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經濟轉型不斷深入、新舊產能轉換不斷加快,傳統金融業服務結構已不再能夠滿足多樣化的投資融資需求,同時,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日益成熟也使多種形態的金融創新產品迅速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熱點。但也必須認識到的是,金融創新產品短期內還難以顛覆傳統金融業。而且,在互聯網為金融業注入發展新活力的同時,信息不對稱問題和監管問題將成為我們未來必須跨越的障礙。因此,未來金融將是以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創新為驅動,全面覆蓋金融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的綠色生態系統。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信息不對稱 風險監管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F832.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1.001
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推廣,互聯網金融出現井噴式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投融資行為和生活方式,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將“互聯網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定下基調,指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密切監測跨境資本流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
“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最早由謝平、鄒傳偉提出,是一種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間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可以稱為“互聯網直接融資市場”或“互聯網金融模式”。吳曉求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為平臺構建的、具有金融功能鏈且具有獨立生存空間的投融資運行結構。央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一種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是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興金融模式。
盡管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界定,學術界和實務界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這種網絡技術的應用為傳統金融界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當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金融提供的單一的同質化產品時,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求新的投資渠道。而這一實現過程沒有地域限制、沒有金額門檻限制、成本低廉,甚至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地享受到定制化金融服務。這是移動支付、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金融相結合為我們提供的極大便利,也是未來金融業可預見的發展方向。
可以預見,未來金融將主要是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創新驅動的。當大數據有了云計算的助力之后,數據挖掘就成為信息搜集和創新點開發的重要路徑,進而使得數據成為繼土地、資本、人力之后的一項重要資源。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搶占小微企業融資市場,一方面得益于傳統銀行業在這一領域的留白,另一方面取決于金融行業對數據的應用與創新。眾多P2P、眾籌企業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并借助數據挖掘篩選原有的客戶,開發新的收益點,進而提高企業的效益。然而,傳統金融,以銀行業為例,擁有的歷年數據存量并不比互聯網金融企業掌握的少,并且是更為可靠的,但數據顯示,目前銀行業對內部可用信息的使用率僅為34%,也就是說巨大的數據先占優勢并沒有轉化為傳統銀行業發展的轉型動力。換個角度來看,挑戰往往也是機遇,如果未來傳統金融業能夠有效利用數據資源,未嘗不能做得比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好。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我們強調的未來金融不僅僅是互聯網技術在金融端的應用或者融合,更多的是一種擁有互聯網思維的金融業形態。互聯網以一種平等、開放、協作、共享的姿態走入人們的生活,并且這種滲透程度和影響力度已經難以估量了。與其糾結是否單純地將互聯網作為一種手段運用到金融業發展中,不如適時地吸收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數據挖掘和社交網絡來開發新的金融增長點,將傳統金融推到一個更有效率的水平。
除了互聯網因素的加入,未來金融還表現出混業經營等市場化、自由化的趨勢。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創新的迅猛發展,金融分業的壁壘被逐漸突破,銀、證、保界限日益模糊。另外,各國監管理念也在逐漸改變,金融自由化的思想逐步深入,為混業經營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準備。另一方面,分業經營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客戶需求,金融混業經營已經成為客觀事實。伴隨著中國經濟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分業監管的逐步放松,未來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必將更為明晰。
金融業變革應遵循漸進式路徑
雖然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這種沖擊是否具有顛覆性是很值得懷疑的。因此,金融創新所引發的金融業變革還應遵循漸進式路徑,逐漸實現金融行業的轉型升級。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不具有足夠的力度。之所以這么說,一個原因是盡管互聯網企業在近幾年發展迅猛,尤其在第三方支付和理財上一度使銀行業產生憂慮,但我們必須看到僅就體量而言,互聯網金融還難以和傳統金融業相抗衡。另一個原因是互聯網金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第三方存管制度。互聯網金融缺乏一個明確的法律定位,容易觸碰法律的邊界,也不具備良好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為其保駕護航,將使其在與傳統銀行的對抗中處于劣勢。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不具有持續性。首先,互聯網金融存在著監管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由此產生的風險累積將成為其可持續發展的阻礙。金融業作為提供金融服務的專業類機構,具有高杠桿、高風險的特征,缺乏合理的內控機制和監管措施,很有可能造成系統癱瘓,進而損害公眾利益。這一特征并不隨著金融服務的信息化而有所改變。其次,雖然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引入使得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得以優化,解決了部分信息不對稱問題,但互聯網載體的這種固有的虛擬性使得身份識別、資金流向和合約執行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對稱性,在某些方面增加了潛在風險。最后,傳統金融正在不斷對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消化吸收,積極推動產業變革。在受到互聯網企業的沖擊,感受到以技術和數據為基礎的創新驅動帶來的巨大利益的情況下,傳統金融業已經開始涉足互聯網和大數據。加上原有的數據存量和資本實力,傳統金融業這種涉足將反過來威脅原有互聯網企業的網絡和數據優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其根基。
