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士“歸位”股市匯市樓市: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手段
步入新軌道的中國經濟正在適應自身的新角色。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和變化,《人民日報》昨日再度通過與“權威人士”的對話,剖析答疑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邏輯和方向。并且明確,“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運行軌跡將呈現出L型的走勢。”
這是繼2015年5月25日的《五問中國經濟》、2016年1月4日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權威人士”一年內第三次登上《人民日報》頭版解析中國經濟形勢,這篇名為《開局首季問大勢》的文章被認為帶有較強的二季度經濟判斷和方向指引性質。
談及股市、匯市、樓市的部分時,權威人士稱,“我們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首提股市匯市樓市各歸其位:不能用刺激手段
2016年伊始,中國匯市、股市同時出現劇烈震蕩,而樓市的波動亦動人心魄。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曾表示,在流動性寬裕、經濟下行、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較低、市場信心比較脆弱的情況下,過多的資金在各個市場游走炒作,各市場之間極易相互傳染,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明顯上升,風險形勢更加復雜。即便是單一的個體風險,也可能因“蝴蝶效應”引發系統性風險。
那么,對于股市、匯市、樓市該如何調控?權威人士在訪談中給出了具體答案。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在一家券商電話會議上表示,“此次訪談對股市、匯市和樓市給出了明確的定位和說法,也指明了投資者資產配置的方向。應該說,股市、匯市和樓市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發展規律,用刺激的手段是不行的,這種思路還是第一次提出,這非常重要。”
也就是說,我們應當謹防股市、匯市和樓市被工具化,尊重其本身發展規律和市場邏輯。
管清友稱,股市要去工具化,主要是強化監管,打擊非法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等行為,防止出現類似于去年股市出現異常波動的情況,防止影響到流動性和金融安全。
在權威人士眼中,股市要立足于恢復市場融資功能、充分保護投資者權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強發行、退市、交易等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嚴厲打擊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行為。
今年3月,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曾表示,中國股本融資市場還不夠成熟,雖有強烈發展愿望,但是不能拔苗助長。
權威人士還指出,宏觀調控本質上是預期管理。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更加復雜多變,導致預期不確定性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注重加強預期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