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較于我國其他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人口較少,但其民族文化具有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各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因此,我們要重視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加大傳承和保護力度,合理地開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文章以鄂倫春樺樹皮船為例,對其當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再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對策措施。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傳承 保護 鄂倫春樺樹皮船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文化部門就開始了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2015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認真落實中央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鄂倫春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典型的森林民族,幾乎所有的鄂倫春人都從事狩獵和漁獵的生產生活,形成了具有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①樺樹皮船在狩獵和漁獵的生產生活方式中,被用于水上交通工具或馱運獵物的功能,是鄂倫春族狩獵、漁獵文化的代表性器具。鄂倫春樺樹皮船是鄂倫春狩獵和漁獵文化的一種符號,形成了鄂倫春族獨有的樺樹皮船文化。
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現狀
鄂倫春樺樹皮船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隨著各民族間文化交流、滲透的不斷加強,傳承與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為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鄂倫春族作為黑龍江省四小民族之一,是北方狩獵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其極具民族性的生產生活方式反映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因早期的鄂倫春人生活在自然資源豐富、多江河的原始大森林里,依靠大自然賦予的資源來維持生計,漁獵是鄂倫春人重要的生產生活方式,樺樹皮船是鄂倫春人傳統漁獵生活方式中主要的交通工具。樺樹皮船文化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與記錄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體現了少數民族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對內心理性所要的追求,蘊含著特定民族的智慧和獨有的創造力。鄂倫春族所生活地區的獨特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植被特產等條件形成了以鄂倫春族為代表的漁獵、狩獵、采集等生產方式,孕育了漁獵文化類型。作者在呼瑪河流域所做的田野調查中發現,早期鄂倫春人捕魚時樺樹皮船被廣泛使用,每個家庭都有會制作樺樹皮船的人,從開始制作樺樹皮船傳承至今,其制作工藝和結構造型都沒有發生變化。其反映了樺樹皮船在早期漁獵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傳統制船工藝保存完整性,形成了獨有的少數民族工藝文化,體現了鄂倫春族傳統工藝獨特性的文化內涵。
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面臨的危機。在保護和傳承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同時,還要重視文化的發展方向,深入分析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現狀以及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對研究少數民族文化的啟示。研究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應從整體上認識、關注和傳承文化,要在發展中找尋文化的生存方式,確定文化的發展方向。現今的鄂倫春人已把以漁獵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貼近現代化,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受到現代化的沖擊,主要表現為鄂倫春樺樹皮船傳統工藝傳承人較少、對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重視不夠、出現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商業化。
第一,交通不利阻礙了文化的交流融合。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早期的鄂倫春人流動性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傳統文化具有及時性和短暫性,要求生產生活用具的制作工藝簡單實用,慣于使用相似的制作工藝,以簡捷化為主,缺乏對制作工藝的深入研究。鄂倫春人居住在深山中,交通不便利,沒有機會進行更好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世代傳承下來的都是單一的經驗與技術,形成了地域特征對于傳統文化的反作用,體現了樺樹皮船文化封閉性的文化內涵。鄂倫春樺樹皮船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重要生產生活工具,凝結了鄂倫春人的集體智慧,反映著鄂倫春民族的漁獵文化內涵,承載著鄂倫春民族的文明。因此,這種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其中一員,應該得到傳承與保護,使其打破文化封閉性的本質。
第二,后繼乏人。傳承人是在長期歷史社會形成中對工藝和文化創造的主體,是工藝與文化傳承的核心,是傳承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主要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樺皮船是由“烏力楞”的成員集體傳承的(烏力楞是鄂倫春人的基本社會組織是一個父系家長制家庭公社)。鄂倫春族定居后,自此血緣家族“烏力楞”也結束了歷史使命,由血緣大家庭“烏力楞”轉變為一個個小的血緣家族,使樺皮船在其定居區域實現區域傳承。②現今,由于社會的發展,漁獵不再是鄂倫春族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多半與現代社會融合,使用現代化的工具用于生產生活。鄂倫春樺樹皮船工藝傳承人的數量逐年減少,多半為年長者,要使鄂倫春樺樹皮船的傳統工藝更好的傳承,需要保留住老一輩工藝的經驗,吸引年輕人學習傳統工藝。
