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批準實施以來,河北沿海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地區開發步伐明顯加快。以城市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相關理論為基礎,實地分析河北沿海地區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征,推進新型城鎮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良性互動勢在必行。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沿海地區 農村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2011年國家批準實施《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以來,河北沿海地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地區開發步伐明顯加快。“新型城鎮化”將在河北沿海地區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鎮化與人口轉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過程,農民工市民化與城鎮化發展道路緊密相聯,如此,對拓展就業空間解決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并推進農村勞動力遷移公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河北沿海地區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發展沿海地區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但不同國家、省份的沿海地區發展過程都有不同的特征,就我國而言,河北省沿海地區也呈現出不同于浙江、山東等其他省份沿海地區特征,主要有三點:一是開發開放較晚。相對于國內其他東部沿海地區,我省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為滯后。二是港口城市規模偏小,大中城市對縣域中的小城鎮輻射帶動作用弱。三是城鎮化長期落后于工業化,大量公共資源和民間資本都被導向產業發展,產能不斷擴張,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發展滯后。
沿海地區各級城鎮發展質量與速度差距較大。秦皇島、唐山、滄州三個傳統城市發展基礎較好,城市功能區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形成新的增長極。相對于城市,縣域小城鎮發展水平較低、速度較慢,河北省沿海26個市縣中,只有任丘市市區人口超過50萬,其余的小城市絕大部分只有10多萬人口。在小城鎮方面,河北省沿海地區中等規模的小城鎮數量也較少。河北省沿海共有258個小城鎮,每個小城鎮平均人口約1.5萬左右,人口在5萬以上的城鎮大多為縣、市城關鎮,小城鎮的規模決定了其吸納人口能力,城鎮帶動作用有限,連接城市與農村的作用不明顯。
農村勞動力主要流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省內轉移就業為主,2014年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本省內轉移就業率為93.2%,其中,鄉外縣內轉移率為23.9%,縣外省內轉移率為12.7%,跨省轉移率為6.8%,外省轉移者亦以就近轉移為主要方式。作為沿海地區的中心秦皇島、唐山、滄州三個城市在沿海地區的社會發展中居領先地位,有著明顯的要素集聚作用,吸引了較多人口。居住在三個城市的人口占沿海地區總人口的27%。從國土面積來看,三市占地34703平方公里,占沿海地區總面積的0.3%,人口密度較高,在沿海地區2個縣(市)區人口密度最高的達1.6萬人/km2,為人口密度最低縣(市)區(0.0271人/ km2)的59倍。
農村勞動力具有明顯的兼業性。兼業的農村勞動力也被稱為“候鳥式”遷移農民工,其絕大多數保留土地承包權,每年除農忙季節大多數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外,其他時節在外務工,屬亦工亦農型轉移。從流動產業來看,農村勞動力轉移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低層次商業服務業。2014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525萬人,占總轉移人口的46.6%,轉移到第三產業580萬人,占總轉移人口的51.4%,異地轉移但依然從事農業勞動的占2.0%。從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行業分布看,主要包括在制造、建筑、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社會服務業。上述4個部門之所以能夠成為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主體,決定于其屬于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對于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要求不高的行業特點。
河北沿海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承載不足
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沿海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大部分村鎮嚴重缺乏基礎設施,大多只配建有水、電力、通訊等基本生活所需的設施。大部分村鎮內的公共服務設施功能不全且硬件較差,只能保證居民的基本生活,無法保障生活質量。以滄州市為例,截至2014年,滄州市農村共有圖書館、文化站348所,普及率僅6%,幼兒園、托兒所1928所,普及率僅23%,敬老院普及率僅1%。而且,大多數村莊建筑布局凌亂,沒有可持續的建設規劃。在環境維護方面,全市僅有12%的村(總計701各村)實現垃圾集中處理,加之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垃圾處理壓力迅速增大,目前村鎮垃圾處理清運等設施和管理滯后,垃圾隨意傾倒、處理不及時現象嚴重,環境衛生受到嚴重威脅。
沿海城市規模偏小,區域輻射作用不夠。河北沿海地區同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沿海城市相比,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強。一是沿海地區城市規模普遍小,沿海城鎮發展的帶動能力還不強。唐山和滄州距離唐山港和黃驊港較遠,除秦皇島為河北省目前名副其實的港城外,唐山市距曹妃甸港區70公里,距京唐港區90公里;滄州市距黃驊港區90公里。濱海大港與城市的距離過大,使其缺乏必要的城市功能支撐和產業關聯,臨港產業園區建設缺少城市功能的支撐,配套設施建設投資較大,全區的配套服務短期內難以有效跟上。二是唐山灣生態城、黃驊新城、北戴河新城尚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任務艱巨,能夠聚集人氣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型的中小企業數量偏少,人氣聚集不足。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河北沿海地區的工業化明顯快于城鎮化,雖然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數量大,但與河北省經濟結構調整速度對比仍顯滯后。傳統農業經濟產值比重由1978年的73.28%下降到2001年的17.53%;勞動力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92.88%下降到2001年的67.29%,兩值相比,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大幅度低于農業產值比重。由此可見,河北省農業勞動生產率依然較低。目前,青壯年農業勞動力短缺、農業現代化程度不夠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農村勞動力的勞動效率和勞動力利用率偏低,與發展較快的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再者,就業結構的變化與工業化進程不相適應,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明顯滯后。
