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來,我國發展的很多方面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科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也必須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沒有強大的科技,“兩個翻番”、“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難以順利達成,中國夢這篇大文章難以順利寫下去,我們也難以從大國走向強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常抓不懈。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9月30日)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
——在會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的講話(2014年1月6日),《人民日報》2014年1月7日
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已經走不通。老是在產業鏈條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線”的底端摸爬,總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環節而占領不了附加值高的研發和銷售這兩端,不會有根本出路。塊頭大不等于強,體重大不等于壯,虛胖不行。我們在國際上腰桿能不能更硬起來,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取決于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創新這件事,等待觀望不得,亦步亦趨不行,要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勁頭,快馬加鞭予以推進。當然,科學發展是不可能一萬年的事情朝夕就辦成的。
——《在上海考察時的講話》(2014年5月23日、24日)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十六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