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阜陽市以“防未病”為基礎,轉思路、優服務,切實減少疾病發生率;以“看小病”為關鍵,抓改革、提能力,切實提高就近就醫滿意率;以“治大病”為保障,強支撐、上水平,切實降低重大病患流出率。三管齊下,堅決阻斷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源頭。
【關鍵詞】阜陽 全民健康 醫療服務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阜陽市8個縣市區中,4個是國家級扶貧重點縣、4個是省級重點縣,尚有65.8萬貧困人口,肩負著全面小康和脫貧攻堅的“雙重任務”,尤其是受多方面原因影響,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十分突出,成為打贏脫貧硬仗、全面建成小康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為此,阜陽全面推進以“防未病、看小病、治大病”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多管齊下、全面發力,走一條欠發達地區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
以“防未病”為基礎,轉思路、優服務,切實減少疾病發生率
構建宣教大格局,著力提升全民衛生保健意識。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宣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村級四件事”普及、愛國衛生運動等4個平臺,大規模組織開展健康教育巡講活動和各種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努力推動“治病不如防病”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各級衛生醫療機構廣泛設立宣傳欄;鄉鎮(街道)、村(社區)兩級在辦公場所、居民集中區等多形式、全方位傳播健康知識,倡導健康文明生活行為方式;組建各類健康活動團體,促進全民健康觀念的形成。
推動力量大整合,著力提升基層健康管理水平。積極整合全市各級人才隊伍力量,按照市級負責技術指導和培訓、縣級負責督導和培訓、鄉村負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三級包保”的要求,全方位開展健康管理服務。
促進服務大轉變,著力提升疾病及早預防效果。開展鄉村醫生簽約服務,且優先為老幼病殘等特殊群體提供基本公共衛生醫療服務。目前,阜陽市8個縣市區中已有4個實現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其余4個為2016年試點單位;已簽約群眾26.35萬戶,簽約總人數達103.5萬。
實施疾病大篩查,著力提升居民健康檢查質量。利用中央項目資金,在全市村級衛生室投入使用1739臺健康一體機,為簽約的農村居民開展健康體檢。目前,阜陽市健康一體機已經使用近7萬人次。同時,全面開展苯丙酮尿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等新生兒遺傳代謝疾病免費篩查工作,加強婚檢、孕檢等重大公共衛生項目,有效降低了新生兒患病幾率。
以“看小病”為關鍵,抓改革、提能力,切實提高就近就醫滿意率
落實分級診療,讓本地病患留下來。圍繞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機構之間的分工合作機制,在全市大力推行分級診療制度。制定出臺《阜陽市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實施意見》,實施高血壓等6種常見病不同層級醫療機構診療目錄、診療規范、轉診指征,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診療服務功能定位,明確責任分工。進一步強化本地基層醫療機構的首診責任,確保各種常見病、多發病在本轄區就能得到診治,有效防止小病大治、過度醫療、無序就醫和邊界不清。
推進重心下移,讓基層醫院強起來。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提檔升級,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機構覆蓋面和服務能力,使基層醫療機構有能力“看小病”。重新布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使其達到規范化建設標準。在鄉鎮普遍構建區域醫療分中心,促進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向中心衛生院集中,全市在47家中心衛生院中確定了15家中心衛生院創建二級綜合醫院。同時,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重點推進基礎創建達標活動和開展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創建活動,改善基層醫療結構服務條件和質量。大力開展對口支援,為分級診療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形成上下聯動,讓醫療資源連起來。把打造區域醫療聯合體作為重大舉措,積極創新管理、拓寬渠道、建立機制,合理利用資源、方便群眾就醫。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積極建立和協和醫院等著名醫院的聯系和交流,將上級醫院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輸血”到體,“造血”到髓,促進縣級醫院“強筋壯骨”治大病。同時,積極推進縣鄉一體化管理,實行縣鄉醫療機構“五統一、五不變”的一體化管理模式,把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服務連為一體,形成互為依存、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協同發展的局面,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縣鄉醫療技術的整體提升。
樹立鮮明導向,讓控費機制活起來。充分發揮醫保制度導向功能,在潁州區、阜南縣、界首市、太和縣全面推行單病種付費、門診、住院費用總額預付和打包付費等支付方式改革,及時調整完善醫保支付方式,強化各類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供需雙方的引導作用和對醫療費用的控制作用。合理確定本年度各定點醫療機構住院補償費用總額,按照每月總額包干費用的60%預付給醫療機構作為周轉基金,次月結算,年底決算。
以“治大病”為保障,強支撐、上水平,切實降低重大病患流出率
阜陽市圍繞“大病不出市”這一目標,著眼“治大病”,把提升市域整體醫療技術水平作為重中之重,做大做強優勢醫療資源,真正讓大病患者在阜陽本地就能“留得住”“治得好”。
多渠道投入,打造龍頭醫院。在市級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大力實施醫療資源建設三年發展計劃,先后投資62億元,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推進26個重點醫療衛生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現代化品牌醫院、示范醫院。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設投資48億元,竣工投入使用9個,新增床位5200張;正在建設16個,其中13個主體工程已竣工。
針對性扶持,打造優質學科。根據阜陽本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綜合考慮各類疾病發生率、治愈率,分析梳理出向市外轉診病人較多的腫瘤、心臟病、血液、婦產等專科疾病,優先建設10大重點學科,市級財政每年給予每個重點學科200萬元資金支持,著力提升市級醫院治療大病的能力。同時,針對特定病種,精心設計臨床路徑管理“標準流程圖”,實施精準化、標準化治療,減少診療過程的隨意化,力爭實現“同病同治”。
創新型方式,引進高端人才。著眼醫療衛生學科發展、崗位急需人員和緊缺的高層次人才,進一步創新選人用人引人方式,推進編制備案制管理,實行編制總量和崗位總量“兩個控制”,大力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通過人員整合和公開選拔等方式提高人員素質,堅持“走出去、請進來”,主動與北京協和醫院、北京阜外醫院等醫院長期合作伙伴牽手,加快遠程醫療會診等領域的對接合作,積極引進專家坐診,選調優秀醫療人員赴先進地區學習培訓,實現借力發展。
多元化保障,降低群眾負擔。全面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完成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并軌改革。深化大病按病種付費改革,付費病種擴大至161組,涵蓋絕大部分常見大病,新農合最高報補85%。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服務,大幅降低參保居民尤其是貧困人口的大病保險報補起付線。探索開展商業保險經辦基本醫保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全面實施“先治病,后付費”診療服務,大力推進藥品體制改革,有效減輕群眾治病負擔。
(作者為中共阜陽市委書記)
責編/潘麗莉 宋睿宸(見習) 美編/宋揚 王夢雅(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