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道德生活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在構建和諧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系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時至今日,傳統文化依舊熠熠生輝。當下,不斷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文化強國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探索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設中,將開辟公民道德建設的新思路。
【關鍵詞】傳統文化 公民道德建設 新思路 【文獻標識碼】D648 【中圖分類號】A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呈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思想與生活中,“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道德實踐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支柱,推動了民族的發展。直到今天,傳統文化依舊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把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植根并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科學運用到公民道德的建設中,將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水平。
共筑公民思想道德高地
在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處于重要位置。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構筑了人們的精神文化家園,提供了必要的道德底線,成為人們追求高尚行為的準則。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及社會思想的日益多元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代表的消極價值觀,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不利影響。所以,將傳統文化與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不僅可以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還能深化公民對思想道德建設的認知,建構科學的道德觀,共筑公民思想道德高地。
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設中,應堅持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既不能簡單予以肯定,也不能進行全盤否定,要從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的實踐角度出發,進行科學鑒別。在傳承古代道德思想的同時,也要注意厘清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強調在遵循道德規范的進程中,彰顯道德主體的作用。詮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要義,不僅可以激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也能夠將其運用于當下的公民道德建設中。
在文化全球化發展時代,也要彰顯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同時,也應看到文化沖突也在日益增強。多元文化的沖突與交融,進一步加劇了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多樣化,西方外來文化中的積極內容值得我們去吸收與借鑒。對于正處在“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年輕人來講,他們對新出現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容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甚至會出現由于接受消極文化而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抵觸心理的情況。
對傳統文化價值認知不足,不利于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對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意義重大。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規范了人們的道德生活,有利于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但是,由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些人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不足,因而盲目否定優秀傳統文化,其日常的理念與做法也與公民道德建設的要義相背離。
在文化全球化發展時代,更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擁有時代價值、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容應予以傳承,堅持與時俱進,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創新。與此同時,也要彰顯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審視當前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特色,要在傳承傳統文化中保持這一地位,尤其是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更應彰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立性,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加強對文化的引導,明確傳統文化今后的發展方向。
提升公民素質,踐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要將愛國主義作為評判標準。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雖然歷經磨難,卻依舊屹立于世界之林。歷史上的蘇武、文天祥、林則徐等人,以其民族氣節詮釋了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他們的事跡與精神,激勵著數代中華兒女,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赴后繼。與此同時,愛國主義是社會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直接體現,是推動民族復興以及加快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當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將愛國主義作為評判公民道德建設的標準,借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示并展現出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髓,體現社會凝聚力與民族自豪感。
其次,要突出傳統文化的德育底蘊。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進程中,要全面展示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都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強化傳統道德文化方面的教育,也能為公民的道德實踐奠定基礎。對于社會中出現的“拜金主義”“自由主義”等消極價值理念,我們可以通過專題性的傳統文化講座、傳統道德文化展板等形式,弘揚主流價值觀,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并踐行與人為善、誠信、助人為樂等優秀內容,規范人們的行為習慣。同時,在家庭道德情感的教育中,也要善于將傳統文化作為支撐,彰顯尊老愛幼、和諧有序的家庭情感教育,構建和諧家庭。
再次,要提高教育的精準度。不同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差異。對此,在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中,要善于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理念,關注個體差異,實施精準化教育。一是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道德水準的高下,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我們應該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實現傳統文化與專業教學的緊密銜接,深化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二是制定面對大眾的簡明道德行為規范。面對社會上出現的個體對傳統文化認知存在的偏差現象,應全面吸收傳統文化的道德內蘊,重點選擇道德禮儀文化,制定簡明道德行為規范,通過道德的力量去約束社會行為,創建良好的行為規范,化解社會中的不文明現象。
最后,要創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全方位宣揚傳統文化,構筑良好的社會道德文化氛圍,讓更多人民群眾接受正確的道德理念,從而推動道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涉及到各個方面,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強化道德建設需要各個方面、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可借助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的傳播優勢,作為傳統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設定傳統文化宣傳專欄,傳播優秀道德文化。尤其是要堅持以社區為基本單位,激發基層群眾的力量,通過舉辦傳統文化培訓班、開展專家講座等方式,進一步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尤其要從不同年齡、不同學歷層次的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小區實際,通過生動的形象、簡單易懂的形式,將傳統道德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開展好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與教育工作。