綜上,無論是受自身弊端所困,還是受到法律制度約束,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融合都將是大勢所趨。因此,金融創新所引發的金融業變革還應遵循漸進式路徑。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和效率,決定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未來金融,尤其是融合了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金融,更有可能且有能力為中小微企業服務,推動實施普惠金融,配合供給側改革的施行,進而促進整個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轉型發展。從金融的起源和發展來看,沒有實體經濟就沒有金融。早期金融作為資金結算的工具,并不具備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隨著金融體系的高級化,開始充當資金中介,與實體經濟產生交集。金融的發展更多的依托于信用體系,理論上是可以脫離實體經濟獨立向前演進的,但實際上,長時間的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演進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并且其中產生的金融泡沫會助長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可見,金融產生于實體經濟,并且不能真正脫離實體經濟而穩定存在。
從當前中國的現實來看,由于傳統金融體系對中小企業的供給不足,我國金融業主要的服務于大企業,迫使八成以上的中小企業通過非主流金融體系進行融資。而借助網絡和數據技術,未來金融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效率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注入充足的資金,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如果未來金融能夠擁有足夠低的成本和廣泛的覆蓋面,加上足夠的政策扶持,普惠金融的實現不是沒有可能。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從產業源頭調節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而金融也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未來金融的風險和機遇
未來金融的風險。未來金融由于有了互聯網技術的加入,面臨著更為復雜的風險。考慮到技術和金融兩大因素,我們可以大體將未來金融風險分為兩個部分:金融層面的風險和技術層面的風險。
從金融層面來看,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的風險。一是信用風險。目前國內互聯網信用業務整體沒有全面有效的監管,亦沒有健全的存管制度和消費者保護機制,故而信用風險程度較高。另外,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關系型機構的組織方式,卻沒有施行信息核實措施,很容易產生信用敗壞,投資者信心不足,嚴重的可能導致信用危機。二是信息不對稱風險。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得身份確定、資金流向、信用評價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甚至所謂的大數據分析可能導致嚴重的信息噪音。三是法律與政策風險。現行互聯網金融采取混業經營模式,這與現行法律體系的分業監管相違背。另外金融產品創新步伐較快,一些新興業務還沒有納入相關業務部門,政策調整和法律制度都要求進一步的完善。四是流動性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性、聯動性和跨界性的特點,信息在整個系統的傳導速度得到很大的提升,然而資金高速運轉在危機發生時會加速資金鏈條斷裂,導致流動性風險。
從技術層面來看,風險主要來自于五個方面。一是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及信息識別和處理問題。計算機技術的高效運作和成果是建立在輸入端的真實有效性之上的。如果沒有良好的信息識別和處理機制,即使再高效的運算能力也是無濟于事的。二是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問題。金融系統收集了大量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信息,一旦泄露,將給金融體系和整個經濟體造成波及不可估量的危害。三是第三方資金存管制度的缺失及可能的資金安全問題。傳統銀行擁有覆蓋廣泛的第三方存管制度,能夠有效地防范信用風險。但加入了互聯網之后,眾多P2P、眾籌等機構沒有建立起規范的存管制度,一旦信用風險來臨,資金安全難以得到保障,進而損害投資者利益。四是金融基礎設施和系統技術漏洞。在未來金融的技術安全問題上,目前還沒有相匹配的規范和標準,再加上金融系統的設計和使用上可能沒有經歷充分的安全測試,上下線工作匆忙進行,最終留下系統的安全隱患和漏洞。五是潛在的操作風險。未來金融仍舊存在操作風險,雖然可以更多地運用計算機技術來代替人工,但計算機本身存在的技術和認知風險依舊難以避免,并且一旦計算機系統出現故障,很有可能波及到整個金融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未來金融依托于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信息的傳播和擴散速度將得到極大的提升,這在危機爆發前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危機一旦爆發,這種極佳的傳導性將成為風險控制的巨大弊端。
未來金融的機遇。風險和收益往往是并存的,未來金融一方面面臨著更為復雜的風險形勢,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巨大的機遇。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利用互聯網金融倒逼金融改革,“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
首先,利用互聯網金融倒逼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盡管很難從根本上動搖傳統金融業的根基,但是互聯網金融給傳統金融業敲響了警鐘。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支付變革、交易可能性集合得到拓展——這些肉眼可見的好處為互聯網企業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使得的傳統金融業面臨著客戶流失和資金流出的風險。種種壓力之下,傳統金融業為穩固客戶和資金、保持金融主導地位必將進行變革。幸運的是,目前傳統金融業也確實開始探索和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試圖推動技術和數據驅動、實現金融產品的創新,對原有的金融要素進行重組,尋找新的利潤點。
