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既與中國能源進口的陸上與海上通道相吻合,有助于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能源聯系,也是消除各國之間的發展鴻溝,消除產生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的土壤。因此,推動世界的普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并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步伐、能源市場一體化建設,才是消除發展鴻溝終極手段。
【關鍵詞】世界發展 發展鴻溝 一帶一路 恐怖主義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11月13日,隨著巴黎再次發生血腥的恐怖襲擊事件,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這種非傳統威脅再次為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敲響警鐘。在震驚、憤怒、焦慮之后,我們有必要思考如何消除產生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這一痼疾的土壤。
世界發展鴻溝廣泛存在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的增長從來都是不均衡的,各國之間的差異程度要遠高于工業革命之前。實際上,在16世紀以來的多數年份中,實現均衡與穩定增長的國家及其覆蓋的人口一直是少數。如何推動欠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實現經濟發展路徑的轉型,一直是發展經濟學的根本目標。
雖然多數經濟學家都希望能夠實現大躍進式的增長,使欠發達國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工業化,并進入后工業化社會。但是世界經濟更多地是按照增長極-輻射區域-外圍區域-落后區域這樣的模式來布局的,發達國家(簡單地說就是經濟合作組織(OECD)成員國)始終是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少數,新興市場國家可以說已經進入了這一發展進程,此外大多數國家仍然沒有實現該有的經濟轉型。多數地區并沒有享受到自動化工業技術、信息化技術、生物技術等現代技術所帶來的舒適與安寧,只有那些各方面條件都非常適宜的地區才實現了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型。因此,從總體上看,無論是在國家之間,還是在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的內部區域之間,發展鴻溝隨處看見。北美與拉丁美洲的差異,歐洲西部與東部的差異,中國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的差異,都是這種發展鴻溝的具體體現。
廣泛存在的發展鴻溝是現代世界各種沖突的決定性根源。也許有人認為,宗教、文化、意識形態等在族群與國家沖突中扮演的角色更為根本,但是恰恰是由于發展鴻溝所造成的交流障礙,阻斷了文明、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使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固化,才加深了文明、文化之間的隔閡,相互之間的不理解、不包容才是文明沖突的最終原因。如果我們看世界的人口經濟地圖,就會發現,經濟成功國家只是邊緣地帶,欠發達地區與沖突地區才是世界的主流。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OECD,即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國家)包括北美地區、西歐地區、亞太少數國家,只相當于世界人口17.7%(2013年數據)。盡管世界從來沒有實現過均衡發展,甚至從來都是發達國家占少數,但是不能把這作為一種均衡態。如果不能實現普遍發展,不能消除地區之間的發展鴻溝,我們就不可能迎來真正的世界和平。在冷戰之后,延續多年的代理人戰爭雖然減少,但是并未消失。同時,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在冷戰之后成為世界和平的新威脅,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在很多地區仍然活躍,在“9·11事件”之后,已經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威脅。要消除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就需要消除其滋生的土壤,發展鴻溝,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文明之間的對立傾向,是滋生極端主義的沃土。因此,推動世界的普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擴散,推動欠發達國家的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才是消除世界發展鴻溝的終極手段。
基礎服務成本差距是存在發展鴻溝的根本原因
發展鴻溝是如何形成的?通過檢視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過程,尤其是那些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的經濟體,就會發現,這些經濟體及其內部的增長極,大多出現在沿海地區,尤其是那些同時具備港口和伸向內陸交通線的地區,比如上海、紐約、倫敦等。這些增長極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向外擴散形成經濟活躍地帶,成為經濟的增長動力來源。隨著地理距離的延長,增長極的輻射能力逐漸消退,在遠離增長極的地區,就形成了發展的洼地。然而,如果這一港口增長極有一條向內陸延伸的成本低廉的運輸線,其輻射能力就會隨著運輸線而延伸出很遠,甚至深入內陸腹地。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決定一個地區能否實現向現代經濟轉型的關鍵并不在于其地理位置,而是決定于其基礎服務與對外交流的成本,包括物流交換、信息交換、資本流通、人員流動等。盡管發展鴻溝的出現有各種原因,但是首先就表現在基礎服務能力的差異上,包括現代能源服務體系、交通體系、信息與電信服務(ICT)體系的服務能力上。我們看到的其他各種劣勢,都是在基礎服務的差異上所產生的。而能源服務體系又是交通與信息系統的基礎,所以能源服務體系的優先發展對于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驗證了基礎服務能力提升對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是中國經濟奇跡的寶貴經驗。在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中國就開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覆蓋大部分國土的干線鐵路骨架,建設了若干能源生產基地,覆蓋大部分國土的電力供應網絡。改革開放之后,基礎建設步伐加快,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帶一路”倡議是消除亞歐大陸發展鴻溝的重大機遇
