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在社會管理和信息技術發展的國內外背景中應運而生,是先進信息技術與科學社會管理的高度融合,涵蓋了“善治”、“網格化”管理等先進管理和技術理念。因而對一般社會管理創新在高效型政府轉變、服務型政府轉變、多元化管理、廉潔性政府、推進城鎮化建設等方面具有科學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社會管理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 三級平臺 “善治” “網格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政府要創新公共服務方式,讓更多的組織或個體介入公共服務流程,提升基層社會服務的效能。①這對我國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論無縫對接,深度融合,以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全面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狀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平臺,以滿足新時代政府社會管理職能轉變的需要。文章以泰州市海陵區融合式三級平臺建設為例,探索地方基層政府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踐。
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實踐
社會管理的內涵。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社會生活日趨豐富,并形成了多元化的社會價值理念,這成為現代社會管理學研究所關注的重點,即在對社會管理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傳統的單一化管理主體已經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發展需要,現代的社會管理研究開始越來越注重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社會管理。
自黨的十六大召開以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政府的工作重點,管理與社會建設已成為政府的重要戰略部署。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管理與創新這一要求,會議指出要“以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來增強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十八大對社會管理創新更加重視,要求全國各級政府要講到政府年度工作報告,成為衡量政府業績的重要指標。
一般來說,社會管理是指:“以維系社會秩序為核心,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規范社會行為、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認同,秉持社會公正、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治安、應對社會風險,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創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礎運行條件和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的活動。”②
社會管理創新的實踐。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為了更好地應對日趨復雜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管理的實效性,各地方基層政府紛紛開始探索適合地方區域發展實際的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獨具發展特色的地方經驗,例如,在全國較為突出的案例即“銅陵經驗”。從2010年起,銅陵市政府通過改造行政服務體系,調整組織人事關系,梳理社區服務職能等手段,進一步優化組織結構功能,促進地方社會管理成效不斷提升。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內涵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就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論無縫對接,深度融合,以現代管理理論為指導,全面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狀的社會管理的綜合信息平臺,從而有效地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民生事業。具體講來,融合式信息化管理是以黨政機關為代表的社會管理主體采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化手段,對轄區內的各種信息進行匯總和梳理,鑒別各類不穩定因素,同時將這些信息對政府的不同部門進行全覆蓋,有利于社會管理部門的組織、溝通、協調以及有效應對,以區域性統一的社會管理系統平臺,實現對區域內發生的各類事件信息的全過程跟蹤管理。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產生背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使得我國社會管理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社會管理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斷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績。從社會管理轉型的研究來看,伴隨著社會行政管理向公共型管理發展,政府逐步開始由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在此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實現管理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轉變,“西方當代社會管理融合眾多的社會管理元素,如全球治理模式、社會管理標準化理論、非營利組織和社區組織充分參與社會管理、加強網絡監管的同時利用網絡進行社會管理等,而對先進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融合成了當下的一個重要特征之一”。③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有利條件。21世紀的今天,隨著信息技術日益縱深發展,社會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和操作路徑也越來越清晰。社會管理服務信息化平臺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主要支撐的應用平臺,該平臺可以實時監控群眾信訪從登記、流轉、處理、完結的整個過程,是對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工作的重要補充,也是社會管理創新方式或手段的重要體現。然而,“具體在一些地方地政府的社會管理工作仍然延用老的工作模式,資源分散、信息條塊分割、多頭領導、多頭管理,增加了社會管理成本,降低了群眾滿意度”。④因此一種融合信息技術和社會管理創新的融合式社會管理平臺亟需產生并運用在地方政府社會管理之中。
泰州市海陵區融合式信息化社會管理實踐
海陵區位于泰州市的中心城區,現轄區內擁有3個鄉鎮,6個街道,1個省級工業園區,1個省級能源產業園,1個省級物流園以及1個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總區域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為50萬人。
近年來,泰州市海陵區按照中央、省、市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工作部署,以區、鎮、村“三級平臺”建設為依托,推動融合式信息化社會管理創新,努力實現海陵區社會管理的“善治”目標。具體講來,主要分為三個層面。
信息技術融合。目前網格化管理、云技術應用、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和理論在各種信息化平臺研究的推進與發展速度迅猛。海陵區融合式三級管理平臺正是通過融合前沿性的信息和網絡技術,在信息化管理尤其是網格化信息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網格化管理是當下一種較為先進的管理模式,網格化信息管理對于政府來說,可以將行政區人為地細化,并通過信息網絡實現政府對社會管理方式和效能的提升,進一步加強政府對城市的管理能力和處理速度。
海陵區“三級平臺”建設在網格管理化基礎上,建立起數字化管理信息系統,充分發揮了網格化管理的優勢。首先,在頂層區級層面,區政府建立了中心“一體兩翼”的組織架構,力圖在全區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其次,在鎮街中間層面,海陵區“三級平臺”建設借助信息化手段,推進中心運行模式轉型升級,積極研發鎮街社會管理中心管理模塊,實現了區政府與區內職能部門和村(社區)全面聯動。最后,對于社區層面而言,海陵區以社區網格化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基層社會管理水平。按照“社區管理、區塊管理、樓幢管理、單元管理、住戶管理”的五級精細化管理模式,全面推進社區管理的網格化。⑤
