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訂餐平臺上實現家廚共享,用車需求與閑散社會車輛“牽手”,房屋短租需求與大城市閑置住宅資源對接……分享經濟正在融入中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督洕鷧⒖紙蟆酚浾呓谠诙嗟夭稍L了解到,近年來分享經濟的發展如同雨后春筍,不僅滿足了多樣市場需求,解決了大量就業,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數據顯示,2025年分享經濟平臺將帶來26.4萬億元左右的直接收益。但作為“新生兒”,分享經濟遭遇諸多成長的“煩惱”,包括消費者對事故安全、健康衛生等的擔心,行業合法合規性成疑,傳統監管手段與新業態之間存在沖突,穩定的商業模式有待建立。
衣食住行皆能“分享”
北京的80后上班族艾女士是“回家吃飯”的一位常客。艾女士表示,每天下班大概6點多,到家后買菜、做飯,等吃上飯都8點多了,而現在她已養成習慣,每天下班前在平臺上訂好餐,等下班回到家,飯菜也就差不多送到了。
艾女士說,她一般會選同一個小區里的家廚,這樣覺得比較親近,也在一個熟人圈子里。而菜品豐富,價格適中,又為生活帶來方便等,是她長期依賴“回家吃飯”的主要原因。“在家廚共享平臺上訂餐,確實有回家吃飯的味道。”
無獨有偶。在海南三亞工作近十年的鄧松對分享經濟帶來的改變也深有感觸:由于工作緣故,每天很多時間都奔波在路上,但由于三亞市出租車輛少,經常打不到車,在路邊苦等半小時以上者比比皆是,可謂吃盡了苦頭。
不過,網絡打車平臺的興起,使這一情況得到了改善。“我想出門前,提前預約一輛車,時間上有保證,司機信息也能很清晰地了解到。”鄧松說,安全性較高,并且車輛比一般的運營出租車舒適度高,整體性價比較高。
如今,分享經濟創新模式頻出,包括“回家吃飯”實現家廚共享,“滴滴出行”讓閑散社會車輛對接用車需求,“小豬短租”讓大城市閑置住宅資源與短租需求對接等。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楊一心指出,分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整合分享分散的閑置資源,滿足多樣市場需求。國內誕生了全球領先的出行平臺,并在產品、空間、知識等方面持續創新,誕生新平臺。
作家、自由撰稿人張佳瑋也是一位嘗鮮者,在五年前加入知識分享網站“知乎”。“通過這個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的網絡平臺,在上面的主要收獲是獲得了一個更廣闊的信息源。”張佳瑋表示,該平臺幫助他獲得了更多的寫作邀約,對他自己的寫作也有幫助。
“分享經濟主要特點是開放和協作,降低成本來達到更好效率。”南京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王宇說,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分享經濟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了,因為技術水平達到一定階段,物質豐富后使用權的閑置,對個性的追求等。
據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張新紅介紹,分享經濟按分享對象劃分出:產品分享包括汽車(如滴滴)、設備、玩具、服裝等,空間分享包括住宅(如小豬短租)、停車位(如通通停車)、土地等,知識和技能分享包括智慧、經驗(如“在行”)等,勞務分享包括家政服務、物流、洗衣等。
談及分享經濟時,滴滴出行COO李建華表示,滴滴出行在中國3年時間,讓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變化,所以他覺得分享經濟最大的本質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更加節約能源的,更加環保的,更深層地看,可以說分享經濟的本質是人類的生活、生存方式的一種改變。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了解到,伴隨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的分享經濟正經歷快速增長的關鍵時期。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萬億元,分享經濟提供服務者約5000萬人,保守估計參與分享經濟的活動總人數超過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