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是在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逐步形成的,這是繼科學發展觀之后我國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我國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四個全面”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發展理念,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內容解讀“四個全面”能夠為全面發展和重點發展提出一些科學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四個全面 辯證法 矛盾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11月,以“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內容的“三個全面”提出;同年12月,“全面從嚴治黨”加入到“三個全面”當中,由此,“四個全面”的內容得到補充和豐滿。①辯證法中這樣描述“發展”:“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②這里主要在動態發展的前提下對“四個全面”進行分析,這里的“發展”主要涉及:“四個全面”為什么是全面發展,而不是片面的、單個的發展,是抓重點還是抓全面,這里注重是全方位的發展,一個也不能少;為什么是“四個”,而不是 一個,五個。這里強調的是點上的發展,也就是說發展的同時既要注重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將發展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發展,同時還包括發展的方方面面。注重發展所具有的客觀規律,結合我國的實際,注意點和面相互結合的發展。③
“四個全面”的提出是一個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我國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深入認識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始終將各項理論的提出、應用和發展壯大都看作一個發展的全過程。④
從“建設”到“建成”的發展過程。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表達術語上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在肯定我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就是說我國有這樣一個雄厚的基礎足以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奔上小康之路。⑤利用五年的時間發展各項事業,把我國社會發展從一個準備階段發展到一個全面實踐的階段,這不僅說明我國在發展階段所取得的成績可嘉,也說明我國的發展還沒有結束,而是在某一階段或者時間段的成效突出,我們依然要目光長遠。
所謂小康社會,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對普通百姓來說,小康是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安定有序的生活狀態;二是對廣大知識分子來說,小康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那么,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從解決人民溫飽,到逐漸富裕起來,最后達到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社會安定的局面,正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從形式上看,是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在不同階層的體現和表達;從內容上看,是我國社會發展在運動形式、形態、結構、功能和關系上的更新。從民主到生態文明再到文化軟實力,最后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在層層深入,又在不斷夯實自身基礎,每一項新要求都是步步深入的從全局出發,謀劃五年的發展過程和應當取得的成績,并在此基礎之上不斷推進,奔入下一個發展過程。
“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作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調整,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國家稅收、促進公平就業等方面也取得鮮見的成績,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活力。但是,在肯定我國所取得的進步的同時還要看到接下來經濟發展的方向,還要考慮到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因為發展是前進的運動。
步入21世紀后,我國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其他的矛盾也隨之而來,發展的問題,如何發展的問題,發展解決什么問題一直圍繞著我們,解決矛盾的當務之急是深化改革,著眼點從經濟體制改革出發。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泛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⑥二十多年間,我們對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重新認識市場和計劃的作用與地位。
從“兩手抓”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發展。1992年1月,鄧小平同志到南方視察,各大報刊紛紛報道,系統闡述了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重要內容和精神。南方談話中匯集了18個方面,其中“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要始終堅持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發展。改革開放旨在發展經濟,協調各方利益需要法律武器,在堅持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忘打擊各種經濟類犯罪。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提出,從方方面面去解決違反法律、抵制法律的問題,不僅僅只從經濟的角度去打擊犯罪,而是從各個角度,不留死角的老虎、蚊子一起打。
從“三個代表”到“全面從嚴治黨”的發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積極發展各項事業,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取得長足進步,發展的同時,各種矛盾也隨之而來。從“三個代表”到“從嚴治黨”正是在肯定黨的領導的同時,也在防范黨內的違法亂紀行為。中國夢提出之后,為創造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矛盾,繼續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使各族人民更加擁護黨和政府,提出全面從嚴治黨。這里的“治”不僅包括黨自身的治理,也包括人民對黨的監督。全面從嚴治黨要從落實黨的歷史責任出發,堅持思想上保持其純潔性、行動上保持其帶頭性。不僅從黨內的每一位黨員出發,還要從黨內的民主生活會出發,從黨內干部出發,時刻做到批評與自我批評,從而保持黨的純潔性。加強黨的建設,關鍵還是“全面”,不能只看到一點,也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從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五個方面相結合,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顯眼而又突出的位置,以不斷夯實黨執政興國的基礎為己任。
黨的領導起著把握總體發展方向和指引作用,這樣依法治國才能沿著憲法的軌道,將我國的發展推向社會主義的前列。長此一來,有這么一個問題時常被提:黨大還是法大?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黨和法的關系是黨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體現,也就是說法治當中包含黨治,同樣黨治也不能離開法治而單獨存在,這樣我們在進行法制建設的過程中不能拋開黨的領導,黨在領導各項事業建設的過程中更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要在法律的范圍之內活動。堅持將黨的領導貫穿于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全方位地推進各項事業的發展都要在法律框架內進行。
三大規律視角下的“四個全面”
發展作為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征,任何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都體現了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而這三大規律對事物的發展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是如此。⑦
