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感謝有機會前來參加會議,我主要圍繞“中國的城鄉一體化與就地城鎮化”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第一,關于就地城鎮化,首先要明確城市化的概念。所謂城市化無非是農村人口轉移為城市人口,怎么轉變有兩個路徑:一個是農村人跑到城市里;另一個是農村地區當地的居民變成城市人口了,這是就地城市化,即經濟比較發達、有一定人口密度、能留得住人口,可納入上一級城市圈以實現與該城市圈一體化發展的農村地區。就地城市化的第一驅動力來自什么地方?人口密度、人口規模都代表著內生動力,瓊海的動力是外生的還是內生的?我們后面再討論。
第二,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的巨大挑戰。這里我談一些面臨的實際問題。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實現起來沒有那么容易,為什么這樣說?主要有以下五點:第一點,“就地城鎮化”能否改變人口流動大勢?第二點,建制鎮與小城市,主要是縣城,能否吸引本地區的人口?第三點,現在中西部地區農村人口的狀況如何?第四點,農村人口的城鎮化意愿是否強烈?第五點,我國的山地很多,山地的農村人口轉移很重要,有什么特點?在未來的五年,這個大勢能不能改變過來?
再看東、中、西部三大地區不同凈遷移狀況縣市的分布。根據我的研究,從全國來看,大約86%的縣包括縣級市都是人口跑出去的多,只有15%不到的市縣人口遷移不那么多。這個遷移的大勢未來能不能改變?
再看人口年齡的結構。有很多地區,人口已經是負增長了;農村的人口狀況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占15%,勞動力人口約占64%,15歲以下的約占21%。
再看人口意愿。有外出打工經歷的、以及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有67.25%,今后不想外出打工的是72.75%。說明這里面有很多的問題。
再看是否愿意獲得城市戶籍。本鄉鎮不愿意獲得城市戶籍的人占大部分。如果說是否愿意為城市戶籍放棄耕地和宅基地,他們都不愿意。城市化進程遇阻。在二元社會體制條件下,農村人口被城市化、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他們的“命根子”。
第三,對瓊海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幾點建議。瓊海城市化最初始的動力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我個人認為,它不是內生的條件,為什么?瓊海市人口密度300人左右/平方公里,總面積1710平方公里,這樣的地方城鎮化是很困難的,所以該利用外生的力量。那么,外生的力量到底是什么?這個外力是人口凈遷入,總人口呈增長的態勢;問題就是中心城市規模不大。
關于瓊海市新型城鎮化未來的發展,我個人的看法,一是培育中心城市,爭取建成20萬人左右的規模。教育、醫療等較高級別的公共服務要上去。二是培育自己相對獨立的民生體系。最好把城鎮圈與生活圈同時規劃建設,城鎮圈與生活圈相互疊加,有利經濟、方便民生。三是把城鎮化水平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四是根據“為我所用”“利我發展”的原則,主動靠攏和依托海口與三亞等大、中城市,利用這些城市的輻射功能發展自己。如會議資源的開發,把旅游資源納入海口、三亞的旅游圈。五是用好博鰲品牌。
責編/劉瑞一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