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發展峰會2015年9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會議正式通過2015年后發展議程。這一議程將為未來15年世界各國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指引方向。
新華社發
希臘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歷史上首個違約的發達經濟體。圖為2015年7月,養老金領取者在希臘首都雅典一家銀行外排隊等待。
新華社發
收入分配體系不會自動改善
劉學良
長期以來,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是經濟學中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十分復雜,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如果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經濟發展的成果沒有得到廣泛共享,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目標就沒有達到;反過來,收入分配格局又會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不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和結果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經濟理論中,最早系統地探究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的是馬克思。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進而造成龐大的產業后備軍隊伍視為收入分配不斷惡化、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核心機制,收入分配不斷惡化是資本主義的固有趨勢。
20世紀50年代,西蒙·庫茲涅茨提出的“倒U形曲線”假說,是關于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二者之間關系著名的觀點。該假說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收入差距會逐漸拉大;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收入差距有縮小的趨勢。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增長,收入分配差距呈現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軌跡。庫茲涅茨的依據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變遷:在經濟發展初期,非農業部門比重的提高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擴大;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非農業部門在經濟中的比重將趨于穩定,收入分配差距開始縮小。不過,從后來的實證研究來看,各國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關系并未完全支持這一假說。
如果說庫茲涅茨假說對收入分配的看法是樂觀的,對這種樂觀情緒打擊最大的是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2014年初,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英文版出版,隨即在經濟學領域掀起了一輪世界范圍的“皮凱蒂熱”。該書的一個核心觀點是:資本主義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不斷擴大的內在趨勢。造成這一趨勢的原因在于“資本回報率高于經濟增長率”,即皮凱蒂所謂的“r>g”機制。皮凱蒂運用近300年的長時段歷史數據,考察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收入分配狀況。20世紀上半葉,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收入分配差距確實出現了縮小跡象,這與“倒U形曲線”描述的狀況一致。但皮凱蒂指出,其中的機制并非是產業結構變遷,而是由于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等非常態因素摧毀了大量私人財富。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歐陸各國普遍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福利國家制度”,英美則主要訴諸“高累進稅制”,從而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有效抑制了貧富差距的擴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美等國家紛紛降低財產、遺產、收入的最高邊際稅率,收入差距又重新開始擴大。皮凱蒂預言,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1世紀的收入分配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從關于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關系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至少可以達成兩點共識:其一,收入分配差距不會隨著經濟增長而自動改善;其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不僅是“社會公正”的應有之義,同時也是確保經濟增長可持續的必要條件,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不利于經濟增長。
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應當是而且也完全可以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的關系。首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收入分配,片面追求收入分配差距縮小而犧牲經濟增長是不可取的。其次,良好的收入分配格局也是確保經濟增長可持續的必要條件。眾所周知,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如果說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可以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話,那么到了一定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就必須回歸到主要依靠消費上來,這一點對于經濟大國尤其重要。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就要求收入分配格局呈現“橄欖形”,也就是說需要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中產階層。中產階層的消費意愿高于高收入階層,消費能力又高于低收入階層,因此是消費的主力軍。反之,如果收入分配格局呈現“金字塔形”或“啞鈴形”,則不利于消費需求的提升,也就無法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作者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