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合”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注重多樣性統一。“和合”核心突出“和”,不僅強調求同存異,也彰顯聚同化異,在認可事物多樣性,包容事物差異性時,也強調將不同事物融入到和合體內。習近平的“和合”外交思想全面體現了“和合”傳統文化的理念,詮釋了政治智慧。
【關鍵詞】“和合”傳統文化 習近平 “和合”外交思想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傳統文化從本質上來講,凸顯“和”的文明,包括包容、開放、和平等多個方面的豐富內容,是中華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紛繁復雜、風云變化的國內外局勢面前,習近平善于汲取我國傳統“和合”文化理念,建立了形式多樣、內涵深刻的“和合”外交思想,這對全面推動外交事業健康發展,實現并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
“和合”傳統文化是“和合”外交思想之源
“和合”傳統文化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因子與內核,推崇“和合”的境界更是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的理想境界。儒家思想中倡導的“和合”思想重點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儒家文化中,宇宙和自然為天人合一的對象,雖然達不到幫助天地去化育萬物的目標,但人們認識到自然界的萬物在得到陰陽所產生的和氣之后才出現。二是人心和善。儒家強調通過“和”與“善”來培養內外兼修、內心和善之人。三是和而不同。儒家強調,社會是由不同種族、性格以及文化的人所組成的,要認可彼此間存在的差異,并認可自身與他人間的差異,通過合作實現共事與共贏,達到社會和諧。四是協和萬邦。“協和萬邦”的理念源自《尚書·堯典》,是為了達到與各個國家之間能和睦相處,實現天下太平。儒家倡導的“和合”理念,成就了“和合”的民族共性①。
實際上,儒家的“和合”傳統文化理念既關注求同存異,也強調聚同化異,注重多樣性的統一。和合的關鍵是強調“和”,體現中華文明的包容、開放、開明、和平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和合性不僅要求做到肯定并接受事物的多樣性,也注重接納并包容事物所包括的差異性,將不同事物有機融合到一個和合體中,是注重“和而不同”,和合性強調明確事物之間存在的共同之處,并用海納百川的胸襟盡量減少或者科學化解彼此間存在的矛盾或分歧,實現雙方和諧發展。
習近平“和合”外交思想的深刻內蘊
獨立自主奠定和平外交的基石。習近平“和合”外交思想的主線是強調獨立自主,這不僅是立黨立國之本,更是實現和平外交的重要基石。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能在多邊外交中贏得主動權。習近平指出,強調獨立自主是認定中國的事情要由自己來處理,堅持獨立自主的多邊外交戰略,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擁有獨立自主的戰略物質基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要具有持續壯大的物質基礎,在開放進程以及中國、世界開展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國防科技、軍事裝備、農業與糧食安全、工業以及金融等多個方面的獨立自主。②
二是構建獨立自主戰略的思想基礎。在重視物質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前提下,也需關注核心價值體系、意識形態方面的建設。尤其是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奠定同一思想基礎,這需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實現精神層面的獨立自主,提升國人底氣,采用更加自信的心態去積極開展大國外交。
三是獨立自主強調在對待重大國際事務時,要堅持公義與公道。比如,在看待雙邊關系中涉及到歷史方面的問題,要確立科學的歷史觀,反對有些國家在反思看待歷史問題上出現錯誤的傾向、行動。
四是強調文化主權與文化安全。通過踐行外交理念與實踐,全面豐富中國特色外交話語系統,彰顯中國外交話語自信。從本質上來講,倡導獨立自主的目的是為維護國家發展的合法權益,在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上,更能彰顯擔當。
與時俱進中堅持和平發展。目前,世界發展的主流仍然為和平與發展,始終強調堅持和平發展之路,是中國共產黨從時代發展的潮流、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所做的戰略抉擇。通過積極爭取和平的外部環境,不斷發展并提升自我,然后,再通過自身的發展,積極維護與推動世界和平,全面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讓廣大人民群眾能享受和平、發展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全面筑牢我國堅持走和平與發展道路之基。
習近平指出,維護世界和平,前提是在思想上確立和平與發展的理念,我國處理國家關系的重要理念依舊是愛好和平。要完成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全面實現建設偉大復興中國夢,離不開和諧、寬松的外部國際環境。發展才能確保安全,安全是實現推動發展的基礎條件,要抓住機遇,并集中全部精力將事情辦好,讓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堅持依托發展所獲得的力量,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③
同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強調在與時俱進中,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這不僅傳承了古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從時代發展的趨勢以及國家利益應堅守的重要原則。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強調親誠惠容、真實親誠。中國堅持“和平崛起”,在構建大國之間關系時,注重親誠惠容,而在與非洲等相關的發展中國家外交時,則注重真實親誠,不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結成針對第三國、排他性的軍事聯盟,也未成為像歷史上西方那種附屬國、保護國的關系,這充分表明,要牢固樹立和平發展之路,共同推進和諧發展,始終把握和平發展與民族復興的主線,貫徹落實和平發展的外交道路。比如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人民珍惜和平,愿意同世界各國一起來共享、共護、共謀和平,特別強調中國是一只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
