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私德培養新路徑探析

【摘要】私德培養主要是對個體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特征包括利己性、利他性、針對性和自律性。私德培養有助于德育基礎的牢固、社會和諧穩定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探索私德培養新路徑包括構建外在制度保障機制、內在教育強化機制、重點對象培育機制、自省反饋機制,與此同時正確處理私德培養與公德培養以及依法治國的關系。

【關鍵詞】私德 私德培養 私德培養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私德的涵義

私德的形成和發展。所謂私德,普遍意義上講就是人們在私人生活領域中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在家庭生活以及朋友交往中遵循的道德都屬私德范疇。私人生活領域指除對社會有整體義務和責任的范圍,包括與父母、愛人、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間的相處。

在孔子時代,雖然沒有私德準確的定義產生,但在當時,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無不體現著私德培養的實體。《論語》、《大學》等儒家文獻所倡導的德行大多都是私德,其中所教授的修養方法都是增進私德的方法。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文明論》中提出,“凡屬于內心活動的,如篤實、純潔、謙遜、嚴肅等叫做私德”。①梁啟超將私德歸納為:正本、慎獨和謹小,即為“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蔡元培提出的修身養性之概念、方法,大多都包含于私德的涵義之中。陶行知在《育才十二要》也提及私德教育,如“要誠實無欺”、“要堅韌沉著”等。

私德在現代有了新的發展,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中,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團結、辛勤勞動、誠實守信、艱苦奮斗等等都是新時代私德的內涵。新的時代賦予了私德新的涵義,摒棄了一些與時代發展脫節、阻礙社會發展的內容。由于經濟的急速發展要求社會的進步,忽視了私德的重要作用,但私德的中心內容—慎獨和獨善其身還是被很好的傳承了下來。

私德培養的內容。一方面是傳統觀念中的私德培養。《論語》中幾乎涵蓋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忠、孝、仁、義、恭、寬、信、敏、惠等體現個人道德的內容。《三國志·蜀志傳》中有典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梁啟超在《新民學》中提出:修己身,造新民,并提倡從正本、慎獨、謹小三方面進行私德培養。孫中山提出,知恥、重厚、耿介、必信的人生信條。

通常來講,人們在公共生活領域中由于他人的監督和輿論的壓力而遵守道德規范,而在私人生活領域無人監管,并不能完全自覺主動的遵循道德規范。所以將慎獨作為私德培養的中心內容,是評標個體自身品德修養的重要依據。

另一方面是時代主題中的私德培養。時代在發展,主題也在不斷地變換中,私德培養的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我國現在的社會改革和轉型處于關鍵時期,社會穩定的任務更為繁重,潛在道德問題更加凸顯,端正人民的思想意識尤為重要。我國當前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視人民思想的發展,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更要重視網絡中私德的培養。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進行私德培養,首先是對傳統私德培養的揚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賦予了傳統私德培養豐富的內涵,但其中有與時代相應或脫節的內容,需要進行適當的取舍。傳統私德中的“言忠行,行篤敬”,“好學、力行、知恥”等內容是可以被傳承的,在現代被涵蓋為辛勤勞動、誠實守信、艱苦奮斗等等。傳統私德的內容有些是可以改造的,如“克已復禮”,如果將“禮”中“三綱六紀”刪去,并重新賦予其時代內涵,使之適應社會主義私德教育。傳統私德中有些內容是需要摒棄的,如“寡尤寡悔”、“父罪子瞞”這樣與時代脫節、阻礙社會發展的內容。同時對私德在現代有所創新,增加了具有時代氣息的私德培養內容,如團隊精神、網絡道德等。

私德培養的特征。一是利己性。私德培養首先對人自身具有助益,通過私德培養能夠提升人的自我素質,改善內心的向善,使人更好的、自由的發展。私德培養有助于人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約束個體的行動。提高人們自身的慎獨程度,使人們自覺地養成在沒有任何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是利他性。私德培養在對自我進行德育方面提升的同時,也對其他人具有助益。個體的道德修養形成了,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在私人領域德育已經形成,與他人在一起時這樣的修養會顯得更加突出,進而影響他人,促進他人道德的提升和社會健康的發展。

三是針對性。私德培養不同于其他的德育培養,其針對性十分明顯,是在私人生活領域對個人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私德培養的內容具有針對性,人群也具有針對性。私德培養所針對的是私人領域中的家庭、朋友中的個人,而不是社會中的個體。

