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術視野 > 社會 > 正文

李強:中國離橄欖型社會還有多遠(2)

2

中國社會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從五普到六普,從“倒丁字型社會結構”到“土字型社會結構”,我們在社會結構測量中發現了什么問題呢?筆者以為有三個方面比較重要:其一,中國社會結構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差異。其二,大城市和小城市存在非常巨大的差異。其三,同在一個城市里面,城市戶籍居民和外來打工者之間存在非常巨大的差異。

第一個差異即城市和農村的差異。圖3顯示的是城市的社會結構。較之于“倒丁字型”或“土字型”社會結構,這個圖形顯然是不錯的,屬于橄欖型。也就是說,如果抽去農村不計,中國城市的社會分層還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當然,這里所說的城市專指中國行政區劃確定的661個城市。這里計算的是城市常住人口,即在城市里居住滿6個月及以上的就記入城市人口。比如,北京常住戶籍人口僅1200萬,常住外來人口還有1000多萬,也是計入北京人口的。如果只看這個圖形,似乎實現現代化了,社會結構也現代化了。但是千萬不要忘記,這僅僅是計算了在我國城市中勞動和生活的人,而農村人口在實際社會運行中是不可能被剝離。

6

圖4是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如圖所示,農村還大體上是倒丁字型結構,我國農村的現代化轉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所以,如果我們拿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跟世界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和發達城市去比,我們的發展水平不算低。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巨大的農村,農村人口特別是如果計算農村戶籍人口的話,還占非常高的比重。根據清華大學經濟社會數據中心2013年的調查數據,中國城市戶籍人口僅占全部人口的27.6%(該數據經與六普數據核對是比較準確的),比我們以往所說的35%要低很多。筆者前一段時間合作寫過一篇論文《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四個世界》,指出城市和農村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結構,而且從發展趨勢上看,兩種結構的差異性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其中就分析了農村“精英流出”的問題,即越是高素質的、受教育高的、有較強經濟活動能力的人,越是離開農村流往城市。從數據上看,城市“中產階層”的增速明顯高于農村。關于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也證明,盡管近年有所變化,但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還是處于接近三倍的水平上。從外在表現看,農村的廁所、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農村到處飛的蒼蠅等,一直為社會所詬病。農村真的需要現代化,特別是公共服務的現代化。

第二個差異即所謂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異,以及東西地區的差異。關于城市分類,媒體界和房地產界有一個概念,叫做“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該稱謂形象體現了城市之間的差異。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業庫存比較多,為了去庫存,最近一段時間釋放了一些貸款來鼓勵大家買房,結果沒想到錢又都涌到一二線城市,房價持續膨脹,而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庫存依然如故。為什么呢?因為資本流動的基本規律,總是從利潤率低的地方流往利潤率高的地方。在市場競爭的局面下,大城市占有明顯優勢。從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撥款的角度看,也是大城市獲取資金的渠道寬廣而小城市得到資金的渠道有限。今天對小城市的扶持依然存在相當多的壁壘,一個地方的發展最為核心的要素還是人才。但是從人才角度看,小城市明顯處于劣勢。一方面,不少年輕人大學畢業后并不愿意去小城市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大學傳授的現代產業的知識體系與大城市更為接軌,大城市的職業結構與小城市差異巨大,大學畢業生們發現所學專業在小城市里找不到相應的工作,又返回大城市的不乏其人。

接下來,我們從中產階層變遷的角度具體看看我國的區域差異。我國大城市大多聚集在東部和東南沿海地區,所以,東西的差異也體現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異。對于中產階層,社會學歷來比較關注收入、教育和職業三種測量,即按照收入劃分的中產階層、按照教育水平劃分的中產階層和按照職業劃分的中產階層。我們再把全國分成四個地區,東部、中部、西部、東北,暫且舍去中部和東北,筆者主要對比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差異。這里使用的是中國人民大學自2005年至2013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從2005年到2013年,我國東部地區“收入中產”占比從53.3%上升到66.65%,東部“教育中產”從39.21%上升到55.91%,東部“職業中產”從40.92%上升到56.17%。整個東部地區中產階層的崛起十分明顯,這與東部沿海大城市的中產社會的形成完全吻合。相比較而言,我國西部中產階層則處于明顯的萎縮狀態。從2005年到2013年,我國西部“收入中產”占比從21.23%下降到14.37%,西部“教育中產”從25.30%下降到16.14%,西部“職業中產”從25.09%下降到17.22%。從圖形上看,東部是一個明顯的橄欖型和中產不斷擴大的社會,西部則是一個“中產流失”的社會。

可見,中小城市和西部的社會結構問題更為突出了。中小城市和西部所流失掉的,恰恰是現代化素質比較高的中產階層,也是中小城市和西部發展最需要的人,人才的損失是最大的損失。大城市的發展具有“循環累積效應”,而中小城市和西部的發展具有“惡性循環效應”,越是留不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環境就變得越惡劣。

第三個差異即城市戶籍人口和外來打工族的差異。如前所述,城市戶籍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比例并不高,而在社會分層的測量中,社會地位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而外來打工族或者我們直接稱“城市農民工”,由于主體是從農村到城市來打工的“戶籍農民”,人口總數巨大,難以做嚴格的統計,一般認為大約有2.6億到2.7億之多。圖5是全國城市戶籍人口的社會結構,在這張圖中我們暫時把城市農民工從數據中抽離出去。如果只計算城市戶籍人口,我們已經是橄欖型社會結構了。但是,這種將外來打工族抽出去的算法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戶籍人口與外來打工族就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共同體之中,沒有外來打工族的勞動,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就要停滯,城市眾多的服務就會失去依托。

7

我們接下來看看如果單獨計算外來打工族的社會地位,是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結構。從圖6可以看到,農民工基本上處于城市社會的偏下層的位置。如果我們進一步比較圖5和圖6,會發現農民工中雖然也有一些成功人士,但是比例很低。農民工中有一些營銷人員和有技術的人員,ISEI分值在40~45分,我們稱之為“中產邊緣層”或“中產過渡層”,處于中間層與下層之間的位置,也可以勉強計入中產層。而分值在50~60分的,是典型中產層,農民工顯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總之,農民工的絕大部分的分值還是比較低的。

8

這就促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還需要多長時間能夠真正實現中國社會結構轉型?”“如何使得中國社會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個術語叫做“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指的就是打工族的社會融入。“市民化”意味著農民工轉入城市戶籍人口,實現“同城同權”,享受與城市戶籍人口同樣的福利保障、養老醫療待遇。當然,更重要的是農民工在職業位置上也能夠進入中產階層。筆者曾經研究過農民工如何通過勞動技能的提高、職業地位的晉升,而實現社會地位的上升問題。這也是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轉型問題。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孫易恒]
標簽: 李強   橄欖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