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與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開放的體系,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并繼續發展、深化。其最鮮明、最簡明的特征,就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科學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宗教,透徹、深刻地把握宗教的長期性和群眾性,以及宗教問題的特殊復雜性。
強調“根本是長期性”,就要真正抓住“根本”。“根本”是不以我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關乎著事物本身發生、發展的規律性,關乎著能否著眼長遠,立足現實,按照規律去做好宗教工作。不能操之過急,適得其反;不能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復雜的宗教問題,自找苦吃。
強調“關鍵是群眾性”,就是要牢牢把握住“關鍵”。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信教群眾是人民群眾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做好信教群眾的工作是我們黨群眾工作的重要內容。黨作為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先鋒隊,應該把體現每一個歷史階段的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宗教通過黨和政府積極引導和自身改革,已經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它不再是階級社會里維護階級統治的反動意識形態,而是我國信教群眾自主自辦的宗教事業。我們應該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一致性,立足于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政治經濟利益的一致性,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基本人權,發揮宗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強調“特殊的復雜性”,既是由于背景復雜——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宗教的影響不可低估;也是由于宗教社會作用具有復雜的兩面性——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如何對待和處理宗教,始終是一個很敏感和很復雜的社會課題。要高度重視宗教問題的特殊的復雜性,在正確的基本方針指導下,“因俗而治”,因教施策,因勢利導,因地制宜。
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是基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對宗教問題的“關鍵是群眾性”、“特殊的復雜性”、“根本是長期性”的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
著眼宗教問題的“關鍵是群眾性”,我們就要一切著眼于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自主選擇,就要確定并認真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著眼宗教問題“特殊的復雜性”,我們就要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國務院2004年頒布了第一部關于宗教事務的綜合性行政法規《宗教事務條例》,還將進一步修訂完善,努力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同樣著眼宗教問題“特殊的復雜性”,由于歷史上中國經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宗教一度成為帝國主義用作侵略中國的工具,至今一些反華勢力還要利用宗教作為滲透、顛覆、西化、分化中國的突破口,所以我們要特別強調“堅持我國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著眼宗教問題“根本是長期性”,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也會長期存在,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不能是“削弱”宗教、“促退”宗教,而必須立足宗教在這個階段會長期存在甚至在某些地方、某些時候還會有所發展的現實,積極引導已經存在的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積極作用。
由此,就引出四句重要和基本的話: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我國宗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四句話,就是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這四句話是一個有機整體,前三句是重大政策和原則,最后一句是根本方向和目的。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就一定能全面提高新形勢下的宗教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水平》,新華網,2016年04月23日。
責編/高驪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