二是國與國之間實現平等交流,實現持久繁榮與和平。習近平倡導和平發展之路,倡導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應該積極適應和平發展的主流,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在不同國家與文明之間實現平等交流、共同進步與互相借鑒,一起構建和平與持續發展、繁榮的世界。習近平在《銘記歷史,開創未來》中強調,和平、合作與共贏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與進步的持久主題,習近平的多邊外交政策注重同各國人民一道分享我國和平發展的成果④。
三是中國夢依靠和平發展來實現。習近平強調如果沒有和平,中國與世界將不能實現健康發展,如果不能實現健康發展,中國與世界也就不能實現持久和平,并強調通過和平發展的方式來實現中國夢,這主要是因為世界上各個國家人民的夢想是密切相連的,因此,我國在不斷推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全面帶動、幫助周邊國家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和平發展。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本身是和平、發展、合作與共贏之夢,是關注及實現全國人民的福祉,也對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有利,這充分彰顯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其他國家的夢想的相通之處,也進一步彰顯了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各個國家的發展也需要和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世界和平是實現中國以及世界上其他各個國家間的夢想的辯證關系。
構建包容有序、和諧共生的世界秩序。習近平強調,中國希望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一道堅持走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創建包容有序、和諧共生的世界,這是對構建國際秩序所提出的新要求。習近平強調構建和諧共生的世界秩序,是我國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一起構成的命運共同體,注重在這些國家能產生命運共同體意識。
一是在大國關系上強調良性互動后,能做到以合作促共贏。在當今的國際舞臺上,大國關系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對世界局勢走向將會產生直接影響。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經濟總體實力穩步提高,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上難免存在一些輿論,認為中國會對美國超級大國地位帶來威脅與挑戰。⑤我國的崛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并且其崛起也是勢不可擋的。習近平在全面分析中美關系大局基礎上,倡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實現兩國關系良性互動,并完成合作共贏。習近平強調,要及時拋棄不科學的冷戰思維,堅持互相尊重、合作共贏的基本原則,科學處置好兩國之間的關系,要在理性看待對方戰略意圖基礎上,堅持成為伙伴,通過進行對話合作,妥善處置好存在的分歧與矛盾,另外,還應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社會制度,在尊重對方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的基礎上,實現包容借鑒、求同存異,一同進步,在不斷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適當兼顧對方利益,在探尋個體實現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共同進步。習近平對建立新型大國關系提出新觀點,既注重于實現中美關系的長足發展,也可以在處理新型大國關系的過程中,把握主動權,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構建合作共贏為理念的新型國際關系,這本身也有利于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
二是在處置周邊國家外交關系中,堅持親誠惠容。在處置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中,重點突出親誠惠容。習近平高度關注周邊外交,指出不管是在自然環境、地理方位還是彼此的關系上,周邊對我國未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開展周邊外交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與時俱進,更主動、積極,善于從立體、多元和跨時空的角度考慮,謀大勢、注重運籌,提高周邊外交工作水平。要從有利于推動我國發展的戰略視角出發,積極推動區域安全合作,進一步鞏固并擴大我國與周邊國家實現長遠發展的社會與民意基礎。習近平關于構建周邊國家外交戰略的舉措,對進一步爭取好的周邊環境,營造共同利益網,實現地區穩定與發展,將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三是同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關系,注重義利并舉,義為先。大力鞏固并積極發展我國同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進一步實現我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為了贏得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信任與尊重,我國要在恪守傳統外交政策基礎上,分析當前的國內外形勢,尤其是對第三世界要堅持科學的義利觀。習近平強調,“義”展示的是理念,不僅希望全世界能共同發展,也希望第三世界國家能加快發展。“利”就是要堅持做到互利共贏,要給予相對貧困的國家一定的經濟幫助,做到重義輕利。此外,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和平發展的大義,在堅持公正道義、遵守國家關系準則基礎上,和發展中國家一道平等對待,反對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維護好發展中國家利益,尤其是在經濟上實現共同發展。要全面探索和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持續加大對發展中國家中貧窮國家的支持力度,幫助其實現自主發展。當前,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探索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而倡導包容有序、和諧共生的世界秩序,是在尊重差異與多樣的基礎上,為世界上多元文明實現和諧共處,所指出的新路是對和諧世界秩序構建的新思考。