農村轉移勞動力市民化程度低。近年,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內涵和標準的研究更加全面,但是都沒有建立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也缺乏對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總體評價。學者馬蔚華認為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界定,除社會身份轉變和社會認同外,還應從政治權利、經濟社會條件、公共服務、綜合文化素質等4個方面基本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指數,用以評價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實現程度。
其中,在子女教育方面,雖然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但由于公辦學校教學資源不足難以滿足農村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教育需求。據課題組調查:農民工子女在務工地接受教育的比重為:公辦學校15%,民辦學校22%,有63%農民工子女在老家接受教育,成為留守兒童。
產業升級引發人才需求調整。伴隨河北沿海地區產業升級的整體規劃,人才需求結構也相應變化,其中包括對農民工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化,新的職業需求、高的職業標準將會不斷出現,原有的就業崗位也將會面臨淘汰和升級的風險。半數的農民工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培訓,在知識水平、技術等級、工
作能力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偏低的農民工將很難適應迫切的河北沿海地區產業升級需要,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科技服務、流通服務等朝陽行業很難獲得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支撐。
河北沿海地區城鎮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的良性互動
提升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居住和公共服務功能。改善小城鎮交通、供熱、排水、燃氣、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推進教育、衛生、醫療等優質資源向小城鎮延伸,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完善城市功能。統籌定位中等城市、中心鎮在區域發展中的服務地位,合理確定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規模,城、鎮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增強各級城鎮服務功能。一方面,推進中等城市建設,加大縣城改造擴容力度。另一方面,突出中心鎮建設,每個縣(市)區重點培育1~2個中心鎮,合理規劃、突出特色,推進中心鎮與縣城同步協調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切實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結合村鎮建設規劃貫徹廣覆蓋、低水平、可持續的理念,進而推進中心鎮供熱、供水、燃氣、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公用設施建設,提升綜合服務能力,發揮城鎮對周邊鄉村的吸引力作用。
加快沿海現代化服務體系形成,擴大城市規模。服務業是人口城鎮化的主要貢獻者,服務業就業比重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而迅速上升。國外的實踐證明,在城市化的初級階段,工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但是在城市化的加速期,服務業的就業彈性是工業的5倍以上,成為城市化進程中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同時,服務業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行業,就業前的系統教育和職業培訓,是使農民工集中快速掌握技術技巧,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是農村轉移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的新起點,這就又對教育、培訓、科研等服務業部門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歷史經驗證明,通過城鎮化,實現人口在城鎮的集聚,推動服務業發展,從而改變城鎮發展過于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現狀,服務業的迅猛發展賦予了城鎮新的活力,是城鎮化持續發展的后續動力。
完善港口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沿海地區的港口建設對勞動力轉移有直接的數量增長貢獻。首先,港口相關產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如休斯頓港口碼頭直接為當地提供了8.9萬個工作職位,衍生與港口相關的工作職位多達5.3萬。河北各港口要為人口聚集提供齊全的城市功能支撐,就需按適度超前的原則,依據目前已初步形成的臨港重化工業聚集優勢,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功能齊全的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把黃驊港、曹妃甸港、秦皇島港打造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中心港區。
加快發展以海洋產業和特色農業為主的區域優勢產業,實現農業勞動力人口就地轉移。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和特色農業區是沿海地區推進城鎮化的重要空間載體支撐。發展海洋生物、設施,蔬菜、優質水產養殖、農業生態觀光園等產業,進而打造為重要產業支撐,并逐漸拉長優勢產業鏈條。海洋產業和特色農業不僅是拉動經濟和投資的新增長點,還可以拓展農村就業空間,促進產業發展和中心鎮建設互動,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實現就業。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城鎮化不僅指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百分比變化,還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行為、職業結構以及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河北省沿海地區的城鎮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將快速增長,必須在政策層面加強農村學校教育和勞動人口的技能和文化培訓,提升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培養其職業技能,把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和職業引導納入地方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常住地公共預算。推廣直接面向用人單位的“訂單式”培訓,建立“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輸出”的勞動用工制度。通過加強勞動執法監察和相關規制,促使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完善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的養老、醫療等各項保險的繳納制度,引導用工單位與農民工建立相對長期的、穩定的勞動合同關系。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注: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河北沿海地區農民工融入城市現狀實證研究”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占斌:《中國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②樊綱,馬蔚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與中國產業升級》,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
③羅瑞英:《中國產業升級中的人力資源開發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分工視角》,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
責編/王坤娜 孫垚(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