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馬克思關于“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的論斷及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該是“兩個武器”密切結合的雙向路徑。文章從歷史必然、邏輯環節和實踐啟示三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兩個武器”密切結合的雙向路徑問題進行了初步探析和論述,以促進公眾對此的理解和認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兩個武器 雙向路徑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已有悠久歷史,可以說,自從馬克思主義創立之際,由于它作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解放的科學理論而內含的“訴諸群眾,訴諸無產階級”①的本質要求,這一偉大歷程即已開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普遍認為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問題,對其路徑的理解大多是單向的。但馬克思主義創立之初,馬克思便堅定而明確地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②。這就清楚地要求我們,在理解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上,必須從“兩個武器”密切結合的雙向路徑上作出努力。
“兩個武器”緊密結合雙向路徑的歷史必然
“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由此形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兩個武器”密切結合的雙向路徑,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人類社會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長河中,始終處在某種混沌之中,或如恩格斯所言,“處于半睡半醒狀態,大多數人還得盲目地摸索”③,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被統治階級還沒有深刻感知到精神武器的力量,并尋覓到能夠使自身獲得新生解放的可靠而科學的精神武器,因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④。
直到馬克思主義誕生之際,“全部有記載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⑤,社會矛盾的發展也不外乎就是以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而獲得解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依然是剝削階級的思想。一方面,從客觀上說,矛盾發展尚有諸多緩和協調的空間,另一方面,從主觀上看,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思想不可能也不愿意揭穿歷史發展的真諦,破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之謎”。只有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相當發展的時候,巨大的生產力在促進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鞏固的同時,也使資本主義內在而深刻的矛盾暴露出來。資產階級魔法般締造了一個新社會—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同時也呼喚出了與自己相抗衡的“魔鬼”和“幽靈”。這時,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彼此作為對方“武器”的“兩個武器”及其密切結合成為時代發展的強烈呼喚。
從“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來看,“哲學”,即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唯物史觀這一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還是剩余價值學說這一人類思想史上的顛覆性發現,最終的落腳點就在于無產階級這樣一個“物質武器”。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屬于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只有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立場上,才有運用和掌握它的必要和可能,剝削階級則千方百計地詆毀它、消解它。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破解了歷史之謎,使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發財致富的秘密暴露無遺,使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認識了自己的崇高地位和偉大使命。科學社會主義客觀而科學地詮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無產階級實現自身解放的歷史使命及歷史條件,敲響了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喪鐘,昭示了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解放的光明未來。
總而言之,“哲學”即馬克思主義整個科學學說和思想體系,都是于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有利而于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不利的,都是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歡欣鼓舞,為資產階級和剝削階級捶胸頓足的。“哲學”(即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而且必須是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那里才能找到自己的偉大價值,必須把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從“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來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日益分裂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工人日益成為機器的附庸,追求最大限度利潤壓榨血汗的對象。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壓榨激起了工人越來越強烈的反抗和斗爭,從初期零星自發搗毀機器等斗爭形式發展到19世紀30、40年代直指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斗爭—發生于法國、英國和德國的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不斷走向成熟中的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人類歷史舞臺。
這幾次運動中,無產階級政治上的高度覺悟、精神上的英勇無畏和斗爭實踐上的強大威懾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但最終都因缺乏科學性革命理論,即“精神武器”的指引和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都以失敗而告終。
現實斗爭實踐迫切需要無產階級在總結他們以往長期斗爭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教訓基礎上形成科學而徹底的解放自身的世界觀和理論。在這種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應無產階級現實斗爭需要而誕生,無產階級也理所當然地把其當作實現自身解放的精神武器,用以指導自己的現實斗爭實踐以取得勝利。
由此可見,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問題上,是“物質武器”和“精神武器”兩種武器”密切結合的雙向路徑。
“兩個武器”緊密結合雙向路徑的邏輯環節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兩個武器”密切結合的雙向路徑,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這種雙向路徑的具體操作程序、總的落腳點,從根本上說是落到“物質武器”上的。因為正如馬克思所認識到的那樣,我們的問題不是僅僅滿足于認識、了解世界變化發展的規律,而更在于去如何改變世界,用物質的力量去摧毀物質的力量。從具體實踐上,可以分別考察兩個路徑上的若干主要環節。
關于實現“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的主要環節。這里,我們需要著眼于“物質武器”,依據馬克思關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⑥這一思想給我們提供的邏輯思路,梳理以下一些環節。