中國的發展大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人口布局與區域布局,同時也為周邊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消費市場與投資拉動力。一個實例是,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多數年份中,東盟各國一直維持著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中國已經成為亞洲經濟增長的引擎。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巨大的市場規模與生產能力,使中國已經具備了推動世界、亞太、亞歐經濟增長的能力,也具備了推動中國經濟與周邊經濟體融合發展的條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將把中國經濟的拉動力從傳統的東亞、東南亞擴展到中亞、南亞、西亞甚至更遠的非洲、地中海和東歐地區。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既與中國能源進口的陸上與海上通道相吻合,有助于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能源聯系,同時也是為了通過能源與交通基礎設施、商業金融與投資合作促進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消除各國之間的發展鴻溝,消除產生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的土壤。如果這一構想能夠有效實施,將給世界帶來超出預想的共同利益。
加快“一帶一路”實施的倡議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步伐。亞歐大陸基礎設施發展具有很大空間。未來可以重點發展亞歐大陸橋交通項目,東南亞鐵路與公路、水運的互聯互通與便利化項目,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和專用運輸終端的建設項目,連接各國的電信與信息化網絡的建設項目,跨國電網的建設項目,以及各國之間跨境或飛地型產業園區的建設項目,提高各國之間基礎設施與基礎服務互聯互通的水平。并利用自由貿易區、雙邊貿易協定等形式推動經濟的融合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方案上,中國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銀行(AIIB),目的是希望傳播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先行的發展經驗,同時在互聯互通的能源、交通等設施支持下,發展來往更加密切、運輸更為便捷和低成本的區域市場。亞洲基礎建設銀行的成立,將為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項目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加快能源市場一體化建設。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加強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區域經濟融合,實現共同發展,消除發展鴻溝。由于能源市場的貿易難度低、摩擦少,推動區域能源市場一體化是推進區域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和先導性工程。如北美地區和歐盟地區是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最好的案例。區域經濟一體化為區域性能源市場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根據區域經濟結構和能源要素稟賦,建議推動中國-中亞地區、中國-巴基斯坦-西亞地區、中國-東盟地區的區域性能源市場的建立。
目前,中國-中亞油氣管道與中緬油氣管道已經建成并平穩運行,中俄管道已經達成協議,沿海油氣進口終端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些都為區域能源市場的一體化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未來應加快推動東亞油氣交易市場整合與定價中心的建設等深度合作。
推動亞歐大陸金融服務相互融合與便利化。金融服務是經濟的重要基本服務,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實現金融服務的便利化,可以有效降低各國之間溝通交流的成本,推動實體經濟的融合。目前,世界經濟雖然增長乏力,但是資本流動性并不缺乏,只是由于金融服務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信息不對稱和對政治風險的擔憂,導致了金融服務意愿不足。“一帶一路”倡議所需的融資需求巨大,據有關專家測算,投資總規模或高達6萬億美元。這一巨量的資金需求,通過政策性銀行來滿足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發展各國之間的金融合作,盤活區域內外的資本流動性,降低服務成本和各種風險,是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環節。建議各國逐步完善相互之間的貨幣結算機制,發展各種金融服務創新,并發展政策性金融擔保,加強對金融欺詐犯罪的監管,有效促進區域內的金融合作。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資源技術經濟研究室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秘書長)
責編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