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上海模式在中國城鎮化建設當中的作用凸顯,很多省市地區都將上海模式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上海模式給其他地區城鎮化建設帶來很大啟發促進作用的同時,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進一步調整。如何更有效地采用上海模式,對我國城鎮發展的特色道路有很大必要性。
【關鍵詞】上海模式 作用 城鎮化建設 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城鎮化對于我國來說是通往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4年底的城鎮化水平為54.77%,雖然已經略微超越世界城鎮化平均水平的54%,然而與發達國家80%~90%的城鎮化水平而言依舊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對滯后的城鎮化水平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而言難以滿足人們對于城市文明的需求,這導致城鄉差距的拉大和造成社會結構的短缺。本文就上海模式對于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進行研究,對我國上海市的兩大模式即政府驅動發展模式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模式進行研究,更深層次的探究其對于我國城鎮化建設當中的作用。
上海模式概念界定
相對來講,上海模式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上海模式所對應的具體概念。本文對于上海模式主要從城鎮化建設方面來作概括和研究。一方面上海模式是指上海市浦東開發之后,上海地區所采取和呈現的城鎮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基本上依靠政府驅動。即上海市政府作為其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對上海浦東的社會資源進行調節和配置,而且通過政府的驅動力量來帶動城鎮化建設和發展,不斷地引進外資、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通過上海市政府的強勢權力來對城鎮化建設進行初期的保障和后期的經營完善,使得上海市浦東區城鎮化發展十分迅速和成功。另一方面,上海模式指的是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所采用的創新驅動的模式。通過創新驅動模式來帶動起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讓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繼北京中關村以及武漢東湖之后,成為第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它的成功給我國城鎮化建設帶來很大的啟示。所以本文的上海模式指的是政府驅動和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的總稱。
政府驅動的上海模式能夠讓城鎮化建設在政府的直接管控下發展的較為順利和平坦,卻也存在一定的潛在隱患和不足之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上海模式因為由政府來進行直接的參與和指導,導致官商勾結和政企合一的現象出現,潛在巨大的道德風險。二是由于政府進行資源調配的控制,易存在決策風險。政府對于工業資源調配的在意程度遠遠超越了服務業等其他產業,時間一長會導致城鎮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三是政府在進行城鎮化建設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對相關的企業進行區別對待,對重點的企業和產業格外照顧,而忽略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和產業。這些大型的企業和產業由于資源較為集中,就會形成一定程度的割裂從而壓制了規模較小企業和產業的發展,最終容易導致“拼盤”型產業結構的出現,這也和上海政府驅動模式的強力推動發展密切相關。
相對來說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的優勢很明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城鎮化的發展得益于我國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較低的土地成本。依靠“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現在都開始難以為繼,過去憑借的要素驅動顯然已經不能夠繼續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了,而且還會給城鎮化進程帶來負面的影響。上海模式的創新驅動給城鎮化的繼續推進帶來活力,圓滿實現了從外延式的注重數量轉變成了內涵式的注重品質的發展。創新驅動要求推動城市的產業進行升級,實現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的同步發展,將城鎮化和工業信息化成功的融合。
上海模式對中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和意義
研究上海模式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作用和意義需要首先了解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和特點。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得到了快速且持續的發展,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當中有18個省的城鎮化建設率超過50%,12個省的城鎮化率處于35%與50%之間。上海以88.02%的城鎮化率高居第一①,城鎮化率為86.30%的首都北京緊跟其后,排名第三的天津城鎮化率為78.28%。由于國情的特殊性,我國城鎮化建設呈現出了一些獨有的特點。一是我國城鎮化建設受到制度的影響較大。制度上存在一定的隔離性,這種隔離導致移居到城鎮的農村原居民成為了特殊的群體,他們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在與之相關的公共資源的分配、基本教育、保險以及社會福利方面,遭遇不公平待遇。二是我國的城鎮體系發展十分不均衡。一方面是我們經常提到和熟知的城鄉差距,另一方面是城市之間的不均衡。三是城鎮化建設的速度與城鎮規模密切相關,城鎮化建設的行政等級對于城鎮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上海模式的成功能夠為改變我國城鎮化建設當中的不足之處提供標尺。
城鎮化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之一,“城市短缺”依然是我國面臨的較為嚴重的發展問題,更快地推進城鎮化建設對于我國經濟整體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上海作為我國的一線發達城市之一,其2014年城鎮化率達到89%,全國城市排名第一。研究上海模式對促進城鎮化建設的意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鎮化建設的速度,為各地區城鎮化建設提供指導方向。上海作為我國的一線城市,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創造出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發展模式,這些模式通過一定的總結和推廣,能夠給全國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的選取提供便利。例如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是由國家政府以及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負責建設的。2008年5月26日,大飛機公司的總部在上海浦東新區落戶,其總裝基地在浦東機場落戶,研發中心坐落于上海閔行紫竹科學園區,整個生產鏈都在上海,不僅大大帶動了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大大帶動了上海本地很多基礎產業的發展。這些項目的成功就是由政府驅動來促成的,針對一些工程規模較大、工期較長以及工程成果對國家和城鎮的發展能夠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的工程項目,采用政府驅動的上海模式能夠更好地帶動城鎮化建設的進程②。
二是能夠讓更多的地區意識到創新驅動的重要性和無限潛力。上海在改革開放以來最先經歷了重化工業的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上海重化工業的比重降低,進入先進制造業發展階段,到目前已經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階段。為了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上海高度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海模式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其先進的制造業齊頭并進。上海不僅在國家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有所涉足,而且其中有些產業的發展規模已經達到了全國的先進水平,例如生物醫藥產業以及軟件產業。城鎮化建設不僅需要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的創新也是城鎮化建設健康可持續的保障。③例如,上海松江新城開發和規劃核心示范區的時候遇到了資金需求的矛盾。通過進行投融資的創新和實踐,對財政進行轉移支付或貼息,用優質的土地吸引企業參與開發等創新手段,不僅對城鎮化建設的資金短缺進行解決,而且進一步促進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讓上海松江新城成功地駛入了可持續發展、多元投入以及自我平衡的軌道。
三是上海模式對于城鎮化建設所涉及到的關系的處理十分到位。一方面,城鎮化建設需處理好市場運作與政府推動的關系。④城鎮化建設是一項需要政府各方面的資源配置以及全面推動的工程。隨著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經濟活動按照市場規律來進行,城鎮化建設也不例外。市場經營的理念告訴我們,要想確保城鎮化建設的健康有序,就必須按照市場化手段來管控城鎮化建設。這樣就會產生一個矛盾點,即時間的有限性要求城鎮化建設供應土地的時間足夠快,而市場原則需要將供應土地有限化,以更好地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
上海模式中對于此類問題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首先對土地價格合理的定位和嚴格的控制。⑤防止泡沫出現,上海政府將地價規定嚴格且恰當的范圍,將城鎮化建設的地價門檻放低,開發商和發展商的開發實力的門檻放高。與此同時,通過政策和措施,避免地塊的轉讓和炒作。⑥其次,將開發公司的規范化運作控制好。各級開發建設公司嚴格的按照政府明確規定的目標任務進行建設開發,明確各級建設的職責,并且對于各級建設的關系要維護好,互相尊重且不能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