第一,確立偉大志向選擇“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與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首要環節是創立者“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選擇和崇高志向,由此才推動他們深入研究和思考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所處的悲慘環境,探究他們獲得解放與幸福的現實道路。馬克思自中學時確立“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選擇和崇高志向后,畢生致力于這一選擇和崇高志向,早在《萊茵報》時期,他就多次發表文章為底層勞苦大眾爭取利益。
之后,隨著其唯物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的確立,他自覺自愿地站到勞苦大眾的立場上,有力揭露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發財致富的秘密,推動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認識了自己的崇高地位和偉大使命,為人類社會的徹底解放找到了堅實可靠的“物質力量”。
恩格斯在中學時對文學名著中的英雄浮士德等也給予了熱烈的贊揚,在《我看到遠方閃爍著光芒》的詩篇中反映出他對不畏強暴、追求光明與自由以及為人類而獻身的精神有著強烈的心靈共鳴;在17歲時就對工人階級生活狀況寄以深切同情:“我很想在你們家中看到你們,觀察你們的日常生活,同你們談談你們的狀況和你們的疾苦,親眼看看你們為反抗你們的壓迫者的社會統治和政治統治而進行的斗爭。”⑦沒有這種志向是不能成就偉大事業的。
第二,“沿著陡峭山路攀登”實現人類思想史上偉大革命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謀解放。立下志向重要,堅持不懈地為志向的實現而執著奮斗同樣重要,因為必須探尋科學的真理,創新偉大的學說和思想體系。在努力求知的道路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教育經歷雖然不同,但都是刻苦勤奮的典范。
馬克思在學校讀書時異常用功,大學畢業時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進入大學后頭兩個學期所獲得的大量知識,按當時學校里點點滴滴灌輸的方法,就是二十個學期也學不完;他甚至因過度用功而病倒,而在生病期間還把黑格爾的哲學著作從頭到尾地研究了一遍,到二十歲時,當時那些有名的學者們就承認大學生馬克思已經具有卓越的才智和淵博的知識了。
恩格斯則以持之以恒的刻苦自學獲得了淵博的學識,他憑借中學時代打下的較好的外語基礎,利用在不來梅商行實習時需要處理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多種文字書寫的商業信函的機會,很快掌握了多種外語工具,憑借外語工具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努力用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充實自己,汲取智慧和力量。這種精神推動他們去創造那種能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的偉大理論。
第三,開展啟發教育工作使無產階級意識到自己作為“物質武器”的偉大使命。1850年和1851年,馬克思在大家的要求下,在倫敦共產主義工人教育協會開設了一個政治經濟學講習班,講述在《資本論》中所闡明的理論。他講授方法適合工人要求,先簡明扼要地提出問題,然后作出詳細的解釋,并竭力避免使用工人不懂的語言。這就讓聽課工人較好地領會和接受了馬克思的思想,提高了對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認識水平。他們都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注重通俗表達的要求,寫下了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書”之類的許多著作,為武裝工人階級奠定了基礎。
第四,不斷豐富完善“精神武器”以正確引導“物質武器”履行崇高使命。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及其以后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都以極其嚴肅科學的態度對待他們自己創立的學說。
一方面,對先前業已發表的歷史文獻,他們適時作出解釋、評述和補充,以完善和豐富原有的理論認識和科學發現。即使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性著作《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其的態度也毫不例外,曾在1872年德文版的序言中就有:“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如果是在今天,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寫法了。……對于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因為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為止;同樣也很明顯,關于共產黨人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的論述(第四章)雖然在原則上今天還是正確的,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⑧這樣的論斷。態度之坦誠,觀點之鮮明,精神之嚴謹,對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掌握科學理論武裝自己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對新的著作依然保持始終如一的嚴謹,努力做到好上加好,精益求精。馬克思曾講過:“我不能下決心在一個完整的東西還沒有擺在我面前時,就送出任何一部分。……在它們沒有完整地擺在我面前時,不拿去付印。”⑨的確,精益求精地完善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把最好的東西奉送給工人階級,實現他們作為物質武器的歷史使命。
第五,永遠尊崇“物質武器”的最高權威。“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⑩,歷史的事實確實如此,“自從階級產生以來,從來沒有過一個時期社會上可以沒有勞動階級而存在的。……但是有一件事是很明顯的,無論不從事生產的社會上層發生什么變化,沒有一個生產者階級,社會就不能生存。因此,這個階級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必要的,雖然會有一天它將不再是一個階級,而是包括整個社會”。這啟迪我們把馬克思主義與人民大眾緊密結合的醒目坐標和認知底線。
關于實現“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的主要環節。“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是無產階級在探尋“自己解放自己”道路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尋求科學理論指導的結果。從邏輯演進上看,該過程可以分為幾個環節。
第一,無產階級為改變自身處境而斗爭。被馬克思主義當作“物質武器”的無產階級由于被壓迫被剝削的階級地位,他們為爭取自己權利的斗爭是必然的和長期的,從產生之日便開始了。初期的斗爭被稱為自發斗爭,這個時期的無產階級被稱為“自在的階級”。在自發斗爭階段,無產階級盡管受盡剝削壓迫,但工人們還沒有認識到受剝削受壓迫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而把機器的使用當作他們貧困的原因,認為工廠是壓迫工人的地方,他們還不善于把機器和使用機器來剝削工人的制度區別開來,所以斗爭是自發的、沒有組織的和孤立的,是一種本能的反抗行為。斗爭主要采取搗毀機器、焚燒廠房、毆打廠主等原始形式。此時的無產階級在政治上還是一個不成熟的階級,是一個“自在的階級”。
這種斗爭,盡管只是對準個別資本家,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但表現了工人群眾的直接經濟要求。這是近代工人運動的開端,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必然結果,也是工人運動發展的必經階段,它對啟發無產階級覺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認知實踐基礎。
第二,無產階級斗爭水平提高到組織高度。在無產階級的自覺斗爭階段,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由自發的分散的斗爭發展成為有組織的聯合行動。工人搗毀機器的斗爭實踐帶來的是資產階級的血腥鎮壓,并不能阻止機器的越來越廣泛采用,現實進一步教育了無產階級,也使他們認識到,必須改變反抗的形式。他們進而采取罷工、政治示威、游行、議會斗爭和武裝起義等斗爭手段。這時,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展開了政治斗爭,他們斗爭的目標指向了整個資產階級,斗爭的中心任務是武裝奪取政權。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無產階級增強了階級意識,逐步認識到整個階級利益的一致性,從而加強了階級團結。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前后,無產階級斗爭水平達到了新高度。
