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 萬寶瑞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根據會議的安排,我就推動城鄉一體化要處理好幾個關系跟同志們做報告。
2015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里集體決議時就城鄉一體化問題做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著力點是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目標是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華、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部分發展融合。這給我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指出了方向。
城鄉一體化的主要路徑
2012年11月,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2002年到現在,我國城鄉一體化的脈絡十分清晰,進展也比較快,回顧14年的發展歷程,城鄉一體化的路徑很多,但是主要是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以規劃為基礎,構建城鄉一體化布局,我國城鎮化建設初期缺乏科學規劃,特別是對村鎮的規劃不夠重視,導致城鄉發展不協調,尤其是農村發展滯后,直到2007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明確了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做到以規劃為基礎,協調城市空間布局,規劃先行提供了條件,構建了城鄉一體化的布局。
第二個背景,以產業為紐帶,實現城鄉一體化。實踐證明,有產業基礎的城市,比如說東南沿海地區,以產業為紐帶,在加快城鎮建設的同時,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工業理念經營農業,將工業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導入了農業生產,實現了城鄉協調互動發展。
第三種形式,以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實現城鄉共享發展成果。按照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構建公共服務體系,以此實現城鄉共享發展成果。
第四種類型,以基礎設施一體化為突破,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以路網建設、光網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紐帶,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此外,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為突破,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化。
第五種類型,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推進城鄉一體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了中國未來城鎮化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我概括用以下四種情況,一是“3+X”的城鎮化,所謂“3”是指進城落戶1億人,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1億人,中西部就近城鎮化1億人,還有一個是指不能落戶的常住人口實行居住證制度,并提供就業教育、醫療居住等城鎮基礎基本公共服務,通過以人為本促進人口經濟發展。第二種類型,做大做強城市群。第三種類型,中小城鎮發展戰略城鎮化。第四種類型,產業帶動型城鎮化。
推進城鄉一體化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規劃現行的原則。制定規劃時應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規劃有效銜接,合理安排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尤其是市縣域的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
第二,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根據我國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差異很大,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路徑。比如說,瓊海市從實際出發,抓住了地方特色,把12個小鎮打造成各具特色,形成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特色,一鎮一業,促進了城鎮與鄉村緊密發展。
第三,農村進城數量要與城市發展相適應。大中小城市根據可吸納的就業人員引進人口的流動,有利的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解決農村進城的數量,尤其是與產業的發展相銜接,如果轉移的城市人口超過了容納的數量,就會出現社會工業難,政府公共服務難等問題,從而造成了社會問題。
第四,以農村發展為主,政府的支持為主。通過城鄉優勢互補,政府和企業的支持是必要的,但是農村面大、人口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十分不足,要全部由政府和企業支持難以做到,必須要把農村自身發展作為重點。另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同步發展,這不僅是同步的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