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弗朗西斯·福山:美國政治——衰敗抑或更新?(2)

政治失敗

考慮到業已發生的這一社會轉向的規模,真正的問題就不是何以美國在2016年有了民粹主義,而是何以民粹主義的爆發沒有更早一點發生。這里確實出現了美國制度中的代理人問題:兩個政黨中沒有哪一個對這一正在敗落的群體盡職盡責。

最近數十年來,共和黨已成為商業精英和社會保守派人士的不穩定聯盟,前者提供金錢,后者提供基本面選票。商業精英由《華爾街日報》社論版代言,他們是經濟自由主義即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和開放移民政策的堅定倡導者。是共和黨人提供了選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樣的貿易立法和最近的貿易促進授權法案(通常以“快速通道”而為人所知)才獲得通過。顯而易見,這些立法的商界支持者獲益于不論技術熟練與否的境外勞工輸入以及全球貿易體系,這個體系令他們得以輸出商品并在全世界進行投資。共和黨人推動廢除了大蕭條時代的銀行監管體系,此舉為次級貸款崩潰以及隨之而來的2008年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并且,在思想主張方面,他們致力于為美國富人減稅,削弱工會力量,并削減一直有益于欠富裕人群的社會服務項目。

這一議程與工人階層的利益直接發生了沖突。工人階層敗落的原因錯綜復雜,既與技術變革有關,也關涉由公共政策觸發的因素。但無可否認的是,共和黨精英最近數十年來推動的親市場化舉措,既令工人直接面對更加殘酷無情的技術和全球競爭,又削減了新政時期遺留下來的多種保障和社會福利,由此對工人階層的收入施加了下行壓力。(德國和荷蘭之類國家在保護本國工人方面著力更多,因而并未見證不平等狀況的相對上升。)因之,隨著共和黨的工人階層基礎人群表達出對更具民族主義色彩的經濟政策的鮮明偏好,今年最盛大而且最情緒化的選戰正在共和黨內發生,也就不應令人驚訝。

對民主黨人來講,他們傳統上自視為普通大眾的捍衛者,并依舊可以指望身為工會成員的基礎人群來幫助動員投票,即令這一群體在萎縮。但他們一樣令這批支持者大失所望。自比爾·克林頓的“第三條道路”興起以來,民主黨精英已接受后里根時代有關自由貿易和移民的共識。他們在1990年代解除銀行監管過程中扮演了共謀的角色,并在勞工團體抵制貿易協定時試圖加以收買而非提供支持。

但民主黨人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這個黨已接受身份政治為其核心價值。民主黨能贏得近期的一些選舉,是通過動員由若干社會群體結成的聯盟,這些群體包括:婦女、非洲裔美國人、年輕都市人群、同性戀者和環保人士。民主黨完全失去聯絡的一個群體同樣是白人工人階層,這一階層是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聯盟的基石。1980年代,在愛國主義、持槍權、墮胎和宗教之類文化議題上,白人工人階層開始為共和黨人投票。1990年代,克林頓重新贏得他們足夠多的支持,方得以兩度當選總統(每次都是憑相對多數票)。但自那以后,他們已成為共和黨更可依賴的支持者,盡管共和黨精英的經濟政策與他們的經濟利益并不一致。今年4月間,昆尼皮亞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發布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特朗普支持者中,有八成人士認為,“政府在幫助少數人群方面已經走得太遠”,而且,85%的人士同意,“美國已經失去其身份”。何以如此?答案在這里。(昆尼皮亞克大學是位于美國康涅狄格州哈姆登鎮的一所私立大學。——譯注)

民主黨人對身份的癡迷解釋了當代美國政治的重大謎團之一,即何以特別是在南方一些社會服務有限的州,農村地區的白人工人階層蜂擁而至共和黨人麾下,即令他們已成為共和黨人反對的一些項目如貝拉克·奧巴馬的《平價醫保法》的最大受益人群之一?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奧巴馬醫改的設計是為了讓他們自己之外的人群獲益,這部分是因為民主黨人已不再能吸引這批選民(這與1930年代可成對比,當時南方農村地區的白人是田納西州流域管理局之類民主黨福利國家計劃的核心支持力量)。

一個時代的終結?

特朗普的政策宣講混亂不堪且矛盾重重,那些政策從一位自戀但并沒有明確潛在意識形態的媒體操弄者那里說來就來。但其中一個常見主題是民族主義議程,旨在保障和恢復美國工人工作崗位,這在某種程度上是與桑德斯共享的,正是這一主題令特朗普吸引到相當多共和黨基本面選民。這解釋了何以他會反對移民——不只是非法移民,還包括通過h1B簽證來到美國的熟練工人——以及譴責美國企業為節省勞動力成本而將工廠遷往海外。他不只批評中國操縱匯率,而且批評日本和韓國這樣的友好國家損害了美國的制造業基礎。當然,他還竭力反對更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如亞洲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與歐洲之間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