其次,未來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未來金融加入了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元素,能夠更有效地收集和處理碎片化信息,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進而有助于實現普惠金融。利用網絡和數據技術,未來金融可以為中小微企業搭建起直接融資平臺,進而撬動更多的民間資本,打破中小微企業的資金瓶頸,實現項目與資金的高效對接。普惠金融的實質是金融的普及化、平民化與民主化,而互聯網金融由于極大地顛覆了傳統金融的“貴族”特性,催生了“自下而上”的金融內生化與平民化力量,勢必成為實現普惠金融的最佳途徑之一。未來金融融合了互聯網金融的這一特點,補充了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甚至是對個人的金融服務,使得普惠金融的實現成為可能。
在互聯網金融倒逼傳統金融的作用下,傳統金融產業借助互聯網技術開辟新業務或線上銷售產品的現象日益增多,銀行、證券和保險的邊界更為模糊,混業經營的趨勢進一步加強,這使得未來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金融行業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關系更加復雜。這種聯系一方面為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延伸了金融產品的可能性邊界,另一方面也使得系統性風險能夠更加便捷地在金融全行業及整個實體經濟中快速積累,加大了風險隔離的難度,也對現有金融分業監管模式提出了挑戰。
最后,金融監管框架也勢必隨之改革。2003年,經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銀監會成立,這也標志著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制的建立。但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原有金融監管體制的缺陷不斷暴露出來,且難以適應現有金融創新和混業監管的趨勢,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已是勢在必行。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開始將目光聚集在宏觀審慎監管上,《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明確監管職責和風險防范處置責任,構建貨幣政策與審慎管理相協調的金融管理體制。”
與針對單一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的微觀審慎相比,宏觀審慎是針對系統性風險、金融業的全局運行來說的,主要致力于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大面積金融機構破產,防范金融恐慌。宏觀審慎很好地順應了貨幣政策的目標方向,能夠與貨幣政策相輔相成,從而起到維護經濟和金融的穩步運行和發展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將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完全割裂開來,兩者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微觀審慎注重自下而上的個體穩健性,多涉及機構的日常監管;而宏觀審慎更強調風險的整體性,管理手段也因風險類型和程度的不同表現出突發性和全局性。另外,由于存在風險的傳遞性,個體穩定和全局穩定、個體風險和全局風險能夠相互傳導,所以既需要宏觀審慎監管也需要微觀審慎監管。因此,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因此未來金融監管需要在區分和側重之外做到統籌兼顧。
結合現行金融監管框架的不足和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的特點,我國應該構建由央行牽頭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協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發揮好微觀審慎監管功能。中央銀行在金融系統中具有最后貸款人的功能,應當處于宏觀審慎監管的主導地位,從法律和時間上保證央行對市場信息的獲取和政策執行。因此,未來應在現有的一行三會的基礎上,建立以央行作為牽頭方和引領者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通過央行的協調作用加強不同監管機構間的聯系,從而將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的協調機制融入監管體系。
未來金融是以網絡和數據技術創新來驅動的,能夠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服務于實體經濟,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并推動實施普惠金融的一種金融形態。伴隨著市場化改革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混業經營和輕資產化特點更為顯著。由于融合了金融業和互聯網的特征,它將對金融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郭田勇,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導,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金融學、投資學。主要著作有《中國貨幣政策體系的選擇》《開放經濟下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博弈研究》等。
The Future Financial Format: Inheritance,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Guo Tianyong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accelerated conversion of old and new capacities, the services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can no longer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t the same time,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other increasingly mature technologies also help financial innovation products of various forms to attract a lot of atten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ut it must be recognized that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the short term is difficult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Moreover, while the Internet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regulation will become the difficulties we have to overcome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future financial business will be a green ecosystem that is drive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innovations, fully covers financial needs, and serves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nd the real economy better.
Keywords: Internet-based finan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risk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