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會的農業信息化情況
通過對村委會的農業信息化情況調查統計結果中村委會是否具有互聯網和電腦90%的問卷選擇有,7%的問卷選擇無,3%的問卷選擇正在建設中,農業信息化平臺選擇有、無、正在建設中的問卷數百分比分別為29%、71%、0%;固定信息服務站選擇有、無、建設中的問卷數百分比分別為25%、47%、28%。從數據中可得出90%的村委具有網絡化設備,說明村委會具有信息化網絡化辦公的條件。但相應的農業信息平臺71.4%的村委會都存在空缺,固定的信息服務站也不存在,不過有一部分正在建設中,有小部分已經存在,此統計說明農業方面的信息平臺村委未引起重視,村委會的農業信息意識同樣薄弱,并未起到帶頭作用,未引導農民提高農業信息化意識。這也是此次調查的農民農業信息意識十分薄弱的原因之一。
通過對村委會的信息化設備情況調查結果為:分別選擇“廣播”、“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報刊亭”、“其他”的問卷數分別為:243、76、7、112、29;個案百分比分別為:99%、31%、3%、46%、12%。對村委會發布農業信息的途徑調查結果為:選擇“廣播”、“網絡平臺”、“現場開會”、“其他途徑”的問卷數分別為:222、11、214、37,個案百分比分別為:91%、5%、87%、15%。此部分調查為多項選擇。村委會的公共信息化設備以廣播和報刊亭為主,服務村民的閱覽室少,電子閱覽室更是缺乏,農業信息的發布也是通過廣播和口頭傳播的形式,利用網絡途徑傳播占比很少,說明村委會利用互聯網宣傳農業信息的引導作用較小。
農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情況
通過對農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情況調查統計結果為:獲取農業信息的困難選擇“沒有基礎設施”、“有設備不會使用”、“不知道獲取哪些信息”的問卷數分別為:137、141、157,個案百分比分別為:56%、58%、64%,需要政府提供的幫助中選擇“建好基礎設施”、“獲取信息途徑的培訓”、“政策的支持”、“宣傳信息的重要性”、“其他”的問卷數分別為:141、145、117、63、14,個案百分比分別為:58%、59%、48%、26%、6%,此部分問卷采用多項選擇的方式調查,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村民缺乏利用信息化設備設施獲取農業信息的培訓,還處在傳統農業的階段,憑借傳統經驗耕種,對外界的信息了解甚少,問到需要政府提供什么幫助的時候,58%的村民選擇“建設基礎設施”,59%的村民選擇“獲取信息途徑的培訓”,48%的村民希望獲取“政策的支持”來獲取農業信息,可看出99%的村民是有意愿獲取農業信息,希望當地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外界幫助,獲取農業信息,提高農產品產量。
農民農業信息化意識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建議
第一,五成村民家庭年收入不高,農業信息化設備缺乏,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信號覆蓋率。
從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50%的村民家庭年收入不高,只有30%的農戶具有網絡電腦,農業信息化設備嚴重不足,即使村民手機使用率較高,但利用手機網絡獲取農業信息的方式村民也大多不會。從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村民有農業信息的需求,但獲取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由于農業信息化素養和技能低,電腦在農村普及率低等軟硬件條件的限制,使村民獲取信息的途徑基于傳統方式,從另一個側面也可看出,農民具有提高農業信息化意識的條件,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通過手機即可了解各種農業信息,所以加強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加強對村民的培訓和增加村民再學習的途徑可提高農民的農業信息化意識。其次只有經濟水平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提高,村民才有可能購買網絡設備,只有農村網絡覆蓋率提高,信息化設備建設完善,村民才有可能通過互聯網,獲取所需農業信息。所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信號覆蓋率是基礎。
第二,村民農業信息意識十分薄弱,獲取農業信息的途徑基于傳統方式,需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農村的信息化建設不僅需要構建功能強大、信息全面的農村信息化平臺,還需要提升村民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及技能,兩者缺一不可,一個是硬工程,一個是軟工程,只有兩個工程建設好了,農村信息化建設才真正達到目的,在互聯網時代,但村民并沒有通過互聯網獲益的意識,其還處在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中,處于相當被動的狀態,通過別人的信息傳播方式獲取信息,未形成主動的獲取信息的狀態,對農業信息的關注度不高,通過網絡信息宣傳農產品,獲取有利農業信息的意識也不強,村民相當被動,農業信息化意識嚴重不足。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村民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初高中,說明村民是有一定條件學習互聯網知識的,但村民接觸信息化設備的機會較少,通過自學掌握信息化設備的使用難以實現,所以對于信息化設備完善的村落,需要村委以及政府部門加強引導、培訓、宣傳。針對農民的信息化意識十分薄弱這種狀態,針對農民獲取信息的被動狀態,相關農業部門需要在農村宣傳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時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工作和培訓工作。
第三,村委會信息化設施建設不足,宣傳農業信息基于傳統方式,加強對村委會干部的培訓以及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工作。
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村委會有網絡電腦設備,但與農業信息相關的服務平臺占比非常小,村委會的農業信息宣傳方式也處在口頭傳達的階段,村委會基于形式,并未充分利用網絡電腦,也未充分利用智能手機,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不夠,在信息化時代,提高村民的信息化能力對現代農村農業發展都有巨大的幫助,村委會應起帶頭作用,意識到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針對不同條件的農村地區,需要村委會向上級政府部門反應具體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傳播平臺,將各項涉農政策傳達給農民,將農業信息通過信息化手段進村入戶,促進農民對農業信息的有效吸收,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信息化程度,推進農村市場化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綜上所述,重慶市部分開發新區的農民農業信息化意識十分薄弱,獲取農業信息方式落后,并未跟上時代潮流,在“互聯網+”的時代,農民的思想觀念急需改變,此需要政府及各相關部門及農民的共同努力,政府、農業部門以及個別大型農業企業需加大農業信息化設備建設的投入,提高已有信息化設備的利用率,提高農業信息化意識,利用農業智慧化設備提高農業產量,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讓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為農民提供基礎條件;此外還需加強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培訓、教育力度,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推動農村信息化服務快速發展,實現重慶市各方面信息真正進村入戶。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城鄉一體化下的重慶農村智慧化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SKS02)
責編 /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