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文章針對目前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程度不高的現狀,分析其原因,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思路,即要增進協同自覺,強化頂層設計;加快產業對接,深化項目合作;培育統一市場,釋放消費活力;促進要素流動,優化人才配置。
【關鍵詞】京津冀 文化產業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2014年春京津冀協同發展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圍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轉移、京津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京津冀生態環境合作共建等議題備受關注。文化產業是附加值高、融合性強和資源消耗低的新興產業、綠色產業,對于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也成為當前京津冀三地共同大力扶持和重點推進的戰略產業。必須抓住當前新的歷史機遇和條件,強化協同理念,創新路徑方法,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京津冀地區文化資源與特色,加快推進三地文化產業協同協作步伐,提升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實力。
京津冀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文化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歷來以厚重的文化積淀、豐富的文化內涵及鮮明的文化特色著稱。近年來,三地文化產業發展均呈現出各自的優勢與特點:北京市不僅文化資源充沛,且在資本、技術、人才等文化生產要素方面十分富集,一直以來都是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領頭羊。中國人民大學和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發布的中國文化產業指數顯示,北京市文化產業綜合指數連續數年穩居全國第一,只在2015年僅次于上海屈居第二,但該年其文化產業影響力指數和驅動力指數仍居全國第一。北京文化產業不僅在文化藝術業、新聞出版業、影視業、廣告業、旅游業等一些傳統領域具有顯著優勢,且在數字動漫、網絡傳媒、創意設計等新興文化業態方面亦十分發達,對周邊形成了較強的輻射效應。2014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2826.3億元,占首都GDP比重達13.2%,是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其中動漫游戲業實現產值同比增長了69%,占該年全國動漫游戲業產值的近1/3。①天津市具有環渤海的明顯地理優勢,便捷的海運、空港條件對發展高端文化裝備制造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天津的特色“津派”民俗文化、廣告會展業、互聯網產業優勢明顯,產業環節主要集中于內容創意、發行展示、加工復制等領域。河北省歷史文化厚重,目前已形成以文化用品生產和銷售、出版發行、文化旅游、文娛服務等行業為主導的特色文化產業,產業環節主要集中在生產復制環節,在文化制造業發展方面尤其具有較大潛力。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及總量均呈逐年上漲趨勢。如2013年,三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共計達到4426.7億元,約占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0.7%,同比之下,珠三角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2706億元,約占全國的12.6%,長三角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4880億元,占全國的22.8%。② 總體看,京津冀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在全國處于相對領先地位。
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現狀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連、語言相近、人緣相親,文化上相通性和差異性并存,文化產業方面具有十分廣闊的合作空間。近年來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省市文化協同腳步明顯加快。2012年12月,河北省文化廳牽頭舉辦的“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研究論壇”簽署了具有開拓性意義的《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備忘錄》。2014年8月,三地政府在天津市簽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對三地文化領域合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合作內容和組織機制進行了總體部署。2015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推介會上,來自三省市的六十多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代表簽署了《京津冀文創園區協同發展備忘錄》,表明京津冀文化協同逐步開始由政府部門引導走向文化企業的積極參與。這些協議的簽署,表明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的合作已邁出堅實的一步,體現了三省市響應國家號召,從京津冀整體利益出發,對推動三地文化協同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
但目前來看,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的協同程度還不高,協同效應還不明顯,還未形成統一的區域文化產業合力。具體表現在:一是發展水平失衡。例如2013年三地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406.7億元、1070億元和950億元,其中北京市占到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總量的54.3%,遠超過天津、河北。③另據統計,2014年,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是13.2%,9%和3.8%,④三地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二是協同程度偏低。文化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中國新型城鎮化文化建設指數》顯示,我國新型城鎮化文化建設指數得分的標準差分別為京津冀(5.33)、珠三角(4.54)、長三角(3.10),也就是說,京津冀地區文化建設的差異性最大協同度最差,而長三角地區文化建設的差異性最小協同度最高。⑤從現實情況看,目前京津冀文化資源尚未得到系統整合和充分利用,重復投資和同質化競爭現象還屢見不鮮,三省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和互補性還不強。