第三,資金短缺,開發利用不夠。由于鄂倫春的很多傳承人生活在偏遠山村,那里的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利,再加上相對貧困,因而對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資金投入較少,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近年來,鄂倫春民族為了宣傳自身民族的文化也開始著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等一系列搶救措施,但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既沒能得到全面的開發和利用,也沒有挖掘出其具備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和內涵。
傳承與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世代相傳的,經歷著長期延續和演化的過程。隨著時間與空間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需要明確傳承與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一項重要任務。
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傳承的根本目的就是對文化的一種延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在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繁衍與保護。鄂倫春樺樹皮船的制作工藝是其地域的代表性產物,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③鄂倫春樺樹皮船為現今研究少數民族的漁獵文化具有一定的價值。傳統手工藝的個性是只為那一種原材料、一樣生活所需、一類人所創造的,具有當地的人文氣息,共性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被其他的創造品影響,具有某些同類的性質,這樣個性與共性的相互統一,相互促進使得傳統工藝有自己獨特性的同時又會被認可。近些年來,特別是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頒布之后—在總數501項中,傳統工藝占了84項。鄂倫春族的樺樹皮船技藝就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保護的對象,因此要更好地傳承傳統工藝。
勞動人民的民族精神。鄂倫春族是勇敢、勤勞、智慧的民族,他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森林,為了生存,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展示了看似野蠻的民族卻又智慧的一面。早期的鄂倫春人是野蠻暴力的,為了更好的滿足食物需求,他們以捕殺獵物為生,與獵物進行搏斗。鄂倫春樺樹皮船展現了鄂倫春人智慧的一面,利用自然資源讓捕魚變得更加輕松方便。樺樹皮船的應運而生體現了鄂倫春族不畏自然、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這樣的民族精神值得被傳承,民族精神文明的傳承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對于本民族來說,讓鄂倫春族新一輩知道并了解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感恩老一輩留存下來的寶貴的民族精神,為鄂倫春族有這樣的民族精神而感到驕傲與自豪;二是對于其他民族而言,傳承下來的民族精神為本民族的發展有學習借鑒的機會,為更好的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具有積極作用。
傳承鄂倫春的漁獵文化。河流是人類的搖籃,原始人很早就徘徊于陸水之間尋找維持生命的食物,后來他們在岸邊形成獨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并建立部落。早期鄂倫春人世代依靠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植被等條件找尋屬于鄂倫春族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捕魚為生的鄂倫春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漁獵生產生活方式,并構建了獨有的漁獵文化圈。鄂倫春樺樹皮船是漁獵文化的產物,這一產物又可以反映鄂倫春當時的漁獵文化。④傳承鄂倫春的漁獵文化對社會組織的發展,結構的完善具有積極主動的作用。
保護傳承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舉措
鄂倫春樺樹皮船是鄂倫春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智慧成果,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更新,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面臨著一些考驗,為了讓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發揮自身價值,讓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我們應該注重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⑤現代化是時代發展的一個趨勢,鄂倫春族被時代感染開始關注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忽視傳統的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但是,鄂倫春人們可以將樺樹皮船與時代潮流結合,形成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產業,制作宣傳關于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工藝品,并邀請鄂倫春樺皮船工藝傳承人定期指導;對外開放,旅游參觀公開樺樹皮船制作流程;設立工藝品宣傳銷售點等方式,使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產業化。
重視法律法規。在召開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會議上,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強調2015年文化部將推進文化立法工作。鄂倫春樺樹皮船技藝已被納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于非物質遺產相關法律的保護,但是在(下轉256頁)( 上接231頁)具體的工藝環節還應加大對其自主產權的專注。現今國際社會掀起了保護傳統知識和文化產權的浪潮,各個國家都開始尋找獨有的民族專利,突顯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時代感。我們要在鄂倫春樺樹皮船傳統工藝的細小環節給予重視,比如在采剝原材料樺樹皮的技巧和船槳的獨特設計上設立自主產權,用法律手段保護民族文化。制定關于保護鄂倫春樺樹皮文化的法律法規,應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結合國家時事政策來規劃保護措施。可以制定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扶持力度,鼓勵當地人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相關政策,吸引人們主動保護民族文化。同時,設立專門的管理組織,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使得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有序、長久的發展。
