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關于讀經運動的八點疑問
從“發蒙”的教育思路來看,近年來日益風行的“國學熱”和“讀經運動”,恰恰運行在文化革命-商業傳銷-政治宣傳“三位一體”的“社會運動”軌道上,創造了越來越簡單化、可復制的連鎖讀經培訓模式,以及越來越成熟的“國學文化產業市場”。
這些東西貌似屬于“傳統文化”,實則毫無古典心性,完全是從屬于現代生活方式的一點“古典文化消費”、“國學心靈雞湯”。它們的制造和傳播機制完全走在“啟蒙式的”、“景觀社會的”、“大眾文化的”軌道之上。
當然,無論其中存在多少問題,“國學熱”和“讀經運動”非常成功地在這個“拼數量”的當代社會吸引了數量巨大的人群來積極支持傳統文化、熱情學習儒家經典。一百年來備受摧殘打壓的傳統文化第一次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大眾支持,這是劃時代的成就,功不可沒。
不過,為了將來的持續健康發展,今天有必要在充分肯定其固有成就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檢省問題,改正錯誤,調整方式方法,升級換代,推動當代社會儒學教育的新一輪健康發展。
我想,各位老師今天一起在這里開的儒學大會,本來就負有這樣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涌現的許多以儒家學者和學術機構為背景的儒家社團和書院,都負有這樣的歷史使命。
毋庸諱言,“國學熱”和“讀經運動”作為傳統文化復興的初期發展帶有非常濃厚的民間通俗文化色彩乃至民間宗教色彩。其中做得比較好的項目,譬如某電視臺的著名國學節目,問題還只是出在低智化、娛樂化、雞湯化,即使有些知識性錯誤倒也無傷大雅;但有些較差的項目,譬如近年來日益流行的愚昧讀經、野蠻背誦(全日制專門讀經,十年不許講解,只能背誦,每天背書八小時以上,不允許讀經典白文之外的書籍,包括古人注疏也不許看),則必須認真檢討一下了。
與很多儒家學者一樣,我對這些“熱”經歷了一個態度轉變的過程。起初自然是抱一種同情的態度。經歷百余年來的反復摧殘,傳統文化教育幾度中斷,所剩無幾。體制內教育中僅存的一點古文也往往是在非常任意武斷的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針指導下的閹割殘廢經典,以及基于各種現代性偏見的片面講解。學生有權利了解真實全面的華夏文明。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主張全日制忠實背誦經典原文的做法構成了一種重要的補充,彌補了體制教育的缺陷,也為那些希望讀到未經閹割、未經現代人歪曲解釋的完整經典的學生和家長提供了一種選擇,功不可沒。
然而,過猶不及。當我在儒學教育第一線接觸到越來越多讀經老師、讀經家長和學生,了解到一些實際情況之后,發現問題不少。主要問題有如下八點:
一、全日制讀經,徹底脫離現有基礎教育體制,只讀經和其他傳統文化,不學數學、英語等其他課程,好不好?(有些學堂有英文經典背誦,但是在字母都不教的前提下進行的,學生對所背英文經典一句都不懂。還有梵文經典背誦也是這樣。)
二、如何讀經?只背誦經典白文,不讀傳、注、疏,好不好?
三、背誦是好方法,古代有效,今天仍然有效。不過,是否需要背那么多(四書、詩經、尚書、三禮、春秋三傳、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莊子、莎士比亞英文全集等等)?有否必要“包本”(從頭到尾一口氣背完一本書)?有否必要為了突出背誦的重要性而片面排斥理解?
四、究竟什么是“背誦”?在完全不予講解的情況下“包本背完一本書”是不是真正的“背誦”?甚至在不認識一個英文字母、不懂一句英文的情況下“背誦莎士比亞劇本的原文”是不是真正的“背誦”?記住毫無意義的音節順序是不是“背誦”?
五、背誦和理解能否截然劃分?經典白文和注疏能否分離?單純背誦十年(大概3-13歲),不許講解,13歲之后才開始“解經”,如此機械地劃分讀經階段是否合理?如果十年沒有啟發式教學、理解力和想象力的訓練,只是機械背誦,即使到十三歲的時候能倒背如流,學生是否還有理解經典、思考經典、發揮經義的能力?尤其是,如果這些孩子十年之中都是在一種封閉的環境中日復一日地重復背誦那些毫無意義的音節,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當他有機會開始理解經典和解釋經典的時候,即使他尚有理解和解釋能力,他能在他的經典解釋中融入時代問題的思考,做“活的經學”嗎?至于那些無意做學問的讀經畢業生,問題更麻煩:他能有效地融入當代社會嗎?
六、儒家經典本來是生命的學問,是從先王歷史和圣賢生命中生長出來的活潑潑的生命學問。儒家經典的學習方法是不是應該采用《論語》中比比皆是的對話式、啟發式、情境化的教學?也就是前面談到的“發蒙”的教學?“讀經規劃”的“背誦十年、解經十年”貌似是對現代體制教育的抵抗,實則是比現代教育體制更加僵硬、更加機械化的極端現代化和粗暴體制化。
七、讀經運動的理論基礎“教育簡單論”是否可信?“做讀經老師不需要有文化,不用講解,也不許講解,只要會按復讀機按鈕、督促小朋友背誦,就是最好的讀經老師”,“小朋友讀經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不需要講解,不需要讀注疏,只需熟讀經典白文一百遍,一千遍,直到能背誦即可。先只管背,背十年,十年后全部會背了再講解”……這些在“讀經圈”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否可信?
八、讀經運動圈中廣泛流行的“讀經萬能論”是否可信?“數學不用學,只要背熟經典,半年就能學會全部中小學數學”,“英語不用學,字母、發音、語法都不用教,只需背熟莎士比亞,將來到國外就會說英語,而且是高級英語”,“不用學那么多課程,背熟經典就能上清華北大哈佛耶魯”,“什么都不用學,從小只需要背熟經典,不用講解,長大后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會突然想起經典的句子,自然會養成君子人格,乃至成為圣賢”……這些在“讀經圈”耳熟能詳的基本教義是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