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遲退休政策的施行已經有一段時間,依靠其內涵和特點可有力緩解我國勞動力資源頹勢,但新型退休政策的推行無法與落后的養老保障制度相容,矛盾問題頻現。文章詳細介紹延遲退休政策建立背景,以我國退休制度與養老保障制度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分析對養老保障制度的影響,推出我國延遲退休之下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延遲退休 資源頹勢 養老保障制度 可行路徑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識碼】A
建立延遲退休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延遲退休制度的內涵和特點。延遲退休制度是近年來我國政府的重大改革之一。延遲退休制度的提出與實行在當前社會主義階段具有重要意義,在勞動力需求激增而勞動力提供量出現斷層的矛盾中呼之欲出。①延遲退休制度的內涵是全面提高企業部門員工、公務員、研究部門工作人員的退休年齡,增加全民的退休緩沖期,將女性退休年齡提高至60歲,男性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并相應完善養老保險機制,增加社會養老福利,以應對社會老齡化的衍生問題。延遲退休制度的誕生是歷史必然,其特點是在中國社會發展模式中有必然性,社會主義縱深發展必將導致全民精神文明素質的提升而使人民價值貢獻年齡延后;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中有必然性,需通過延長公民退休時間來緩解生產力要求和勞動力短缺的矛盾。
延遲退休制度的提出。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不懈地探索,最終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與完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經過“全民奔小康”的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期的進入,經濟基礎建設已遠遠超過精神文明建設,上層建筑不足以在現行基本制度上繼續發展,以往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為了彌補基層矛盾與過時制度間的對立、摩擦,解決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人力資源急劇下降,生產勞動力出現不足的趨勢,以及經濟建設水平降低、工業化建設減緩的勢頭,我國必須調整退休政策的基本制度,使其與當前工業化水平和勞動力需求量對應,于是經過國家政府部門的社會調查和宏觀調控,提出了適于我國當前生產力的延遲退休制度。
延遲退休的必要性。我國是世界加工制造業與人力資源消耗的大國,其經濟重心仍集中在第一第二產業,工業化水平未達到可以極大解放人力資源的階段,我國作為發展加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水平必須繼續穩步提升。現階段,我國仍需大量勞動力進行工業生產來擴大經濟建設,因此勞動力質量與資源大大限制我國發展的深度與廣度。計劃生育實施數幾十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勞動力資源不足必將拖慢工業生產,再加上我國勞動力素質參差不齊,質量不占優勢,必將大大拖慢社會基礎設施為對接發展新時期的加速轉型,必將需要配套社會基本制度改革創新。因此在我國現階段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刻不容緩,是發展之需要,改革之必要。
退休制度與養老保障制度的相互關系分析
我國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障制度的影響因素分析。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障制度自始至終存在因果性,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保障。退休政策的改革創新與養老保障制度的擴大完善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以相互割裂的視角單獨來看任意一方都會出現制度上的漏洞而影響人民大眾的利益。②從現階段的社會反饋來看,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障政策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生活條件的天翻地覆,食品衛生、醫療、工作環境、工作量的大幅改善,與新中國成立國初期和20世紀60年代的平均存貨年齡相比,現代人平均壽命達到70歲以上,提前退休必然增大養老保障的壓力。
二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與從業人員行業素質的提升,其工作年限本就應隨技術、素質、效率的提高而增加,以對中老年豐富資源的充分利用。
三是提前退休政策對民眾敬業感的消極影響和提前退休政策的漏洞,使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障之間出現斷層,兩者間過渡需要的時間和資金缺口太大而難以填補。隨著社會環境變遷,大多數從業人員對安穩生活的向往需求變大,提前退休不論是在老年人安置方面,還是在關乎福利保障的資金方面,使得本不應出現的準退休空檔期對養老保障制度造成了很大沖擊。