管理理念融合。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社會服務管理信息三級平臺為基礎的融合式管理在社會服務管理信息三級平臺集智能化手段、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既有前沿性,又具有轉化具體生產力的現實性。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的科學融合不僅技術上促進產學研的迅猛發展,而且在政府、企業、高校等管理行為之中,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海陵區融合式三級平臺的建設,融合了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有力推動了該地區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實現了資源整合、功能聚合和工作融合。提升了海陵區政府“善政”的高效率性,也實現了“善治”所達到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善治”社會管理創新理念在海陵區政府融合式信息管理的三級平臺中得到了科學的闡釋。
管理形式融合。諸如公共管理、服務型政府、“善治”理念等創新管理路徑也在不斷創新。融合式信息化管理融合了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論,真正體現了社會管理創新的核心本質,提升了其社會管理的“善治”目標。俞可平教授認為“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過程”,“善治的實現是政治制度的終極目的”。⑥在文章融合式信息化管理語境中“善治”,既包涵有“善政”的高效率,又兼顧了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并最終維護了人民利益或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海陵區融合式信息化三級平臺的建設,以融合現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為依托,通過信息化網絡技術,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在社會監管工作中,通過網格化信息管理進一步完善對社會突發事件的監控,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在社會服務工作中,海陵區通過建立起行政服務網上系統,逐步實現信息化三級平臺體系的完善,并及時做好網絡信息系統的普及工作,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項目,激發了社會管理的活力與成效。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對社會管理創新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社會管理的復雜性和挑戰性日益提升,使得政府每年在協調利益沖突與維護穩定中的投入和花費的精力逐年提升,但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未能有效緩解。這不僅對現有中國社會治理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還對我國的社會管理創新在實踐中帶來了重大的現實壓力。上文以泰州市海陵區融合式三級平臺建設為例闡述的融合式信息化管理對于社會管理創新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突顯高效型政府轉變。鑒于社會管理工作資源分散的現狀,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中,通過社會服務管理信息三級平臺的建立和融合,可以有效整合分散于區域內各個部門的管理力量和資源,從而形成多種信息的集聚。在政府的社會管理中,橫向來看,通過“網格化”等信息技術基礎上實施信息化管理,實現了優化體制機制,提高社會管理效率。縱向來看,政府重點工作就是構建高效運轉的公共服務社會管理體系,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做好特殊人群以及流動人口的科學管理,充分發揮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三級平臺的輻射作用,通過信息網絡聯系各相關單位,形成信息傳遞快速性、準確性,從而幫助各級政府及時有力地應對各種社會問題,最終實現服務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突顯服務型政府轉變。“善治”的終極目標是政通人和的“善政”,在社會管理中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在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的現實語境之中,即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通過融合式信息化管理的具體治理,不僅需要當代信息化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而且需要管理人員的觀念轉變和服務能力提升,需要從事社會管理的公務人員能夠創新思維和素質。海陵區的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三級平臺,從頂層設計入手,搭建起以區級指揮平臺為塔尖,鎮街中端樞紐平臺為塔身,社區基礎平臺為塔底的三級社會管理工作平臺;在工作思路上,頂層決策中以三級平臺為樞紐就融合了“善治”與“網格化”等先進技術于科學管理理念,實現了服務型政府轉變。
單一性管理向多元化管理轉變。在服務型政府轉變過程中,充分發揮融合式管理的優勢,通過制度設計逐步把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個人參與融合起來,個人、企業、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等群體都能夠通過信息網絡平臺了解政府的工作動態,對政府的行政服務提供有益的建議,并有效地實現監督作用,從而進一步實現了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和群眾互助服務的相統一,促進了社會管理由單一性管理向多元化管理轉變。⑦
通過資源的相對融合,吸引了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到政府的社會治理平臺中,借助非營利性組織和公民自身力量的嘗試,逐步形成了“管理—服務—自治—監督”四位一體的新型管理模式,實現社會管理的主體從一元向多元擴展,進一步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推進反腐倡廉,打造廉潔型政府。通過社會服務管理信息三級平臺為基礎的融合式管理,除了可以提升政府行政服務效率、促進政府服務民生工作的開展以外,還可以通過相對透明的信息化操作管理,推進反腐倡廉工作,進一步挖掘和動員民間力量通過公共信息平臺實現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政府腐敗行為的發生,有利于促進廉潔型政府的建立。在海陵區社會服務管理信息三級平臺中,各級平臺之間的信息溝通便形成了各級之間的監督與約束,同時,網絡信息技術傳播的快速性與開放性,使得更多的人民群眾能夠參與到社會監督中來,對于政府的社會管理監督工作意義重大。
城鄉一體化融合,推進城鎮化建設。社會服務管理信息三級平臺為基礎的融合式管理,融合了信息技術與社會管理,而這種技術與管理的融合也成了當下現代化和信息化社會的文化趨勢,成了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方面。這種融合的現代文化,實現了社會資源的整合。通過在社區和村組織中的基層平臺建設,有效地融合了我國的城鄉二元對立狀態,把城鎮的相對現代化、信息化的服務和文化有效傳遞到村級組織之中,有利于加速村級組織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為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社會管理創新通過網格化等形式把基層與整體融合起來,把城鄉管理文化融合起來,實行一體化操作,有效地推進了城鄉一體化融合。
融合式信息化管理以融合式理念為基礎,通過網絡信息化平臺建設為手段,通過在地方區域內實施信息化管理理順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力爭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促進政府的“善治”。筆者以泰州市海陵區為例,通過對海陵區融合式三級平臺建設,探索地方基層政府在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的寶貴經驗,對社會管理創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信息中心;本文系2013年泰州市社會發展計劃項目“基于三級平臺的泰州融合式社會管理研究與示范”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馬凱:“努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求是》,2006年第20期,第8頁。
③[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丁煌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頁。
④曾正滋:“社會管理創新:基于公共治理的分析”,《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1頁。
⑤泰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泰州調查隊:《泰州統計年鑒201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年。
⑥俞可平:《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9頁。
⑦孫建軍等:“從‘管制’到‘服務’:基層社會管理模式轉型—基于舟山市‘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實踐的分析”,《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1頁。
責編 /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