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形而上學的“上”“下”求索

【摘要】自希臘時期產生對象性形而上學以來,西方就保留了“上”、“下”求索的哲學傳統。亞里士多德在“上”、“下”關系中探討“知識”或認識。進入現代以后,形而上學的發展開始與具體學科接軌。通過對形而上學內在邏輯、發展走向和兩次奠基的探討,文章分析和呈現出形而上學“上”、“下”求索的過程。

【關鍵詞】形而上學 形上 形下 超越 奠基

【中圖分類號】B712      【文獻標識碼】A

自亞里士多德將“形而上學”一詞作為哲學的基本概念,2000多年以來“形而上學”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完滿的解決。反而由于近代以來哲學視角的變換,似乎使“形而上學”的發展陷入混亂??档路此夹味蠈W的“獨斷論”:“因此就不得不懸置知識,以便給信仰騰出位置,而形而上學的獨斷論、也就是沒有純粹理性批判就會在形而上學中生長的那種成見,是一切阻礙道德的無信仰的真正根源,這種無信仰任何時候都是非常獨斷的。”①因此厘清“形而上學”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走向對于新時期“形而上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近代,形而上學具有兩種不同的涵義,一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形而上學”,二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本體論形而上學承襲古典哲學的概念論,追問存在之為存在的本質、一切實在對象之上的終極實在。而方法論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概念,是由黑格爾提出并確定的。黑格爾認為作為終極實在和終極本質的絕對精神是永恒性質的存在,因此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也就凝固不變并具有唯一性。這里我們主要使用本體論形而上學概念。

形而上學發展的內在邏輯

何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一詞最初見于古典希臘語,拉丁文表述為“ta meta ta physika”。②這句話的解釋應該是“超越物理學”或者“元物理學”,表示“自然以外的世界的科學”。亞里士多德通過對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的探討,表現出對形而上學“上”“下”的兩種追求。那么究竟何為形而上學?

首先,形而上學要與“形”發生聯系,但又不等同于“形”。西方哲學的傳統是在二元世界中探究本體論的問題。在柏拉圖的洞穴喻中,一個在洞穴里,面對的是影子世界,一個是走出洞穴面對陽光下的真實世界。那么在影子世界和真實世界中間就出現了一個界限,這個界限就是“形上”“形下”之間的“形”。通常來講,“形”就是“形態”或稱“哲學形態”。蘇格拉底從理性認識本體,柏拉圖將善視為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蘊含在現象之中,亞里士多德不承認本體,但是承認現象中存在事物的本性,于是訴諸于邏輯,述說現象及現象中的本性。“古希臘哲學三杰”的理論體系透過二元對立、一般與個別、現象與理念、現象與本性,清晰地勾勒出“形上”和“形下”之間“形”的印跡。

其次,形而上學有“升騰”和“沉降”的過程。在形而上學(matephysics)一詞中,“mate-”實際上是個前綴,前綴代表方向,形而上學實際上就是一個方向的問題。形上和形下代表了人類對哲學發展的兩種追求。古典西方哲學以本體論為核心,在“形上”“形下”的兩極對立中確定了以純粹“形而上”為最高追求。這一傳統由柏拉圖的理念論確立起來,經過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到黑格爾“絕對理念”的誕生,完成了形而上學的“升騰”之路。馬克思哲學出現以后,開始關注“現實的人”及其社會現實處境,使形而上學“沉降”到現實世界中來。近代西方哲學注重將形而上學同人的存在接軌,開辟迥然相異的哲學思路。

最后,形而上學在生成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立體架構。傳統的形而上學是垂直的思維方式,近代平面式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產生,構建起立體的形而上學框架。在胡塞爾的理論體系中,“現象”和“本體”共同存在。胡塞爾克服了傳統二元論的思維方式,認為本質本身可以被直觀,二者之間沒有相互分離的痕跡。海德格爾發展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在討論“此在”生存論的時候指出,不是本質先于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質,在一定發展過程中,本質就是存在過程。“存在”成為一個動詞而不是名字,指向“在起來”的行為活動。在海德格爾的理論體系中認識論和本體論形成統一,立體的形而上學完整構造起來。

形而上學發展的深層根據。自古希臘形而上學的思考傳統形成以來,人和自然的矛盾就成為哲學派別思想分歧的關鍵。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形而上學發展的深層根據包括下列三個相互關聯的階段:其一,自然宗教時期。在這一階段理解萬物的時候,首先尋求萬物本源的存在,賦予這個本源以萬能的性質,借此可以解釋自然界、人的活動和人本身。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本原“世界浮在水面上”、“宇宙中充滿了靈魂”③;赫拉克利特視火為本原,“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又在一定分寸上熄滅。”④在早期自然哲學家的眼中,構建萬物的“始基”只能是自然中直觀的對象,并且物物相生,開啟了本原論和事物發展遵循內在規定性的傳統。