四是自律性。私德的養成不僅需要依靠教育來完成,更是需要自身的自律性。私德的環境決定了私德的性質是在私人的生活環境中,活動也是私人的。沒有他人的監督,是否還能養成私德,需要的是個體獨處時內在的約束力,靠個體自身的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

私德培養的當代意義

有助于德育基礎的牢固。私德是德育中的一個內容,私德培養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私德培養相對于公德培養更為基礎,傳統私德培養中的自強、堅毅、正直、忠實等內容涵蓋了豐富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德育教育做了扎實的鋪墊。而現時代的私德培養結合時代主題及新興起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德育教育添加了豐富的內容,更是牢固了德育教育的基礎,堅實了德育教育的方向。

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與法治。和諧社會是我們一貫的要求,依法治國是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的治國方略。社會和諧依賴于個體的個人素質,只有人們內在的思想道德和外在的行為規范都相互一致,每個個體之間保持和平,達到和諧的狀態,那么整個社會就能夠變得和諧有序。法治不僅僅需要依靠強制力來執行,人們如果有好的私德,比如誠實守信、和睦平等,就可以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前進。私德培養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現實需求和精神動力,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進行支持,使得私德培養得以重視和發展,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發展,依賴于自然。人擺脫了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對“人的依賴關系”,也擺脫了商品經濟條件下對“物的依賴性”,才能夠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②共產主義社會尤為重要的特征就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私德培養能夠使人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這樣才能使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不斷向前發展,才能更有效地擺脫人對其他物的依賴性,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誠實守信等共產主義道德的重要內容濃縮了共產主義道德精髓,而這正與私德培養的內容交叉重疊。

私德培養新路徑選擇

私德培養的傳統路徑。一是儒家理論的灌輸教育。傳統教育中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進行灌輸教育。通過教育者的講解,以及受教育者的聆聽和背誦而達到教育的目的。灌輸是私德培養教育價值實現的最基本途徑,私德培養中所包含的思想、認知、行為習慣等內容,要在受教育者理解接受的情況下,內化為一種穩定的心理認知,并外化為一種能夠表現的思想和行為,才能真正增強他們的私德。但傳統灌輸教育是非啟發式的教育,受教育者被動接受知識,教育者也只是進行重復教育,二者都沒有提高,知識也沒有更新。

二是重視顯性教育,忽視隱性教育。傳統的私德培養注重于將私德的內容直接講解給受教育者,停留于顯性教育。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往往停留于課堂和字面意思,并沒有真正理解,更難做到確實的實踐。在現代,教育更加偏向于應試教育,忽視了道德教育應該運用隱性教育,使受教育者感受良好的道德氛圍,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形成道德規范才最為重要。

私德培養的新路徑。一要構建外在制度保障機制。一方面,構建規范管理制度。私德作為個人在私人生活領域中的道德,其培養并沒有完整完善,沒有具體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探索私德培養新路徑,就要從制度方面入手,制定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規范的管理制度。私德培養的管理人員運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對私德培養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按照6W原則(即Why,what,who,when,where,how)制定私德培養的計劃。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適時進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證計劃順利進行。

另一方面,構建監督協作制度。首先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大環境監督。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都負有私德培育的責任,但同時他們也負有相互監督培養成果的責任。三者將其培育和監督的結果進行匯總反饋,有助于私德培養的完善和改進。其次是個體自身與他人的監督協作。個體在進行私德培養之后,能夠比較自覺的養成慎獨等思想和行為,但在他人的監督下能夠鞏固培養的成果,使個體更快地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后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協作監督。不同于一般情況下教育者監督被教育者的教育成果,在私德培養過程中,受教育者也要同時監督教育者是否有良好的私德,是否樹立了正確的榜樣。

二要構建內在教育強化機制。一方面,構建“多位一體”教育機制。家庭對孩子的思想和知識進行了啟蒙,是私人生活領域的主要陣地,因此家庭是私德培養的重要領地和主要實踐基地。在家庭中進行私德培養更具有滲透性、針對性,利用家庭成員的親和性和權威性,能夠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學校能夠更全面系統、更具有導向性的對青少年進行私德培養。在學校中開設的思想品德及類似課程,都是從概念入手對青少年的私德進行全面講解,通過群體的實踐活動深入理解,能夠使青少年的私德逐漸定性,并且有極為明顯的提升。

