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由于資源的局限性和行政規劃的限制,京津冀產業各自發展,障礙較多,致使區域產業間的互動不足,資源不能自由流動。目前,合理規劃京津冀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京津冀 產業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京津冀三地具有地理位置相連、經濟發展條件好、科學技術力量強、人才資源豐富等多方面的優勢。京津冀協同發展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就是為打破常態思維,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局面而提出的,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又是其中重要的戰略組成部分。區域間產業的轉移與對接是市場優化調節資源的必然選擇,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和實現的可能性,同時,區域產業對接和轉移是實現三地全面協同發展的前提基礎,也是三地經濟持續再發展的必然趨勢。
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進展及問題
近年來,隨著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產業分工逐漸明確,如張家口和承德是京津冀水源地帶,側重承接綠色和高新技術產業;秦皇島、唐山、滄州,尤其是渤海新區,主要承接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廊坊和保定主要承接新能源、設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河北中南部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產業化生產流程等。2015年頒布的《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導目錄》指出:有八種類型的重點產業,需要河北、天津承接,這八大產業分別是指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商貿物流、教育培訓、健康養老、金融后臺、文化創意、體育休閑。2015年6月,北京已有27個園區分四次與河北的57個園區產業進行對接。河北也開始落實計劃,以“橫向功能區”配合“縱向產業清單”的發展模式進行產業轉移與承接。但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也存在著以下問題。
中心地與周邊的產業落差仍然較大。按中心地理論,中心地北京和天津與周圍地區的經濟差距懸殊,根據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截止2014年,京津兩地人均GDP都超過1.6萬美元,而河北人均GDP僅6500美元,不及京津地區的1/2;從地區產業結構上看,北京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三產業比重高達77.9%,天津、河北第二產業比重較大,分別占49.4%和51.1%。京津冀產業結構落差仍然很大,中心地對周邊的帶動作用并不顯著。
京津冀完整的區域產業鏈尚未形成。從京津冀區域產業鏈方面看,產業節點關聯已形成,優勢企業聯合和互補合作的現象普遍存在。在產業鏈的延伸方面,北京天津河北區域顯示雙向延伸產業鏈現象,北京企業將制造環節遷移至河北天津,天津和河北省企業將一部分研發和營銷職能遷址北京。但就產業配套措施方面,京津冀區域產業鏈配套薄弱,完整的產業鏈尚未形成。
京津冀區域產業發展自成體系。在現行體制下,各區域的發展雖有國家宏觀規劃的指導,但由于既有利益格局的約束,區域之間的產業內在聯系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體制所阻隔,這一問題在京津冀三地體現的非常明顯。這其中,既有三地為了各自發展實施項目而導致產業雷同,也有為保護各自的優勢而對其它地區實施產業壟斷。從現實狀況看,如石化產業,京津兩地都已有一定規模,而河北仍在全力推進;再比如汽車產業,京津兩地也都形成一定規模,并都在獨自向前發展,而河北為此也在一起努力。這種狀況如果不改變,不僅低水平重復建設難以避免,而且高水平重復建設也頻頻出現,致使三地的比較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策略
積極發揮政府指導作用,進一步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區的協調發展需要政府在規劃指導中發揮導向作用,明確定位的功能和產業發展的方向,這是實現協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地政府要制定積極的產業協同發展政策,完善三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消除企業轉移的顧慮和障礙,減少各地政府產業承接的壓力。
突出各地優勢資源,構建合理的產業價值鏈條。京津冀各地有自身特有的優勢資源,北京和天津擁有高端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行政權力;河北省地廣資源儲備量大,人力資源豐富,擁有全國重要工業產業基地。只有突出各自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將斷裂的產業價值鏈修補齊全,才能實現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打破各自為營的局面,提升區域整體的綜合實力。要加強產業節點的功能特點,延伸產業鏈,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產業鏈的配套建設,為區域產業鏈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
加強區域產業互動,積極引導區域產業梯度轉移。京津冀產業各自發展,合作障礙較多,致使區域產業間的互動不足,資源不能自由流動。根據三地經濟差距較大,資源稟賦不同的現實,強行拉平或者讓所有城市達到統一發展水平,既難以實現,也不利于經濟發展。根據梯度轉移理論,應該先判斷產業所處的工業生命周期階段,讓經濟發達城市的優質產業首先得到快速發展壯大,然后通過將產業和資源向比較發達和欠發達的城市轉移,以大帶小,以強帶弱,進而實現整個區域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區域產業梯度性發展有效對接,有利于調整區域產業的結構,實現各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大力引入創新機制,探索區域產業發展新路徑。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已難以適應。污染嚴重成為河北省經濟發展的矛盾點,如何實現低碳減排和經濟利益雙豐收,需要創新機制發揮作用。要將京津的優質創新資源引入河北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創新和發展環境,打造區域生態產業鏈。只有通過創新,找出區域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才是未來京津冀可持續發展需要集中攻克的難題和重點。
實現區域人才合作,提供區域產業協同后備力量。京津冀區域是中國人才資源聚集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養能力、人才資源的規模和素質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人才合作是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人力資源一體化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為此,要統籌規劃,建立健全人才合作管理機制,打破地域分割,優化區域間的教育教學資源,招賢納智,實現三地人才自主流動,建立京津冀三地統一的人才交流市場體系,探索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模式,通過人才資源的整合與配置,為京津冀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提供后備力量。
(作者分別為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講師)
【注:本文為河北省教育廳2015年重點項目(SD151063)“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路徑研究”、唐山市科技局2015年項目(15140201a)“京津冀人才資源共享體制機制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 朱曉青、寇靜,《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探析》,《新視野》,2015年第一期。
② 馬俊炯,《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合作路徑研究》,《調研世界》,2015年第二期。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