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與中亞地區國家歷史上都屬于傳統農業國家,但現階段,能源已逐漸替代農業成為中亞國家的支柱產業,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外貿大都圍繞能源開展,雙方在農業上的貿易往來已大不如前。但由于地緣毗鄰,中國與中亞國家在農業上存在巨大相似性,農業合作具有優勢。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中國與中亞地區國家合作將迎來歷史新局面,農業貿易深化將遇到新機會。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 農業貿易深化 發展空間和機會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中亞五國與中國西北地區接壤,歷史上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后,必將推動中國與中亞地區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兩地農產品貿易發展一直較慢,未來應充分發揮兩地資源稟賦,在農產品貿易、結構等方面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現狀
中亞五國在獨立之前屬于蘇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中亞五國在經濟上的重心主要在農業上,以“糧食儲備國”的身份出現,農業增加值在GDP中占比極高,除哈薩克斯坦外其余四國農業增加值占比均能到達30%以上接近40%。在1992年中亞五國獨立之后,各國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靠攏,國內經濟結構也不斷在調整,經濟全面發展。步入21世紀后,農業受利潤空間小、產值容易受氣候影響、工業化時代對能源需求大,發展能源有利可圖等因素制約,農業在各國中的地位大不如前,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斷下降。
從地緣經濟角度來講,中亞五國與中國貿易合作擁有較大優勢。中亞五國與中國西部地區接壤,盡管中亞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尚達不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出于地緣優勢,自中亞五國獨立以來,中國便成為中亞五國的主要貿易合作伙伴,雙邊貿易交流逐年遞增,如2005年哈薩克斯坦從中國進口商品0.22億美元,2013年該數值到達1.97億美元,增長了近8倍。到2014年,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第一大貿易伙伴,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第二大貿易伙伴。
中亞五國與我國新疆地理緯度相近,氣候相似,本可以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進口地區,但是就目前來看,與我國進行農業合作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南美、非洲、中東及東盟,中亞并沒有在此范圍內,中亞農產品最主要輸出地是俄羅斯,各國同俄羅斯每年的貿易額能夠達到各國總貿易額的30%左右。2005~2013年間,中亞五國與中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普遍偏小,農產品進出口量較低,中亞五國對中國進口量除哈薩克斯坦外基本在1億美元以下,對中國出口量除烏茲別克斯坦出口較多外,其他國家也保持在1~2億美元左右,地緣上的優勢沒有得到利用,雙邊農業貿易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雙邊農產品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量較小。在世界能源緊缺的今天,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區域合作主要集中在能源方面,在農業上的合作呈現出總量少、規模小的特點。中國與中亞五國地理接壤,氣候條件相似,雙方進行農業貿易往來有天然的優勢,合作潛力巨大,但現階段雙方的農產品貿易總量少、規模小。
第二,農產品貿易結構單一化。在進口方面,中國每年從中亞五國進口的農產品以棉花和短絨棉為主,占到該類產品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在出口方面,中國林果產品輸出比重較大,總值占到向中亞國家出口農產品總額的45%以上,而畜牧品、蔬菜、小麥等產品的出口比重小,僅占到15%左右,且出口的農產品大都是初級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且種類少,經深加工后的高質量產品輸出比重低。
第三,雙邊貿易區域不均衡。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出口過于集中,主要出口對象為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每年對這兩國的農產品出口量占到對中亞五國總出口量的近90%,從而降低了市場的活力與產品流動性,對這兩國的經濟產生了較強的依賴性,使得中國向中亞市場出口變得不穩定,容易受到這兩國國內政治及經濟政策的影響,一旦進口國改變貿易政策或者國內政治局勢波動,都將給中國出口情況帶來一定影響。
第四,雙邊農產品的貿易方式較為簡易。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以邊境小額貿易方式為主,在產品生產、營銷等方面依賴傳統的貿易方式,沒有做到與國際化接軌,貿易規模小且零散,沒有產業集群優勢。
第五,缺乏龍頭企業。在中亞五國獨立之后,雙方貿易合作越發緊密,然而時至今日在該行業依然沒有龍頭企業引領,以此帶動其他企業發展。一方面,與中亞接壤的中國西北部地區農產品龍頭企業較少,而東中部地區的企業對中亞地區又不熟悉,使得雙邊企業合作沒能開拓出大的空間;另一方面,該地區的現有企業缺乏雄厚的資金與政策支持,開展跨國間的合作企業自身實力弱,沒有能力兼并其他企業形成強強聯合,從而在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上比肩國際大企業,難以在該地區發揮引領作用。因此,現階段該地區的企業都是以點分布,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優勢,也難以連成線,將企業進一步做大。
