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庫建設的原則與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國智庫建設的原則
堅持正確方向,體現中國特色。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堅持立足中國國情,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充分體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積極借鑒國外智庫有益經驗,不盲目照搬外國智庫模式。
堅持高端定位,積極服務決策。堅持高起點推進、高水平建設,加強整體規劃和科學布局,統籌整合優質資源,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注重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提供切實管用的政策建議。
堅持研以致用,專業性和綜合性相結合。發展跨學科、跨專業協同創新的智庫。突出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凝練主攻方向,形成特色品牌,更好地發揮外腦和參謀作用。
堅持改革創新,建立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遵循智庫發展規律和決策咨詢工作規律,創新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內部治理機制、供需之間溝通聯系機制、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機制、持續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機制。
堅持人才為先,凝聚一流研究隊伍。按照政治素質好、學術造詣高、社會影響大、事業心和責任感強的要求,選好首席專家,建強研究團隊。實行“小機構大網絡”,專職與兼職相結合、“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形成開放、競爭、流動的人才格局。
中國智庫建設需注意的問題
智庫建設要妥善處理好以下方面的關系: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現實研究與前瞻性研究的關系;獨立研究與訂單式研究的關系;個體研究與集體研究的關系;本職研究與兼職研究的關系;首席研究員與研究團隊的關系;創新研究成果與傳播、推廣、轉化的關系;專業性與綜合性的關系;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
智庫要注重問題導向,具體研究過程應注意如下幾點。求新:把握時代脈搏,站在時代前沿,占領理論高地,從變幻莫測的事務中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新對策;求變:保持動態思維,從事物運動變化中尋找發展規律,促進和謀求事物的發展,以“變”實現“通達”;求異:與眾不同,獨辟蹊徑,避免人云亦云、似曾相識,堅持獨立性、差異化,提出獨特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案;求真:追求真理,保證信譽,從實際出發,依據實際情況,注重原始材料,說真話,尋找真相,踏踏實實,不帶一點水分,提高公信力;求是:實事求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發現關鍵問題,提出真知灼見;求精:精準定位,精益求精,不斷推出精品力作,注重質量,消滅誤差,打造品牌;求效:注重實效、時效、高效,以實際效果、效用為檢驗標準和評價指針;求全:力求全面、系統,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研究,實行全覆蓋、無死角。
此外,在具體的智庫建設和研究實踐中,還要注意冷熱適應、遠近適宜、大小適度、輕重適當。冷熱適應就是既要追蹤熱點,也要冷靜思考。遠近適宜就是既要高瞻遠矚,看到未來,也要貼近現實,腳踏實地。大小適度就是切入的角度要小,但能由小見大,既能“小題大做”,又能“大題小做”。輕重適當就是把握平衡,既要舉重若輕,又能“四兩撥千金”。
中國智庫建設的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要應用社會系統工程方法,就是在新形勢下處理新問題的新方法,它的核心就是從定性到定量,“總體設計部”就相當于智庫;智庫不僅具有知識與信息采集、存儲、調用、分析與綜合的功能,更重要的它是具有產生新知識和新智能、智慧的功能,它可以用來研究理論問題,又可以用來解決問題。
復雜性方法。對解決復雜系統,必須應用復雜性方法??紤]問題的復雜性思維,要有邊際考量,認識問題的復雜性和解決問題的簡約性要匹配。
實際調查方法。“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要深入一線進行調查,掌握真實情況,依據第一手材料,把準脈,以事實為依據,發現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智庫不是表達立場,而是著眼于解決問題。關注現實需要,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
創新思維方法。需要思想的解放、創新的思維和開放的氛圍等,要有前瞻性;應該開闊思路,要盡量看到新東西,很多進步都在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一起協同,最關鍵的是創新。思想型的智庫是提供創制性制度安排的新思路,具有原創性。
信息數據挖掘方法。決策本身需要知識和信息,包括思想系統利用的一個過程,要把原創性思維傳遞給相關機構;實際上存在一個好的決策和壞的決策兩種情況,要做好決策,就要充分利用兩方面的知識,即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對于海量信息、大數據,必須運用數據挖掘方法,進行深度關聯分析。
協同控制方法。智庫要注重協同發展,比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協同,國際和國內研究力量的協同。智庫要進行戰略謀劃,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建立恰當的體制機制,新思想、新思路要跟實踐知識快速結合,建立一種運作機制。要構建適用于智庫產品能夠創造而且發揮作用的通道,使它對社會的決策發揮作用。
基礎理論研究、政策研究、現實問題研究三個方面要互相支撐,形成最有利、有效的結構。要確立綜合與分析、定性與定量、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理念和方法,倡導綜合研究方法、交叉研究方法、跨學科研究方法,注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協同攻關,彼此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充分發揮系統整體優勢和多學科交叉優勢,形成新的思想、理念、方法。
(本文作者:林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