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醫療費用異地報銷可期
在高齡和失能、失智老人數量逐漸增加的背景下,醫養結合也成為了眾多養老機構的主攻方向,但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成為這一模式落地的掣肘。直到今年6月,國家衛計委、民政部共同發布《關于遴選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明確我國將遴選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試點地區可享受醫養結合優惠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將符合規定的醫療、康復和護理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在此基礎上,《規劃》對醫養結合模式進一步細化,提出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與基本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簽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服務協議,入住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醫保報銷待遇。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協議合作,加強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建設。這意味著醫養結合的康復、護理費用,或將享受到異地醫保保險待遇。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金小桃曾透露,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體系將在2020年初步形成,屆時居民就將享受到互聯網健康咨詢、醫保聯網異地結算等服務。
此外,《規劃》還明確將選擇有條件、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醫養結合試點,規劃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示范性強的醫養結合試點項目,實施養老服務信息惠民和養老機構遠程醫療合作等試點專項,推進智慧醫養護一體化發展。
盡管頂層設計已經鋪開,但這項惠老政策的落地還面臨著多道關卡。曾有多家養老企業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雖然各地紛紛開始出臺醫養結合機構醫保資格“綠色通道”等扶持制度,但截至目前,不論是醫療機構投建醫養結合設施,還是養老企業開辦醫養結合機構仍然要面臨巨大阻礙。比如某養老企業就表示,現在社會資本在北京要投建一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可能需要兩年左右才能獲得定點醫保資格,手續相當繁瑣。
“要改變醫養結合機構面臨的冗長審批流程,關鍵在于打破部門分割,建立涵蓋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兩方權限的機構統一審核,避免出現互不認可標準的情況,拖延時間”,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社工系老年研究室主任李紅武表示。
與此同時,醫療資源的緊缺也逐漸顯現,不少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復治療,但市場需求與供給脫節,服務設施不足,全科醫生不足。另一方面,當前我國老年醫療、護理機構的從業人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同時從業人員工資低、工作量大、流動性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長期醫養結合管理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業內認為,這反映出我國相應培訓體質尚不健全。
“需要注意的是,在醫療護理人員之外,目前養老機構還存在一類日常起居的護理人員,這些護工的資質要求不高,只要能判斷出老人潛在的危險,并及時向醫療人員求助即可,”李紅武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因而這類人才的培訓,完全可以交給專業培訓機構,無需扎堆進入專業院校培養,節約下的資源可以培訓更多護理人員。”(蔣夢惟 張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