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障制度相互作用存在的問題分析。退休政策和養老保障制度不可前后割裂,需要深入分析其內在相互作用機制,尋找可使兩者優勢、缺陷有機互補的改革措施。當前我國的延遲退休政策在與養老保障制度結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問題:③其一,養老保障制度體制老舊,運營效率低下,雖可支撐新退休政策下的社會福利基礎體系,但無法完美對接退休政策的需求點,導致在社會運作中滋生眾多不可協調的矛盾,如現今養老保障制度對退休群體的束縛程度加深,限制了退休群體的再發展空間。其二,養老保障制度形式單一,覆蓋范圍狹小,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如其現有福利種類匱乏,僅依靠并不完善的養老金制度、養老院制度作為老年福利主力,不能完全保障逐漸高齡化的退休群體的生活質量,缺口較大。其三,養老保障制度的根本問題在于創新力不足,缺乏創新意識指導下的革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至今,養老保障制度從未從根本上進行大的模式轉換,仍然依照舊退休政策所在歷史階段的形式維持日常運轉,理論與現實出現錯位,如不盡快實現轉型,將會引發一系列民眾對于民生問題的拷問。
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障制度之間不和諧的原因分析。現行退休政策更換為延遲退休以后,與養老保障制度間的磨合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相互作用不順暢,如制度體制老舊、形式片面單一化、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顯現。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在我國早期高速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力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物質生產需求的J型增長所依靠的勞動力規模大大超過中國社會所承載的勞動力資源,再加上長期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我國的年齡結構早已出現老齡化趨勢,因此當以延遲退休應對這一狀況時,長期未經改革創新的養老保障制度在應對這一改變時便力不從心。
延遲退休政策對養老保險金產生的影響
養老保險金的影響因素分析。第一,養老金繳費率。延遲退休政策的實行會使從業人民的工作年限增加,在崗時間將比以往增加5~10年,在這增加的工作年限中養老金繳費率會受一定的影響,④具體表現在市政等單位公務員、企業員工在前階段的繳費率為平均工資的20%上下浮動,少部分在平均工資的8%左右。現階段可能會因延遲退休而微調養老金繳費率,但多繳者多得、多得者多利,使養老保險金增益。
第二,繳費年齡。受延遲退休政策的影響擴大化,政府部門會對繳費年齡適當上下調動。具體表現在維持開繳年齡不變或稍微延后,停繳年齡按比按需延后,繳費年限數基本不變或稍增的總體態勢。現階段各單位、各行業對繳費年齡的標準并不唯一,缺乏統一的權威標準,從而在后期養老金發放問題上混亂不堪,發放金額、年數都存在變數,是未來需要規范化的一個重要參量。
第三,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替代率是繳納養老金的廣大從業人員關注的焦點,也是政府部門應該著重分析歷史數據來維持其基本穩定的一個參量。一般來說,養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后的養老金發放額與之前收繳金額的在同等置換力標準下的比值,其特點是具有未來不可預知性、易變動性,只能定性預測而無法具體量化,替代率數值影響著公眾對養老保險金的正確認識和依賴程度,決定著養老保障制度是否會被民眾擁護。
養老保險金的影響因素與退休年齡的關系。養老保險金是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中養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養老保險制度的組織資金和老年退休群體的重要經濟來源,其影響因素與中老年工作群體的退休年齡密切相關。
第一,養老金繳費率是出現高低波動最為頻繁的養老金影響因素,其值受勞動力素質高低、勞動力資源豐富程度、社會福利設施建設進度等因素的調控,受退休年齡制約。因身體因素影響,退休年齡延后,使老年群體的退休后生活與工作生活脫節,易造成他們與社會間的隔絕,以及心理上“對社會無用”念頭的產生,對老年退休群體的心理健康有害。
第二,退休年齡決定繳費年齡。從現階段推測,越來越大的退休年齡使得退休群體的生活充滿未知數,疾病纏身、勞動能力脆弱、兒女無暇照顧等問題叢生,因此從準繳養老金開始至退休年齡,全面收繳養老金是退休群體生活質量的堅實保障,一定程度上會減少退休群體的生活動蕩。
第三,養老金替代率相關于社會發達程度和發展速度,在同等置換力的標準上,養老金額是否在未來具有收繳時同等質量,是不確定量。而退休年齡越大,這種不確定因素影響越大,有時可能會出現養老金貶值等金融因素沖擊。
延遲退休年齡對養老金資金平衡帶來的影響。長期對社會福利保障的關注缺失,尤其是對養老保障制度的忽視,已致使養老保障制度喪失與延遲退休政策有機融合的黃金改革期。一方面,養老保障金起步階段的退休年齡普遍偏低,退休群體在退休后基本依賴養老保障制度的資金維持,使其資金的周轉再生能力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對養老金資金的金融投入歷年處在標準線以下,長期積累的資金斷層無法在短期的飽和應急投入中恢復,運營資金短缺,養老金難以周轉。⑤在現階段實行延遲退休政策,提高退休年齡,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社會福利制度的壓力,具體表現在準退休群體的回攏是對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再利用,減少了培養同等素質人才的教育資金投入占比。收繳年份增加,增大了養老保險金最大容納量和儲存量。保險金支出周期變長,資金流出放緩,使等量資金下的退休群體支撐量增大。因此延長退休年齡對養老金資金的收入量、凈投入量、凈產出量都有著積極作用,可使養老金資金長期處在可流動資金和固定資金的平衡中,有益于養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徑分析