習近平“和合”外交思想評析
體現團結互助,共存共贏。首先,習近平的多邊外交思想體現了團結互助,共存共贏。我國外交的準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全力推動聯合國的和平發展,在反思與總結人類遭受戰爭,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建設,強調我國軍事力量是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并非挑起戰事,有效破解了西方的“軍事威脅論”。同時,中國也積極幫助其他國家,比如在訪問美洲時,習近平向加勒比國家提供優惠貸款與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這充分展示了中國幫助中美洲國家發展的誠意。其次,習近平在金磚領導人會議上指出,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參與并推動國際秩序向科學化方向發展,為實現世界和平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平與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通過不斷的學習與交流才能實現互信,完成共同發展的目標,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進步已經融為一體,彼此之間應互相團結,實現共存共贏。最后,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基本囊括了亞洲的所有國家,輻射范圍較大,所包含的國家,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相對較快、發展空間相對較大的地區,我國發揮其優勢,同其他國家一起開展相互間的合作,這必將進一步提供較強的推動力,實現雙方互利共贏。⑥
尊重與愛護不同的文明。習近平在開展外交活動中強調,文明的交流應相互借鑒,不能獨尊某一文明而貶低另外一種文明。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態勢上來看,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在思考其本身存在的價值,從審視與觀察世界的角度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應有的智慧。西方的現代文明由于歷史的原因,發展相對較快,這導致有些人對西方文化產生內心的崇拜。但是,經過深思后發現,西方文明對人類文明所開展的思考,是對社會發展的一種思考,不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答案。假如對中西文化開展認知與判斷,就會發現,即便是美國發展模式也不能說明人類文明終結,只不過是新舊狀態間的轉換而已,并且西方文明對社會發展的思考也存在一些缺陷。習近平強調,不管是哪一種文明,都應欣賞其美,同時還要做到兼顧彼此之美,實現不同文明之類的共存,才實現天下大同,也就是在看待世界上的文明時,既要對中華文明充滿自信,也要尊重其它文明,實現不同文明間的愛護與尊重,才能實現天下大同。⑦反之,如果哪一種文明只認可自身文明的偉大,就不能認真審視并包容其它文明。比如,習近平在訪問阿拉伯國家時,他強調認可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進一步弘揚絲綢之路精神,并尊重對各自道路的選擇。
總之,習近平的“和合”外交戰略思想彰顯了“和合”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理念,“和合”文化包含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以及協和萬邦等四個方面,這是“和合”外交思想之源。同時,習近平“和合”多邊外交思想的深刻內蘊,既包含獨立自主奠定和平外交的基石,與時俱進中堅持和平發展,又涵蓋了構建包容有序、和諧共生的世界秩序,所以,習近平“和合”外交思想,既強調團結互助,共存共贏,又尊重與愛護不同的文明。在當前新的歷史發展與國際大環境下,“和合”外交思想在我國新時期外交戰略中發揮了指導作用,并且在今后的多邊外交實踐中也會不斷加以完善,維護好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推動世界各國和諧發展、和睦共處。
(作者為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河北省政研會2015年立項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BSZKT-2015086)
【注釋】
①李海龍:“簡論習近平的外交戰略思想與實踐”,《桂海論叢》,2014年第3期,第19~22頁。
②呂辛福:“試論習近平‘和’文化觀的形成及理論淵源”,《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第38~42頁。
③倪世雄:“習近平‘和合’外交思想”,《人民論壇》,2015年第19期,第36~39頁。
④謝曉光,趙明遠:“習近平關于我國外交戰略重要思想評析”,《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39~43頁。
⑤萬吉瓊:“習近平同志大國外交思想與實踐初探”,《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年第5期,第80~85頁。
⑥蘇長和:“習近平外交理念‘四觀’”,《人民論壇》,2014年第2期,第28~30頁。
⑦金正昆:“習近平外交思想初探”,《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年第1期,第5~9頁。
責編 /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