時,維族人民會到漢族居民的家中致以節日的祝福。
宗教信仰方面。宗教是各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代表,影響著各民族人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與行為規范,并對民族間的關系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伊斯蘭教不僅是維吾爾族人民信仰的宗教,還內化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具有極強的參與感,滲透至他們人生的各個階段,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如命名禮、割禮、婚禮、葬禮等,都具有極強的宗教儀式感,并在飲食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維吾爾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經常開展宗教活動,按照宗教教義的內容嚴格要求日常的思想與行為,而漢族人民一般沒有自己特定的宗教信仰,出于興趣或者機緣,也會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各民族的宗教活動,尤其是在與維吾爾族人民長期共同居住的情況下,更會受到當地宗教信仰的影響與熏陶。
政府鼓勵。新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將維漢兩族之間的團結當做維護地區穩定的重要大事來抓,將每年5月份確定為“民族團結教育月”,下大力氣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對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奠定了政治基礎,營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教育方面,在《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精神的指引下,針對新疆民族教育的現實情況,做出了新疆教育工作要以民族教育為重點的決策,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恢復使用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老文字教學,增強民族教育經費的投資,對少數民族考生的入學和升學給予,在教育上加強區域間的支援與協作等④。政府制定的政策對漢維兩族文化融合產生了積極的促進和引導作用。在這種外部環境的刺激與引導下,新疆地區的維漢兩族人民因居住地點一致、飲食習慣趨同、生活起居方式也接近,相互間產生了文化的交流與滲透,致使雙方文化共通性特點的出現。在文化共通性的影響下,維漢兩族人民之間互相學習語言文字的人越來越多,也帶動了民主通婚率的上升,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與滲透。
漢維民族文化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漢維兩個民族共同在新疆這一地域上生存發展,雖然民族文化融合與和諧相處是主流,但是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利于民族關系發展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語言、宗教信仰和宗教習俗等所導致的文化差異方面,對于新疆地區的人民生活與社會局勢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因民族差異而導致的誤解依然存在。維漢兩個民族作為新疆地區的主要居住民族,雖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與接觸中,形成了平等、融洽、和睦的民族關系。但是維漢兩個民族因語言不通、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存在差異等原因,民族之間存在一定的誤解。一個宗教或民族之內的民眾尚且如此,不同民族之間更不必說。另外,新疆地區的地區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導向,更多地偏向本民族文化的特異性,對于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度不高,這種情況更多地表現在教育領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新疆地區將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少年兒童分開入學,他們各自在本民族的語言文氛圍接受教育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當然會對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產生天然的隔膜感。這樣的教育方式造成很多鄉村的居民只會民族語言,不懂和不會說漢語,這對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社會流動產生了不小的阻力。
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導致的沖突。新疆的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在信仰宗教方面呈現一個特點,即大多以民族群體的形式信仰同一種宗教,這就造成信教群眾往往生活和活動在自己單獨的圈子中,對于外界和其他民族具有天然的排斥性。民族之間因宗教信仰問題而導致的民主問題和沖突時而發生,尤其是在伊斯蘭教徒與非斯蘭教徒之間,因宗教的隔閡,容易產生誤解與分歧。對于很多漢族人來說,因沒有確定的宗教信仰,對其他民族的信仰一般采取或相信或不信的態度,對于各種宗教所持態度多是淡然的。而部分伊斯蘭教信仰者總是強調伊斯蘭教徒與其他教徒的對立,往往借助宗教的外衣,干涉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群眾的婚姻自由、受教育權利或其他民事活動⑤。近些年,在新疆地區不時發生暴力沖突事件,造成了不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危害了新疆地區局勢的穩定與發展,在國內外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因經濟原因導致的文化沖突。新疆地區,尤其是偏遠的民族地區,長期以來生產力水平較低,處于農業社會發展狀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遠遠落后于內陸地區和沿海地區。這種經濟發展的差異和地區貧困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少數民族人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心態,從而造成了民族間的誤解與分歧,影響了民族之間的和諧交往與文化融合。
漢維民族文化融合的未來與前景
雙向交流,互融互信。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眾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區,各民族人民,尤其是維漢兩族人民在長期的雜居和交往中,必然會產生文化的交流和影響,而這種交流和影響是雙向互動的。現代社會網絡通訊發達,交通便利,人口流動頻繁,這些都對各民族的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呈現出豐富多彩、融合雜糅的現象,使得維漢兩族的文化具有了不同以往的特征。以舞蹈為例,維吾爾族民族舞蹈已經廣泛滲透到舞蹈學習和訓練中,對漢族的民族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民族融合的交流與深入,對于增進維漢民族間的互相理解、和睦相處具有重要作用。
差異弱化,文化趨同。在長期的發展中,維漢兩族在共同地域居住和生活中互相依存、共存共榮,相互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深入和廣泛,從而使得雙方的文化和諧穩定,在有意或無意中,民族間的差異日漸弱化,共性逐漸增強,初步形成了穩定互融的文化共同體,使得民族凝聚力日漸增強。而這種趨同性又表現在諸多方面:
首先是物質生產領域,生產工具與生產力水平逐漸趨同。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于新疆邊遠地區的扶植力度加大,先進省份對口援疆政策制定得到嚴格執行,有力地促進了新疆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衣食住行方面,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趨向一致。由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影響,新疆地區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并存的現象,樓房、汽車、路燈、洋快餐等具有現代化特色的物品也廣泛出現在維吾爾族人居住地區,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也逐漸向漢族人過渡,呈現出趨同的現象。
在休閑娛樂方面,休閑生活和娛樂方式趨向一致。廣播電視、網絡的普及和傳播,外界信息大量涌入,傳遍千家萬戶,使得維吾爾族人民也享受了信息化的現代生活所帶來的便利與快捷,對他們的民族文化產生了沖擊,呈現文化共享的趨勢。同時,在新疆地區推行雙語教學,有利于漢維民族之間通過學習對方的語言,增進理解,減少誤解,縮短民族心理距離,促進雙方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經濟滲透,不可分割。在現代社會,交通日益便利,人口流動頻率增大,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和擴大,維吾爾族和漢族人民在長期毗鄰而居的狀況下交往頻繁,相互交流增多。在經濟生活方面,維吾爾族人民的商業傳統承襲至今,而漢族人民具有農業生產的技術優勢,雙方以互惠互利為基礎,開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生活,從而形成了穩固、堅實的經濟共同體。經濟基礎的一致與互利,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提高了兩個民族的交流與溝通頻率,從而促進和影響了各自的文化生活,有助于促成民族文化認同。
結語
民族文化融合不是抹殺民族自身的特色和消滅文化差別,而是在保持各自獨立發展的前提下,民族之間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共同發展和進步。一個多民族發展的地區,如果沒有民族之間的認同與融合,社會就不能成為和諧的整體,民族之間也不能和睦相處,更不能形成穩定、繁榮的社會發展局面。因此,只有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大力促進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才能有助于形成民族共同心理,建構團結、穩定的和諧社會。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疆項目課題“新疆民漢合校背景下的維漢文化適應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XJJC850002)
【注釋】
①高貴云,熊威:“近十年來新疆意識形態安全研究綜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②李靜,劉繼杰:“影響新疆族際交往的心理因素分析”,《新疆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③李曉霞:“新疆民族關系走向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④彭清:“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統一性與差異性”,《兵團黨校學報》,2012年第5期。
⑤黎政:“新疆民族文化現代性研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1期。
責編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