建立延遲退休后相對應的養老金增減機制。在養老保障制度實行初期,中國正處于全面的經濟建設,大力發展工業化,社會福利制度處于革新停滯的狀態,隨國家經濟實力和工業基礎的提升,大量的制度漏洞與不完善不斷出現,但由于退休年齡不高,其問題并未凸顯。到如今人力資源匱乏、勞動力減少的人口老齡化社會,延遲退休政策具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與之而來的是需要對接養老保障制度,深化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從資源深度、品類廣度、服務面寬度上創新。首當其沖的是建立相應的養老金彈性增減機制,延遲退休壓榨了準退休群體的后期生活空間,因年齡增大使其減少了很多退休后實現自身價值和行業方向更換的機會,相當于剝奪了他們的第二次經濟創造能力。因此,全面大力實施延遲退休后,政府應立刻著手于對養老金增減幅度的調整,廣泛深入社會進行養老金發放調查。根據當前社會發達程度,確定養老金增減的閾值,以彈性機制的模式應對延遲退休對老年群體的沖擊,以退休群體生活狀態作為信息源對養老金增減進行反饋調節。
建立完善的養老金給付機制。養老保障制度中的養老金給付機制是養老保險金發放流通機制中的重要一環,除對養老保險金的合理分配、運營流通作指導外,還影響前期的養老保險金收繳問題,涉及收繳年限、收繳面、收繳頻率等細節處理。但養老金給付機制在現階段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和養老保險金數量層面不配套,給付管理混亂無序,存在利益缺口。⑥因此對我國現行養老保障制度進行改革,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養老金給付機制。一要建立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從養老金的流入開始追蹤直到發放,不留利益空洞。二要調查往年數據,建立合理的養老金給付增長模型,指導給付力度的波動,合理配置資金滿足需求。三要點對點給付,建立高效快捷簡便的給付方式,推動給付機制的改革創新力。
建立相應的稅收政策激勵退休制度與養老保障順利進行。稅收是政府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養老保障制度資金的主要來源,因此配套完善的稅收政策才能維持延遲退休政策與當下社會制度長久融洽的穩定性,才能保障養老保障、社會福利基礎設施順利開展建設。第一,稅收政策的建立要從合理性、可行性出發。在稅收制度上,切不可只為財政收入的短期大量注入而一葉障目,忽視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在人民大眾勞動素質普遍提高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稅收,可對稅收模式產生良性刺激。第二,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稅收政策,對不同經濟消費水平、不同勞動生產力的從業勞動者實行分級稅收政策,擴大新型稅收政策的包容性,以擴大延遲退休和養老保障的資源、資金流入,解決當前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障在經濟上的斷層問題。第三,稅收政策的制度方面應從制訂開始便對接養老保障的相應制度特點,建立一套“稅收—延退—養老”三位一體的聯動資金模式,從政策上消除三者經濟上的對立性、矛盾性。
著重推進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在整個社會體系中占據不可或缺的主體地位,其養老保障權益受社會制度變革風潮的影響最大。公務員是政府機關和部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主體,一方面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的大跨步提高,工作勞動效率提升,使這群勞動主體的勞動產出量直線提升,為社會建設注入新鮮持久的動力源。另一方面,國家政府為這批優秀勞動主體投入了大量資源,從他們從業至退休的教育資源消耗、工作配套資源設置等,都使他們自身變成綜合資源的集合體。如今延遲退休是對這批寶貴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再回收,因此對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養老保障制度的推進改革,可有效發掘這一潛在國家資源的內在潛力,減輕國家對優秀創造力的培養投入,平衡國家的資源產出與經濟投入。
(作者單位:瓊臺師范學院,吉林大學)
【注釋】
①王慶林:“延遲退休年齡的合理性及其實施路徑探究”,《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年第8期,第47~50頁。
②申曙光,孟醒:“財富激勵與延遲退休行為—基于A市微觀實際數據的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第176~188頁。
③殷俊,陳天紅:“美國延遲退休激勵機制分析—兼論對中國延遲退休年齡改革的啟示”,《經濟與管理》,2014年第4期,第28~33頁。
④楊俊:“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財務影響因素研究—以全國統籌背景下的社會統籌制度為對象”,《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第12~18頁。
⑤嚴偉:“養老保障開支應納入國家財政預算”,《中國經濟周刊》,2015年第14期,第20~21頁。
⑥鄧大松,仙蜜花:“延長退休年齡對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收支平衡的影響研究“,《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第48~61頁。
責編 /張蕾 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