同輩群體作為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際關系,在青少年成長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他們互相影響著對方的思想和行為,對私德的形成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青少年根據自己的專長和愛好融入一個團體,在與同輩群體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友愛、獨立等私德,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獨立、開朗的性格,脫離家長不必要的約束,而且使他們產生極為重要的情緒安定感。

社區作為私人領域的擴大范圍,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對私德具有監督作用。除去家庭、學校、同輩群體之間的相處,與社區中的人相處不具有親和性,也有陌生感。所以在私德方面會更加謹慎,處在別人的監督之下,更有利于個人自律。

雖然社會組織的范圍屬于公共領域,在此領域形成的道德是公德,但公德內化即為私德。要將個人在公共領域遵循的道德內化于心,進而形成內在的德行,在私人生活領域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從而轉化為私德。

另一方面,構建“多維一體”教育機制。道德與哲學本就密不可分,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而道德也是人們世界觀的一種。人們私德的形成,依賴于對世界的認知。通過哲學的學習,能夠使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從而增進良好的私德。心理學研究心理活動可與私德之間互相扶持。私德本屬于人的內心活動,通過運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來達到認識內外世界、調整和控制行為來培養私德的目的。倫理學為私德培養所借鑒,倫理學中的親子倫理、師生倫理等都與私德密不可分,為私德培養的德育理論提供可靠的依據。西方行為科學和管理學中的激勵原則,幫助人們在有精神或物質獎勵的基礎上,更快速全面地養成私德。國學中的私德是中華民族私德的基礎,六藝、諸子百家、詩賦等內容都對私德有所涉及,學習國學理論可以了解私德的形成以及發展。

三要構建重點對象培育機制。一方面,加強青少年學生的私德培養。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記憶能力在學習中不斷地提升,在此階段對其進行私德的培養,能夠使其正確的認識人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對青少年進行私德培養,有助于青少年人的成長,增進其健康人格的塑造,保障其學習、生活、工作能夠在有良好的自我監督的氛圍中進行。培養私德的同時,也加強了他們的自我認識,有利于青少年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擺正自己的位置。

另一方面,加強領導干部的私德培養。領導干部是我國建設的主要引領者,做好領導干部的私德培養為在全社會進行私德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領導干部肩負著改革的重任,在面對貪污腐敗問題、法制觀念問題、脫離群眾問題時,首先要從領導干部本身找原因,領導干部處于特殊地位,他們個人的品德更應受到重視,其中私德尤為重要。

四要構建自省反饋機制。任何一種教育和培養都需要一種反饋機制來檢驗教育的成效,私德培養也不例外,這是最切實的檢驗方法。私德培養的特殊性,要求個體在接受他人檢驗的同時,進行自我檢驗和反饋。兩種檢驗同時進行,更有助于檢驗成果的有效性,更好地為完善私德培養而服務。在自省反饋的過程中,要注意反饋信息的實效性、真實性,及時反饋的信息才能夠對自省有所幫助,才有助于達到檢驗的目的。

合理調節私德培養與社會利益沖突

正確處理私德培養與公德培養的關系。私德培養為公德培養打下基礎,公德培養鞏固私德培養。只有將二者更好地融合,才能將德育教育發揮真正的實效。我國現階段,私德培養主要集中于家庭親人以及朋友相處中應遵循的道德,而公德培養主要集中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私德是一個人的基礎道德,如果一個人沒有私德,那么公德在他內心也是不被認知的。私德培養的一個明顯特征是自律性,自律使得私德獲得人內心的認知,并提供內部動力去實踐這些認知。公德培養的“他律性”使得人在行為上有更多的認同,這種外部動力才促使人對公德有更深入的認知。

正確處理私德培養與依法治國的關系。私德培養依靠法治,法治保障私德培養的有效進行。在私德培養的過程中,有些內容與當今法律相抵觸,這就需要一些應對措施。一方面,現代私德培養對傳統私德培養揚棄的過程中,要去掉與時代不符的內容。如父罪子瞞,孩子作為家人應該保護自己的父親,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樣的觀念已經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當私德培養的一些內容與法律沖突時,應以法律為準則。私德是一種價值認同,而法律是一種規矩,是明確的規定。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釋】

①陸英:“私德與公德在傳統與現代中的定位”,《文學教育(上)》,2010年第12期。

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8頁。

責編 /韓露(實習)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私德   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