對任何上過大學水平基礎貿易理論課程的人來講,所有這一切聽起來都像是異端邪說。在大學課程里,源自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要素稟賦理論的模型會告訴你,自由貿易對貿易伙伴而言是雙贏的,會增加所有國家的總收入。事實上,過去兩代人時間里,隨著世界貿易和投資在《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然后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廣泛框架下實現自由化,全球商品輸出呈現爆炸式增長,1970年至2008年間增加了四倍。在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全球化令數億人口得以擺脫貧困;在美國,全球化創造了難以估量的財富。(伊萊·赫克歇爾[Eli Filip Heckscher]生于 1879年,卒于1952年,是瑞典政治經濟學家和經濟史學家。貝蒂爾·俄林[Bertil Ohlin]生于1899年,卒于1979年,是瑞典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譯注)

然而,共和民主兩黨精英共享的這一有關經濟自由化恩惠的一致意見未能免于遭到批評。所有現存貿易模型內含的結論是,貿易自由化在推動總收入增長的同時,將帶來潛在的負面分配后果:也就是說,貿易自由化將締造成功者和失敗者。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1999至2011年間,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令美國損失了200萬到240萬個就業崗位。

貿易經濟學家的常見應對是論證,從理論上講,經由崗位培訓以向失敗者傳授新的工作技能,貿易收益足以不只是充分補償他們。這樣一來,每一項重大的貿易立法都附帶相當多的工人培訓措施,同時規定分階段引入新的規范,以允許工人們有時間適應。

但在實踐中,這樣的調整通常都未能實現。美國政府著手實施過47個缺乏協調的聯邦就業再培訓項目(之后整合為大約12個),此外尚有無數州一級的類似項目。這些項目總的來說未能將大量工人轉移到高技能崗位中。這部分是執行上的失敗,但也是理論上的失敗:什么樣的培訓能令一位55歲的裝配線工人轉型成為一名計算機程序員或是網頁設計師,這一點并不清楚。常見的貿易理論也未考慮投資的政治經濟學。資本相較于勞工總是有集體行動的優勢,因為它更加集中,更易于協調。這是支持工會制度的早期論據之一,但自1980年代以來,工會制度已遭到嚴重侵蝕。而且,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資本的流動性上升了,依托這種高度的流動性,資本的優勢恰恰在增加。勞動力也變得更具有流動性,但遭到多得多的束縛。雇主可以威脅將企業不只是遷往一個實施工作權利法的州,甚且會遷往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這樣,工會的談判優勢就遭到雇主的迅速削弱。(工作權利法[ right-to-work laws]有利于增進雇主作為管理方的權利而不利于工會,美國有26個州實施此類法規。——譯注)

美國與很多發展中國家間的勞動力成本差別極其巨大,乃至于難以想象何種政策可能最終保護大量低技能就業崗位。或許,甚至特朗普都不相信鞋和襯衫理當依舊在美國制造。過去數十年間,當代世界的每個工業化國家,包括那些更多致力于保護其制造業基礎的國家,如德國和日本,都見證了制造業相對份額的下降。甚至中國自身也開始因工業自動化的實施,以及孟加拉和越南這樣的地方制造成本更低,而正在損失就業崗位。

然而,德國這樣一個國家的經驗顯示,美國尊奉的路線并非不可避免。德國商界精英從不尋求削弱工會的力量;迄今為止,在德國經濟界,工資是通過雇主與工會之間展開談判來確立的,這樣的談判由政府發起。結果是,德國的勞動力成本大約比美國高出25%。但德國依舊保持其世界第三大出口國的地位,并且,其制造業的就業份額盡管在下降,但始終高于美國。不同于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德國人不曾尋求通過繁瑣復雜的勞動法來保護現有就業崗位;總理格哈特·施羅德的“2010議程”(Agenda 2010)改革實施后,解雇冗余工人變得更加容易。但德國通過實施學徒計劃和其他積極有為的勞動力市場干預舉措,在提高工人技能方面投入巨大。德國還想方設法保護該國更多的供應鏈免于被無休止地外包出去,這在其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小規模企業(Mittelstand)與大型雇主之間建立起了互通有無的渠道。(格哈特·施羅德于 1998 至2005年擔任德國總理。——譯注)

相形之下,在美國,經濟學家和知識分子將制造業經濟向基于服務業的后工業經濟的轉變描繪成一個大勢所趨的過程,甚至是需要歡呼和加速推動的事情。據稱,就像是舊日的無線電天線制造商,制造業工人會改頭換面,成為靈活、外包、非全日制工作的新經濟中的知識工人,在這樣的新經濟中,他們的新技能會令他們掙到更高的工資。然而,盡管偶爾做出姿態,作為一個必要調整步驟的核心環節,兩黨卻均未嚴肅對待這一議程,也未在社會項目方面進行投入:當工人階層竭力進行適應時,此類項目旨在為他們提供緩沖空間。因之,如同數十年前的非洲裔美國人一般,白人工人已孤立無援。

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原本可能結束得非常不同。今天的中國人并未操縱他們的匯率以推動出口;假如有的話,他們近期一直在竭力維持人民幣的價值,為的是阻止資金外流。但他們確實在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0至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之后的一些年里操縱過他們的貨幣。當時,作為應對手段,華盛頓若威脅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征稅,或者實際上征收了,原本完全行得通。這可能引發風險:假如中國人的回應是不購買美國債務,消費物價就可能攀升,利率就可能上漲。但美國精英沒有嚴肅對待這種可能性,他們擔心那么做會引發保護主義的災難式下滑效應。結果是,超過兩百萬個工作機會在隨后十年里喪失。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李 魯杰]
標簽: 弗朗西斯   福山   美國   政治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