對立統一是發展的動力。每一事物中都存在著矛盾⑧,雖然我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還應該看清一個事實: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我國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促使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和黨建的方方面面都要從解決這個矛盾出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是充分站在我國基本國情的高度上,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矛盾提出的解決矛盾的高效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夠解決當前城鄉發展,工、農業發展等不平衡現象,有層次的解決人民最關心的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社會主義的文明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為我國解決主要矛盾提供了保障,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為深化改革在資金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全面依法治國為主要矛盾的解決提供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為我們解決主要矛盾提供了發展方向。
在繼續向前推進“四個全面”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其他矛盾,而這些矛盾也不能被忽視,因為它們關乎主要矛盾的解決,關乎“四個全面”布局的實現,關乎社會主義建設的更上一層樓,所以要帶著問題意識發展,杜絕將矛盾持續下去。
質量互變是發展的形式。形式在哲學中主要指事物的結構和外形。⑨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能夠保持事物在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相對穩定性,但如果量達到一定程度必然發生質的變化,事物則會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有可能促進事物的發展也可能阻礙其發展。“四個全面”思想的變化發展亦是如此。質量互變作為事物發展的一個小循環,是事物發展的形式。正是因為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所以仍可能遇到各種問題,如若不及時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那戰略布局的全面實現將舉步維艱,我們想繼續發展,就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踏踏實實的解決問題。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在發展的同時,要注意適度原則,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固步不前。
否定之否定是發展的方向。事物的發展始終有兩種因素伴隨。積極的因素是維持事物繼續存在的因素⑩,正是因為“四個全面”思想是解決我國現階段矛盾的正確方法,所以在提出之后得到了黨、社會、人民的高度支持;否定之否定作為發展的方向,因此我們就要不斷積累積極的因素,使發展的這艘大船在21世紀的海洋中不會迷失方向。否定因素是促進那些不適用于發展的體制、機制滅亡的因素,改革過程中,積極揚棄那些阻礙戰略布局實現的因素,不要怕舍不得,“四個全面”的提出是對以前戰略布局的批判和繼承,既克服消極的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社會在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前進與曲折,“四個全面”的發展壯大為推動小康社會的建成指明了方向。科學的分析,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認識和把握“四個全面”在實現道路上出現的問題,敢于直面問題,從容不迫制定解決方案,同時又要總結經驗,積極應對每一次的問題和挑戰,用樂觀的心理面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磨練,取得進步的同時不忘用良好的心態去迎接下一個問題。
辯證法視域下“四個全面”的發展
事物是永恒發展變化的,辯證法視域下“四個全面”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堅持問題導向的過程,是一個學會化解各種矛盾的過程。
推進“四個全面”,就要堅持以解決矛盾為導向。十六大以來,我們黨積極穩步的推進各項領域的改革。“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構想不到6年之際提出,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和挑戰,推進“四個全面”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時刻懷揣問題意識,多問幾個為什么,對不對,行不行,不斷在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預見問題的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著制度體制是否適應發展的問題,全面依法治國面臨著法治不夠、治理方式不相適應的問題,全面從嚴治黨,面臨著“四風”泛濫、腐敗現象嚴重的緊迫問題,從根源出發,解決黨內黨員的思想問題和作風問題,一系列層出不窮的困難和矛盾,都會迎刃而解,只有不斷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深挖根本問題之所在,從而更好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推進“四個全面”,就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上述主要闡述了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自身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從內因出發,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推進戰略布局的過程中,要注意內外因相結合,共同推進“四個全面”的發展。內因包括:發展中還存在不足,小康社會、改革開放、法治建設和黨的領導面臨的各種矛盾還十分突出;外因包括:我們需要黨的正確決策、各種新媒體技術加大宣傳力度、各族人民的積極擁護和支持等,在觀察戰略布局的進程、問題的分析、矛盾的解決過程中,注重內因,同時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外因對推進“四個全面”所起的作用,不能孤立的只講求內因的作用。堅持內、外結合就好比一個人內外兼修,“四個全面”也需要內外“兼備”的發展。
推進“四個全面”,就要深入認識和化解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告訴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矛盾始終存在,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還不能用解決舊矛盾的方法去解決新矛盾,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去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國的發展尚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矛盾,存在著利益固化等深層次矛盾,這些浮于水面、顯而易見的矛盾需要我們化解,同時也要從表面的矛盾看到深入事物內部的本質矛盾。
“四個全面”戰略是基于“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以科學發展為要求的發展。一切不全面的、不協調的、不可持續的發展都不能稱之為科學發展。“四個全面”堅持了統籌協調發展的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以人為中心,其發展成果也由人民共享,突出了以人為本;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改革,改革我們現階段不適合發展的制度和體制,提出新的適應我國科學發展的策略;全面依法治國充分保障了人在法治社會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全面從嚴治黨是黨執政興國的必然前提和要求,從嚴的基本要求是:黨要始終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四個全面”的科學之處,從長遠的角度審時度勢的提出發展要求,有利于更加嚴格地促進各項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結語
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我國“五位一體”建設各項體制機制的完善,全面依法治國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法治化的環境,而全面從嚴治黨確保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這四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加說明戰略布局的推進是一項歷史重任,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積極推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和諧發展,做一個守法公民,監督黨和政府相關工作的實施,在黨和人民共同協作下實現社會主義事業的高速發展。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本文系2014年度新疆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金資助“南疆意識形態安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JGRI2014150)
【注釋】
①“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5日。
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41頁。
③④⑦⑧⑨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0年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⑤⑥《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徐令義:“著眼‘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用單精神文明創建新使命”,《人民日報》,2015年2月27日。
“曲青山:十八大精神是‘四個全面’的總源頭—談‘四個全面’形成的歷史邏輯”,《北京日報》,2015年3月23日。
責編 /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