第三,總結失敗教訓尋求“精神武器”指導武裝。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和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標志著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從自發斗爭階段發展到了自覺斗爭階段,無產階級從“自在階級”變成了“自為階級”。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無產階級認識到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本質,認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和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使無產階級團結起來,組成為階級,通過革命斗爭,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最終實現整個人類的徹底解放。這時的無產階級在政治上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階級了,他們明智地選擇以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和推動自身的斗爭實踐不斷前進。
第四,在“精神武器”武裝下進行不懈斗爭。自從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科學綱領誕生以來,《共產黨宣言》就成為每一個有覺悟工人的必讀書目,他們在閱讀中獲得啟發,受到教育,提高覺悟,激發斗志;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弄清道理,感悟世界,拓寬眼界、辨明方向。在馬克思主義這個精神武器武裝之下,工人階級無所畏懼地向前奮斗犧牲,奪取革命的勝利,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現實。
第五,推動“精神武器”與時俱進豐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勇往直前不懈奮斗,以自己實踐中的開拓和創造,推動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的革命歷程來說,就是不斷以自己偉大的創造性實踐極大地豐富著“精神武器”的理論寶庫,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治黨治軍治國新闡述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著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取得勝利。
“兩個武器”緊密結合雙向路徑的實踐啟示
“兩個武器”密切結合雙向路徑以群眾史觀理論為重要中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作為社會成員的大多數,他們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種歷史觀的對立,唯物主義歷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出發,堅持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唯心主義歷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出發,堅持英雄史觀,認為歷史的創造者是少數英雄人物。
對于人們歷史活動的作用及其性質,如果我們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和具體過程,整體性及人與歷史的不同層次關系來考察,必然發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不是少數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眾。因為人類歷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的根本性變革是靠他們推動的。
雖然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也要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但正是從這里著眼,馬克思主義與人民大眾在本質上、內涵上密切相關,內在統一。尤其在今天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我們無論是離開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精神武器”還是離開人民群眾這一“物質武器”,最終的結果都將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變成癡人說夢。
“兩個武器”密切結合雙向路徑成為無產階級政黨誕生的普遍規律。在無產階級政黨誕生發展史上,從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產生,到東方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都是通過“兩個武器”密切結合的雙向路徑實現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原為正義者同盟,其誕生是在他們通過實踐的反復比較選擇,同意接受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得以創立,馬克思主義也是在接受了正義者同盟的比較選擇鑒別基礎上才被工人階級組織正義者同盟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的。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也不例外,是把已在政治斗爭中初步顯露力量的中國工人階級和當時在中國初步傳播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兩個武器”,并在五四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斗爭烈火中被相互看中而密切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中國共產黨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多年來,我們始終在堅持“兩個武器”密切結合的雙向路徑上,不斷推進著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發展,也不斷推進著人民事業的奮勇前進。
“兩個武器”密切結合雙向路徑以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經典案例。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一優良傳統作為自己永葆生機活力的傳家寶,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認識方法和領導方法。一個群眾觀點,一個群眾路線,把馬克思主義和人民大眾緊密的連在一起,使馬克思主義獲得取之不盡的“物質武器”,使人民大眾獲得戰無不勝的“精神武器”。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九十多年光輝歷程中,在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中,反復印證的,就是“兩個武器”是否密切結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否走雙向路徑。密切結合得好,雙向路徑通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事業就燦爛輝煌、凱歌高奏。我們黨近年來開展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及延展深化的“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雖然主要是在領導干部中進行,但在本質上說,都是以鮮活生動的實踐為范例。
一方面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提高人民群眾掌握歷史命運履行歷史使命的思想覺悟和行動自覺,讓人民群眾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武器”;另一方面,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深入群眾頭腦,武裝群眾,變成物質力量,實現馬克思主義把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當做“物質武器”的崇高任務。有效地推動“兩個武器”密切結合,就能產生巨大的社會發展力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動力,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人類社會科學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分別為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講師,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接受理論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11XKS006)
【注釋】
①⑤《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頁,第52頁。
②④⑥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頁,第550頁,第11頁,第382頁。
③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頁,第231頁。
⑧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頁,第41頁,第315頁。
責編 /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