在第二個發展階段,人與自然相分離。一方面,人作為有生命的對象生存于自然之中,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另一方面,人作為有實踐能力的主體,也要求將自身的本質,對象化為外部世界。在人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人既是作為“自然存在物”生活在現實世界,過著世俗的生活;同時又不斷突破自然突破自我,不斷超越和發展,因此人又是“超自然存在物”。實際上,自然對人和人對自然的關系是統一的,以人的勞動作為二者的中介。

進入形而上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人們開始試圖為兩個世界尋求和解,認識到人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哲學作為人用以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意識活動,只能從人的角度出發,運用人的觀點,來認識外部對象。從而將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揭示人自身、自然對象以及人和自然關系中的兩重性的矛盾本質。因此在形而上學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存在人類學的影子,成為形而上學的價值導向。

形而上學發展的方向

西方形而上學經歷了從“本原論”到“本體論”再到“人本論”的發展思路。作為形而上學重要概念的“本體論”,也有一個形成、演變、發展和衰落的過程。它在歷史上也曾經表現為不同的理論樣式,大致可以表現為形而上學發展的兩種方向。

形而上學的超越性。“形”的第一種方向是“形”在上。“形而上學”按照古典希臘語來講是一個合成詞,前綴“mate-”(超越)后面接上一個規定性的詞語。我們一般理解的形而上學是哲理性思辨性的最高的哲學范疇。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形而上具有濃重的本體論色彩,形而上學家同時也是本體論者。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都試圖將自己確立的本體邏輯化、科學化、抽象化。同時形而上學不是無限制的自我超越,無限制的超越最終走向神學。形而上學在尋求超越的同時,內在蘊含理性的辯證法。

形而上學的超越性表現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源自于人類理性對自身有限性的不滿足。這一階段人類處于對自然界對自身蒙昧初知的狀態,產生破解未知事物、尋求人本身價值的沖動,力圖實現從可見世界到可知世界的跨越。從這方面意義來講,人最初探求的價值就是人的自由,或者說是人的自我意識。在歷史的進程中,形而上學發展的每一次“升騰”和“沉降”是人對自身有限性的突破,也是人自身理性對現實和歷史的沉思。人所創造的文化世界,每一個方面都體現著人的自我意識。

另一方面,形而上學也是向上超越和向內收斂的統一。形而上學的超越性建立在反思的基礎上。因為超越性是對未來發展形態理想性的追求,是在對歷史反思的基礎上,對未來的發展和演變的理想和完善,也是對當下生活現狀和實踐行為的調整、規范和自覺。在這種意義上,超越就意味著反思和自我約束。特別是對人的存在方式,形而上學從超驗性、思辨性的角度對人的存在進行徹底的把握。海德格爾認為,“哲學是某種最初決定著希臘人的生存的東西”⑤。從人類誕生以來,人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人自身創造的文化世界,形而上學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對人生存于其間的文化世界進行批判和反思。這對于人創造的文化世界來說,本身就是在自我約束中求得發展。

形而上學與知識論的對立。形而上學還表現為與知識論的對立。陸杰榮認為“對‘形而上學’批判的前提就是對‘知識’的反思”,或者說對知識產生前提的批判,知識來源是經驗性還是先驗性、知識的證明是演繹主義還是歸納主義、知識具有拓展性還是收斂性,也是“形而上學”如何可能的問題。⑥在同時期學界對形而上學與知識論關系的探討中,鮮明地突出一個問題:近代以來的“哲學再也不能不關心人生的痛癢,作為無色透明的王國而存在了,它應當關心人和人的內心世界,有豐富的個性色彩,與現實的人一起走上兇吉未卜的探索之路。”⑦

此外,形而上學與知識論的對立還表現形而上學的價值論取向。在形而上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人類學的影子。如康德所說,形而上學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人類自身生存的問題。在形而上學發展的過程中,不論本原問題還是本體問題,實質上都是在談人的問題。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始終在尋求一種超越現存生命的能量,或者說生命的價值并不在于生命本身,而是經由生命獲取超越生命的本質力量。這種生命力量使得人們的存在價值突破了有限的經驗世界,在理念世界中獲得永恒。形而上學的價值論形態,就是以反思的形式來把握人生存方式。形而上學也就具有了人生哲學和幸福哲學的意味。

形而上學的發展在哲學之后。古典哲學通常認為哲學是所有科學的科學,所以形而上學是哲學的一部分。但是近代以來,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這就將哲學和形而上學區分開來。隨著馬克思實踐觀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形而上學的發展應該在哲學之后,應該是在實踐的充分發展之后對精神層面的反思。馬克思哲學通過對傳統西方哲學形而上學性的批判,將對哲學本身的批判和對哲學思維方式的批判結合在一起。馬克思分別對傳統哲學的抽象主體、二元論架構進行了批判,并從現實的生活世界出發揭示了傳統哲學意識論和概念論的抽象世界觀。在對傳統哲學軸心構架消解的基礎上論證了形而上學的發展應在哲學之后。

