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員在公共輿論形成過程中的“失語”大致有四種表現:一是不敢說,害怕違反組織紀律、越權越位,擔心不能準確領會上級意圖;二是不愿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三是不屑說,自視清高,愛惜羽毛,不愿卷入輿論紛爭之中;四是不會說,說到底,就是本領的缺乏。
【關鍵詞】社會輿論 官員 公信力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官員對于健康公共輿論的形成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因為他們代表著公共權威,承擔著公共秩序的維護,體現著政府的公信力水平。對于各級官員來說,了解社會輿論的情況,掌握社會輿論規律,善于在各類事件中“發聲”“發言”,發揮公共權威的積極建構作用,是必備的能力。這既是實現良好社會治理的條件,也是良好社會治理的體現。官員在公共輿論形成過程中“失語”,無異于放棄了一種基本的治理手段,輕則造成社會群體之間輿論權的失衡,重則導致公共權威在公共話語體系中的“失位”和“離場”。如果失去了話語權這樣的柔性權力,那么公共權威就很容易依賴強制性權力,誘發治理行為的暴力化,從而也削弱了公共權威的權威性。
然而,在實踐中,相當數量的官員在相當多的場合是沉默無語的,甚至應該發聲發言的人,也寧愿不被推到前臺,樂于做個旁觀者,或者充耳不聞,環顧左右而言他。結果是,社會輿論場中眾聲喧嘩,官方滯后低調,偶有發聲,難以引來唱和,更不用說定調。就官員個人行為來說,大致有四種表現:
第一種是不敢說。上級沒有部署要求,沒發明確指示,沒有提供統一的口徑,哪怕情況再緊迫,問題再緊急,下級官員也不敢開口說話,害怕違反組織紀律、越權越位,擔心不能準確領會上級意圖,說錯話表錯態。
第二種是不愿說。行政部門各司其職,但也容易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出頭椽子先爛”的顧慮。即使本可以在輿論場里發聲,為同僚幫忙打氣,提醒聲援,也寧愿話到嘴邊咽到肚子里。甚至有的人還居心叵測,等著看同僚的笑話。
第三種是不屑說。有些官員自視清高,愛惜羽毛,不愿卷入輿論紛爭之中,即使自己是相關問題的專家,擁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也會三緘其口,作壁上觀。有的官員看不起同僚,對于官方的表態和言論抱有輕視的態度。
第四種是不會說。相當部分的官員都可以歸入這一類。有的官員業務不熟悉,不了解相關領域的情況和規律;有的官員長期靠讀稿子發言,一旦離了稿子,不知道如何應對。有的官員是外地來的交流干部,不了解當地的民情習慣,開口反而引發不滿。有的官員雖然對業務了然于胸,但缺乏溝通的經驗和技巧,不能將自己的意見轉化為權威的言論。說到底,就是本領的缺乏。
這四類現象在許多地方、許多事件發生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既影響到公共事件的處置,也侵蝕著黨委政府的公信力和號召力。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曾經針對少數干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于失語狀態,分析到“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對黨和人民沒有感情,缺乏必備的知識,素質不高,思想認識水平低,最后在行為上必然表現為缺乏擔當勇氣、責任能力。
在當前的條件下,要使更多的官員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在公共輿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除了要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責任意識和專業能力外,更重要的還是要改革和完善體制機制,創造有利于官員發言出聲的條件。客觀地說,中國的官員整體素質高、學習能力強,許多人有情懷和擔當,只要相信他們、激勵他們、培養他們,他們本可以更為積極主動。因此,更重要的不是苛責他們,指責他們,而是鼓勵他們,肯定他們,培養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組織的溫暖和關愛。
(作者為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責編/劉瑞一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