“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深化的機遇與挑戰
“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帶來了機遇。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加深中國與經濟帶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為各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在此基礎上,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農業貿易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第一,中國設立400億絲路基金支持沿線國家完善本國基礎設施建設,這對中亞地區國家尤為重要。中亞五國是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結構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偏低,并且由于政治上的不穩定與經濟上財政收入的限制,沒有足夠的能力提高國內基礎設施水平,造成擁有巨大的地域優勢而與周邊國家貿易往來程度不高的窘境。經濟帶的建設將促進中亞國家建設基礎設施水平,先進的交通設施有助于提高中亞國家貿易出口總量,同樣也對中國—中亞國家農業深化合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第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要求沿線國家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農業作為中亞國家的傳統產業也勢必會在此戰略下進一步“走出去”,實現農業國際化。中國是人口大國,對農產品有巨大的需求量,而且出于地緣上的考慮中國將成為中亞國家的首選出口對象,中國中亞農業貿易進出口情況將迎來歷史新高潮。
第三,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提出后,中亞各國紛紛表示要實現本國發展戰略與絲路戰略的接軌,充分予以政策支持。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指出,哈薩克斯坦將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國家對農業企業發展給予政策扶持。未來屬于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新型農業加工企業,并將建立有效的農業生產者信貸擔保體系和借款保險體系。①另外中國方面,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此路線指導下,中國勢必會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建立綠色生態低碳的農業產業體系。
第四,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勢必會加強中國邊疆地區尤其是新疆同中亞地區的農業貿易合作。出于地緣的限制,中亞國家長期以來在糧食及棉花的出口上相比其他農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但是在以勞動及資本密集型產品上供給緊張,例如水果、蔬菜、肉及部分初級加工品。以哈薩克斯坦為例,“哈國的油料作物僅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75%,水果僅能滿足30%,反季節蔬菜僅能滿足4%,甜菜僅能滿足6%,67%的肉類依賴進口”②。哈薩克斯坦每年需要從中國進口數量巨大的水果及反季節蔬菜,在價格方面,哈國國內的水果、肉都普遍要比新疆貴1~2倍,哈薩克斯坦在這方面有相當大的需求缺口,這是新疆增加向哈薩克斯坦出口量的重要契機。另一方面,新疆近些年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在農產品種植、加工方面的技術越來越純熟,尤其是在以勞動密集型為突出特點的蔬菜及水果等農產品方面具有生產資源和技術的比較優勢。在“一帶一路”重點推進項目清單中有多個項目涉及新疆農業,新疆農業走出去已經有了扎實的基礎,新疆與周邊國家在農業方面也已經在開展密切的合作。兵團企業在哈薩克斯坦阿克莫拉州、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塔吉克斯坦喀特隆州也已有投資,這些都為深化新疆與中亞的農產品貿易提供了有力條件。在未來雙方的貿易合作中,新疆將增加向中亞五國出口的蔬菜、水果等優勢產品的貿易量,積極成立跨國公司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加大中國農產品在中亞國家中的比重。
最后,中國將開辟新的糧食市場,為雙邊農產品貿易提供了契機。中國未來要開通并且擴寬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零食貿易渠道,增加在中亞五國的糧食進口量,不必舍近求遠尋找歐洲及非洲的市場,雙方的貿易互補性將得到進一步擴大,合作空間十分廣闊。
機遇與挑戰并存,“一帶一路”戰略給中國及中亞五國貿易深化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將造成新的風險和挑戰,這主要存在于社會領域和經濟領域。
在社會領域上,安全問題是中亞五國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近年來,伊斯蘭國勢力在中東敘利亞等地區活動頻繁,并且放出風聲要在中亞地區開辟“第二條戰線”,2013年據恐怖組織發布的視頻顯示,“伊斯蘭國”已經組建了多個中亞作戰營,包括“哈薩克營”“烏茲別克營”“吉爾吉斯營”以及中亞籍的“兒童訓練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亞五國赴敘利亞總人數已超過1500人,其中烏茲別克斯坦籍武裝分子至少有500人。隨著赴敘利亞作戰人數的上升,中亞籍恐怖分子在“伊斯蘭國”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在提升,同樣也對中亞本國的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中,中國及中亞國家的對外開放程度將不斷提高,未來中國將繼續成為中亞五國的強大貿易合作伙伴,雙方人文交流也會不斷增強,中亞地區伊斯蘭教徒眾多,極端分子極有可能利用此機會深入中國內部,尤其是新疆地區,造成地區政治不穩定及社會動蕩,在從而減少雙方貿易往來的程度和機會。