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協同觀念不強,頂層設計不足。長久以來,京津冀三省市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有著相對獨立的管理體系和利益關系,造成了三地地區本位思想較重,在協同發展問題上難以形成自覺的意識和統一的步調。盡管在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三地也越來越認識到外部借力和區域協作的必要性,但由于受各種制度性、體制性障礙及慣性思維方式影響,加之實踐不深、經驗不足,當前三省市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推進力度還十分有限。已經簽署的《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備忘錄》、《京津冀三地簽署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等相關協議總體上仍較為宏觀和偏原則性,且在實踐中的執行力度不夠,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目前尚未形成清晰明確、成熟完善的線路圖。
產業對接不力,項目合作不深。受行政分割和舊有文化理念影響,目前京津冀多數地方在發展文化產業過程中仍習慣于依托自身的某種特色文化自主發展。由于對文化產業的交融性、關聯性認識不足,其往往安于現狀,不能自覺尋求產業的價值鏈延伸,造成發展狀態自然松散,文化項目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低,龍頭驅動和品牌效應不強。京津冀文化產業總體看尚未形成上中下游的融合貫通、錯位發展關系,各自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在中長期發展的產業鏈定位中獲得科學、合理、高效的整合與配置。三地文化企業也未能在結構重組和轉型升級中實現優勢互補、項目集約和聯動發展。
文化市場割裂,消費活力不強。在傳統行政體制下,文化產品和要素難以在京津冀三地間自由流通,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難以實現互補對接,統一的文化市場難以形成,從而也造成文化消費活力不強。例如演藝行業,目前京津冀演藝團體多還是屬地管理,各院團通常只能在地方演出,市場拓展空間有限。再如文化旅游業,目前多數地方還是強調利用和發展地方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特色旅游資源,但往往只是對屬地內的歷史遺址、自然景觀、非遺文化一地一時的現成利用,還不能利用京津冀區域的地緣、人緣等優勢來系統地策劃具有世界水平的現代文化旅游項目,市場拓展力還有待提高;旅游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低端開發、現成復制較多,缺乏將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廣泛、深入、有效融合的思維模式和創新能力。有些地方雖然擁有優良的旅游文化資源但卻缺乏強發展、大發展的思路,如張家口赤城的溫泉文化旅游極具盛名,但目前其仍然是粗放式發展方式,湯泉文化的產品和服務設計明顯滯后于消費者對設施、服務和體驗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有限。
要素流動不暢,人才配置不優。繁榮發展文化經濟離不開資本、創意、技術、人才等要素,文化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優化配置是實現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各類文化生產要素在京津冀區域間流動不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制于行政分割和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三省市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而導致京津地區對河北文化資源和要素形成虹吸效應。在各類文化生產要素中,人才資源可謂是“第一資源”,三省市文化產業人才在規模、結構、素質上的巨大差距是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有效推進的一大阻力。據統計,2012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52.9萬人,僅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就達到104.3萬人。而河北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表明,2012年河北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僅為38.3萬人。目前天津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約40余萬。就三地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各自全部從業人員比重這個相對數值來看,北京文化產業人才規模遠高于天津、河北。
此外,從人才結構上看,北京市文化產業人才主要分布于文創產業中,目前已聚集了一大批高端經營管理人才和文化創意人才。宏大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造就了北京文化產業在全國無可撼動的領頭羊地位。相對于京津而言,河北省文化創意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特別是既懂文化、善經營、跨領域的復合型高級文化人才嚴重匱乏,成為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
加快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
