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社會主義理論,彌久不衰,經歷了法國巴黎公社、蘇聯社會主義之后,到目前為止仍被占據世界1/4人口的國家作為指導思想。社會主義制度在最初階段并不成熟,經過了一系列不斷完善的過程才有了現在的成果。現階段,中國在遵循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創新,讓社會主義不斷發展進步,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主義發展體系,但無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發展,都是以馬克思主義重要理論作為實踐方針。馬克思主義最深刻的內涵即是把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進行解釋,并形成了一套更有實際意義的社會主義發展理論體系,在此觀點中,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理論體系,而是發展著的科學的社會主義。這些為社會主義在后來的發展留下了足夠的理論探索空間和發展空間。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理論依據,同時也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起到指引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后,經過多次的探索和實驗,并沒有武斷地百分之百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而是面對國內發展的不平衡狀態,始終貫徹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體,同時完善多種生產方式共存的經濟制度。在分配方式上,按勞分配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由馬克思恩格斯所確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容。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不僅遵循著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且根據本國國情,創設出一系列的規則和制度,并以此來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因此,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升華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目的在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基礎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如人民代表的選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均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崇尚之舉。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
第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保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心中的最高權力機關,人民通過選舉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員擔任人大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再通過選舉、決定的形式,推選出我國各級行政職能部門。人民的選舉權得到真正發揮,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實現。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我國有八個民主黨派,他們都是我黨的親密戰友,都在積極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行使參政議政的監督職能,并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和國家治理形式等提出批評和建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調動起社會各階層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是目前最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民主政治的民主形式。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治保障。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在考慮中國現實國情和實際需要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應該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憲法為母法,體現黨和人民的意志,協同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及程序法等在內的子法,涵蓋了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各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多個層次。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除以上三種制度之外,還涉及到一些少數民族區域的自治制度和鄉村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些制度與中國最高權力制度、政治協商團體制度和我國的基本法律體系共同構成具有特色的政治制度,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民主、公正和法治等內容的重要彰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集中體現了民主的有關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載體。人民群眾通過這些制度,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制度則是對公正和法治的回應,涵蓋了民主、公正和法治的有關內容,符合中國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