在經濟領域上,中國能否真正打開與中亞國家貿易合作的大通道,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是雙方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中亞國家一向以俄羅斯馬首是瞻,雙方經濟上的合作由來已久,廣度和深度都比中國要高許多,烏克蘭危機后,美國等西方國家加緊對俄羅斯經濟的制裁,盧布貶值,經濟低迷,造成中亞五國普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2014年5月29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簽署《歐亞經濟聯盟條約》宣布成立歐亞經濟聯盟,不久之后吉爾吉斯斯坦便申請加入該組織,顯然成立歐亞經濟聯盟是俄羅斯主導的旨在加強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占領中亞市場的一個戰略決定,俄方肯定不愿意讓中國參與進來打亂它的“計劃”,并在成員國內部制定相應的政策減少中亞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給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增加阻礙。
深化中國與中亞地區農產品貿易的相關對策建議
第一,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雙方的農產品合作必須進一步深化,以擴大貿易總量及種類,提升高質量、高品質農產品為目標,發揮兩地區的貿易互補性優勢,增加對中亞地區緊缺農產品的出口,提高再加工農產品的出口比例,輸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另外,還需增加對中亞地區國家農產品的進口。要推動雙方農產品貿易便利化,一方面中亞國家需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積極完善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開展與中國的多通道、多渠道貿易,同時還需利用好已開通的中國與部分中亞國家的貿易口岸,推動農產品貿易便利化。另一方面我國也要積極發展農產品再加工貿易,擴大面向中亞地區出口的農產品建設基地的數量與規模,同時應根據兩地區各自的優勢產品,建設標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及區域型農產品出口加工園區,培養地區性龍頭企業及跨國企業,提高農產品在生產、加工、銷售、運輸上的效率。
第二,完善優化農業企業“走出去”政策支持體系。加強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農業合作必須重視企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棉油等大型企業”③。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完善現有的農業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支持體系。首先,完善金融支持體系。中亞地區國家技術及資金實力都較為薄弱,亟需引進國外企業投資,但是由于中亞國家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企業在投資時都會過渡考慮風險,投資意愿比較小。2014年中央出臺關于金融機構支持農業貿易的文件,表明要“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為農產品國際貿易和農業‘走出去’服務的金融品種和方式。探索建立農產品國際貿易基金和海外農業發展基金”④。在此時局之下,金融機構需開放保障農業貿易的新產品,如可考慮專門增設農業對外貿易保險險種,主要承擔中國企業在中亞國家地區投資可能遭遇的風險。其次,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鼓勵中國企業到中亞地區投資辦廠,增加對農業貿易企業的資金投入,培育龍頭企業。最后,在稅收補貼上給予一些優惠。在未簽訂免稅協議的特定國家,若企業在該國內已經繳納應納稅額,則在中國便不需再次繳納,避免雙重征稅,同時在農機設備、種子等生產資料的進出口方面減低相關稅率,鼓勵農業合作。
第三,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深化農業貿易。農業一直以來都是上合組織的重點合作領域,在成員國內部的多邊合作機制已經初步形成,并且在農業科技交流和經貿合作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2010年6月,上合組織簽訂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農業領域相關政府間合作協定》,同意建立定期的各國農業部部長會晤機制,探討各國間農業合作的現狀及尋找合作新機會。中國應該充分發揮其在上合組織中的重要地位,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農業貿易深化合作,在考慮各方利益的基礎上爭得農產品貿易主動權,引導及主導貿易規則的制定。與此同時,中國還應擴大國際知名度,積極參與國際糧農事務,加強同中亞國家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貿組織(WTO)中的話語權,爭取能制定出符合中國及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貿易政策。
(作者分別為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本文得到中央民族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學術團隊項目支持)
【注釋】
①孫力,吳宏偉:《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122~123頁。
②李豫新,朱新鑫:“中國與中亞5國農業合作前景分析”,《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0年第3期。
③④張蕓,楊光,楊陽:“‘一帶一路’戰略:加強中國與中亞農業合作的契機”,《國際經濟合作》,2015年第1期。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