增進協同自覺,強化頂層設計。京津冀三地應牢固樹立“一盤棋”的戰略思維,增進彼此間的文化認同,強化利益共同體的工作觀念,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將文化協同理念與政策制定、利益考量融為一體,切實下好京津冀文化協同棋局上的每一顆棋子。要進一步強化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要成立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組織領導機構,建立健全三地政府間文化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并逐步完善相關的利益協調機制;聯席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就文化產業協同發展中的重大事宜進行協商交流,提出指導意見,做出重大決策;成立由三地文化部門主管領導牽頭的京津冀文化合作協調工作小組,負責落實聯席會議安排確定的各項具體工作,定期通報協同合作的進展情況,及時研究協同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并推動解決;共同出臺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和相關政策,規劃應在全面、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統籌梳理三地文化資源特色和各自比較優勢,針對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對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協調機制及保障措施等內容進行科學合理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整體謀劃,形成脈絡清晰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線路。
加快產業對接,深化項目合作。京津冀各地應依據各自的文化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特色,科學定位自身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中的角色和功能,確立差異化發展思路。要鼓勵、支持區域內文化園區、企業、項目間的協作交流,推動區域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和高效對接。依據文化產業鏈中創意設計、生產加工、營銷推廣及衍生產品開發等諸環節的市場特行,按照合理分工、互補互惠、差異發展的原則,通過園區共建、資源共享、項目對接等路徑,不斷提升區域文化產業鏈的關聯度和互補性。依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規劃和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打造京津冀文化品牌形象;培育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引導區域關聯文化企業貫通產業鏈,共同構筑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京津冀特色文化產業帶。譬如河北省可承接北京市影視動漫、數字出版、舞臺演藝等行業的部分產業鏈;京津冀三地也可探索聯合打造貫通京津冀的經典文化旅游線路和品牌,等等。
培育統一市場,釋放消費活力。要突破舊有體制機制障礙,培育統一開放的京津冀文化市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三地文化產品市場、文化要素市場聯網,加快形成統一的區域文化市場。著力優化京津冀現代文化市場環境,探索建立知識產權共同評估體系、文化市場綜合管理和執法聯防協作機制,促進區域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京津冀區域內人口總量達1.11億(2014年),在文化消費領域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三省市既要充分挖掘自身優勢、放大本地文化特色,又要對接三地文化市場和消費人群。三地文化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和設計文化產品時,應將眼光拓展到京津冀這個大市場,熟悉、了解三地文化內涵、特色與優勢,將三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產品和服務中。同時,要促進京津冀文化消費,還需面向市場進行創新。例如話劇、相聲、戲曲、剪紙等傳統藝術形式可與當代的時尚內容和主題結合起來,根據目前京津冀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取向,創作出消費者喜愛的文藝產品與服務,有力促進文化消費。
促進要素流動,優化人才配置。要大力發展京津冀文化要素市場,激發區域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財稅統籌、金融扶持、技術推廣、信息共享及人才配置等途徑推動文化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例如可統籌財稅政策,實施京津冀地區文化企業、園區共享相同稅收優惠政策的辦法,創設區域內部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還可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區域內信息交流整合和文化資源對接協作,使三地文化理念、信息和成果實現共享。人才是文化產業的靈魂,京津冀文化產業人才一體化是區域內文化產業一體化的內在要求、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三省市應對區域內文化產業人才的開發與建設、合作與配置進行戰略性、總體性規劃;梳理統計當前京津翼文化產業人才的構成情況,依據三地文化產業發展目標和各自定位,建立健全區域內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培養選拔、流動引進、管理測評、激勵保障等的相關機制和政策法規,實現京津冀文化產業人才錯位發展和交流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京津翼文化產業人才資源的整體效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航母”已然啟航,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戰機”業已入列。在我國文化產業“換擋提速,彎道超車”的關鍵時刻,京津冀文化協同理應發揮表率和引領作用,通過三地間的通力合作和聯動推進,在文化資源榫合重組、文化項目對接延伸、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探索出值得借鑒的經驗做法和體制機制,促使京津冀文化活力持續迸發,文化競爭力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均為河北建筑工程學院、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研究基地;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文化產業人才合理配置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B15GL100)
【注釋】
①王巖:“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13.2%”,《北京青年報》,2015年10月28日。
②③⑤許立勇:“京津冀協同不能承受文化之‘輕’”,《光明日報》,2015年9月17日。
④劉杰:“京津冀新文化產業的‘三國策’”,《天津日報》,2015年12月21日。
責編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