創新保護形式。習近平指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發展,使之與實現文化相通相融”。現今的鄂倫春人都已定居,實踐中很少用到樺樹皮船開始現代化的生產生活,那么就把這段樺樹皮船文化寫成歷史,作為宣傳本民族文化的一種方式,證明鄂倫春樺樹皮的悠久歷史。有了歷史文化的積淀,可以利用文化尋找市場,開發地方性產業,增加經濟收入,豐富日常生活,讓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與時代接軌。例如開發旅游項目,把鄂倫春樺樹皮船制作成工藝品,并在工藝品上印有專屬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標志,這樣在宣傳鄂倫春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帶動了經濟的增長。在改革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要重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有長遠目標,整合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資源,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問題。鄂倫春樺樹皮船的原材料都是森林天然植被,過分的采伐會導致自然資源生態的不平衡,破壞文化的原始性,導致制作樺樹皮船原材料的缺乏,因此,要把創新與保護并重。
利用科技保護文化。保護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措施應是多方位的,可以在科學技術領域找到與保護文化的結合點。利用先進的傳媒技術,進行更加廣泛的宣傳文化,通過電視、網絡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讓公眾更多的接觸到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例如將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制作過程與內涵拍攝成微電影,投到以公交車、地鐵等為代表的廣告媒體,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鄂倫春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只能通過語言傳授經驗知識,通過簡單的漢字書寫記錄是不夠的,可以使用電子書籍或現代存儲設備,儲存保護鄂倫春樺樹皮文化,保障后期更深入、快捷研究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
正確的民族意識。鄂倫春樺樹皮文化是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既然是少數的就要更加重視,增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意識。民族意識是在文化傳承中使個體產生一個能動的反映,有意識的傳承文化,積極影響文化傳承的機制。要培養這種意識的產生需要正確的引導、潛移默化的積淀,這樣就也可以在外界的影響刺激下強化民族意識。文化的傳承是要作用在社會群體中,這就需要社會個體間的相互感染,每個個體間形成專屬的民族意識,包括鄂倫春本民族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和其他民族對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敬意與欣賞。⑥鄂倫春人們可以將樺樹皮船與時代潮流結合,形成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產業,制作宣傳關于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工藝品,并邀請鄂倫春樺皮船工藝傳承人定期指導;對外開放,旅游參觀公開樺樹皮船制作流程;設立工藝品宣傳銷售點等方式,使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產業化。
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不斷發展著的,結合現今的實際情況,鄂倫春樺樹皮船在不斷的機遇與挑戰中發展方向是樂觀的。⑦為弘揚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挖掘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需要傳承與保護其特定地域資源所獨有的文化,鄂倫春族的祖先們以聰明才智創造了具有地域特征、獨樹一幟的樺樹皮船文化,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蘊涵著鄂倫春民族的精神和歷史,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是對鄂倫春族民族人文資源、文化精神的總結,記錄鄂倫春文化發展的軌跡,紀念鄂倫春文化走過的歷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發展的基礎,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一種獨有文化的重要組成,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文化潛力,更好的傳承與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鄂倫春樺樹皮船傳統工藝及文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SDSSCX2015-37)
【注釋】
①關小云,王再祥:《中華民族全書中國鄂倫春族》,銀川: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那敏:《樺樹皮船制作技藝傳承人—郭寶林》,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③哈納斯:“原始文化的瑰寶—樺樹皮文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④華覺明:“搶救傳統手工技藝不容忽視”,《光明日報》,2005年6月3日。
⑤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⑥楊達:“中國傳統營造工藝保護特點解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⑦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責編/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