形而上學的兩次奠基

形而上學的奠基問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焦點。通常認為形而上學應該是一個不斷奠基的過程,并且這個奠基過程永遠不能結束。這意味著只要在精神生活、世俗生活中尋求發展的話,形而上學就會在相互撞擊中不斷更新,紛至沓來的時代話語就會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在形而上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充斥著超驗、先驗和經驗。按照海德格爾晚年的觀點,他認為他的形而上學也是一次奠基,是超越了意識論,在存在論基礎上的奠基。但是第三次形而上學奠基的說法始終沒有獲得完全的公認。通常來講,形而上學的兩次奠基分別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奠基和康德奠基。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奠基。柏拉圖奠基和亞里士多德奠基通常被視作一體,但是實際上兩者的思想差異相當明顯。柏拉圖強調理念的存在,世界由理念分有而來。亞里士多德不承認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所有學說都是用理性對現象進行邏輯述說,若邏輯為真則知識為真。同時亞里士多德不承認本體,只承認現象中存在本性,于是訴諸邏輯,述說現象及現象中的本性,回歸古希臘對真理的探求。如果忽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思想差異的話,他們共同建立了一個本體存在的世界。

第一次奠基,海德格爾稱之為“在場性形而上學”,“在場狀態意味著存在狀態(Seiendheit),從而意指存在者中的普遍之物。”⑧這個時期,形而上學關注現實世界在人意識中的顯現。在這種形而上學形態中,人的主體性尚未完全顯露,人被視為與自然的其他存在物同樣的東西,但是并沒有真正意識到“人”作為“存在者”在“存在”中的使命。在海德格爾看來希臘哲學對于存在性,只是在形式上區分了“存在”和“存在者”,并沒有給出實質性的回答。“那么,對于柏拉圖來說,理念之本質以及存在之本質的最終根據在哪里呢?答曰:在一個創造者的安排中。”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柏拉圖的哲學最終走向論證上帝的理性神學。

康德奠基。第二次奠基被稱為康德奠基??档碌旎c第一次奠基的重心不同,康德奠基是立足人性超驗意識的角度,而第一次奠基是立足自然意識。形而上學的第二次奠基實現了“從‘理性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reason)向‘意志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will)翻轉”⑩。

西方哲學發展到笛卡爾,自我意識作為主體的自我,通過對現象的把握完成了對“存在者”的占有,自由的主體性精神在歐洲大陸擴張并逐漸發展為意欲意志??档抡軐W的三大問題:數學何以可能、自然科學何以可能、形而上學何以可能,前兩者為科學奠基,后者則是完成了形而上學的奠基。海德格爾指出:“為總體的形而上學奠基,就是揭示存在論的內在可能性。這就是在康德‘哥白尼式革命’這個題目之下總是被人誤解的思想的真正意義。”與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不同,康德把理性作為人自我認識和形而上學考察的對象。在康德看來,理性是超感性的物自體或稱本體??档逻M一步論證“我們的理性,像生了自己真愛的子女一樣,生了形而上學。”

康德之后,黑格爾從邏輯的角度將理性形而上學推到極致。此外康德奠基是建立在先驗邏輯的基礎上,雖然對人的主體性及其能力有所考查,但是并沒有探討對主體性的可能性。海德格爾也思考主體的超越困境,主要是從“此在”的角度分析了主體性的發展可能性。而在康德那里,直接從理性入手,并沒有對主體性的可能性進行論證。因此這也成為康德奠基中多被哲人爭論之處。

綜上所述,形而上學的發展是持續并且富有生命力的。形而上學的奠基也是在發展中不斷生成新觀點、新思路的。從古希臘時期對本體的思考到現當代西方哲學的重心下移,逐漸顯示出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哲學正在與具體學科接軌。但是在中國,自古以來往往把哲學與具體學科相分離,至少沒有形成完整的與外國媲美的哲學體系。可以說,今天的哲學原理仍然停留在本體論階段,或者說處在從經驗模式向理論模式轉換的中間階段。加大形而上學“上”“下”的連接,從后臺走向前臺,使內容更加豐滿,是人們面臨和應答的迫切問題。

(作者為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頁。

②[德]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37頁。

③④《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16頁,第21頁。

⑤《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第591頁 ,第83頁。

⑥陸杰榮:“論‘形而上學’的內在邏輯”,《學習與探索》,2004年第4期。

⑦馮平:《評價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第3頁。

⑧[德]海德格爾:《尼采》(下卷),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842頁。

⑨[德]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203頁,第142頁。

⑩俞吾金:“形而上學發展史上的三次翻轉—海德格爾形而上學之思的啟迪”,《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責編 /張曉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