此外,為全面提升傳統文化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水平,需要借助法定節假日,以節日為載體,全面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從實踐中去獲得情感體驗。結合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特點,開展“元宵節燈謎”“賽龍舟”等活動,讓人們在活動中去了解傳統節日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并在活動中進行創新,實現傳統和現代的合理對接。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參與活動,提高民族認同感,感受蘊藏在傳統節日里的道德文化,將豐富的道德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踐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濰坊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①劉鳳:《論傳統文化與公民道德文化建設》,《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②陳雪平:《論當代公民道德建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繼承》,《晉中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③閆國明、任樹芳:《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公民道德建設》,《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7期。
責編/周素麗 王妍卓(見習)
美編/宋揚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呈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思想與生活中,“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道德實踐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支柱,推動了民族的發展。直到今天,傳統文化依舊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把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植根并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科學運用到公民道德的建設中,將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水平。
共筑公民思想道德高地
在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處于重要位置。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構筑了人們的精神文化家園,提供了必要的道德底線,成為人們追求高尚行為的準則。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及社會思想的日益多元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代表的消極價值觀,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不利影響。所以,將傳統文化與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不僅可以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還能深化公民對思想道德建設的認知,建構科學的道德觀,共筑公民思想道德高地。
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設中,應堅持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既不能簡單予以肯定,也不能進行全盤否定,要從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的實踐角度出發,進行科學鑒別。在傳承古代道德思想的同時,也要注意厘清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強調在遵循道德規范的進程中,彰顯道德主體的作用。詮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要義,不僅可以激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也能夠將其運用于當下的公民道德建設中。
在文化全球化發展時代,也要彰顯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
在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同時,也應看到文化沖突也在日益增強。多元文化的沖突與交融,進一步加劇了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多樣化,西方外來文化中的積極內容值得我們去吸收與借鑒。對于正處在“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年輕人來講,他們對新出現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容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甚至會出現由于接受消極文化而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抵觸心理的情況。
對傳統文化價值認知不足,不利于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對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意義重大。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規范了人們的道德生活,有利于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但是,由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些人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不足,因而盲目否定優秀傳統文化,其日常的理念與做法也與公民道德建設的要義相背離。
在文化全球化發展時代,更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擁有時代價值、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容應予以傳承,堅持與時俱進,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創新。與此同時,也要彰顯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審視當前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特色,要在傳承傳統文化中保持這一地位,尤其是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更應彰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立性,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加強對文化的引導,明確傳統文化今后的發展方向。
提升公民素質,踐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要將愛國主義作為評判標準。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中,雖然歷經磨難,卻依舊屹立于世界之林。歷史上的蘇武、文天祥、林則徐等人,以其民族氣節詮釋了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他們的事跡與精神,激勵著數代中華兒女,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赴后繼。與此同時,愛國主義是社會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直接體現,是推動民族復興以及加快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當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將愛國主義作為評判公民道德建設的標準,借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示并展現出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髓,體現社會凝聚力與民族自豪感。
其次,要突出傳統文化的德育底蘊。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進程中,要全面展示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都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代表。強化傳統道德文化方面的教育,也能為公民的道德實踐奠定基礎。對于社會中出現的“拜金主義”“自由主義”等消極價值理念,我們可以通過專題性的傳統文化講座、傳統道德文化展板等形式,弘揚主流價值觀,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并踐行與人為善、誠信、助人為樂等優秀內容,規范人們的行為習慣。同時,在家庭道德情感的教育中,也要善于將傳統文化作為支撐,彰顯尊老愛幼、和諧有序的家庭情感教育,構建和諧家庭。
再次,要提高教育的精準度。不同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差異。對此,在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中,要善于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理念,關注個體差異,實施精準化教育。一是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道德水準的高下,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我們應該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實現傳統文化與專業教學的緊密銜接,深化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二是制定面對大眾的簡明道德行為規范。面對社會上出現的個體對傳統文化認知存在的偏差現象,應全面吸收傳統文化的道德內蘊,重點選擇道德禮儀文化,制定簡明道德行為規范,通過道德的力量去約束社會行為,創建良好的行為規范,化解社會中的不文明現象。
最后,要創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需要全方位宣揚傳統文化,構筑良好的社會道德文化氛圍,讓更多人民群眾接受正確的道德理念,從而推動道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涉及到各個方面,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強化道德建設需要各個方面、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可借助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的傳播優勢,作為傳統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設定傳統文化宣傳專欄,傳播優秀道德文化。尤其是要堅持以社區為基本單位,激發基層群眾的力量,通過舉辦傳統文化培訓班、開展專家講座等方式,進一步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尤其要從不同年齡、不同學歷層次的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小區實際,通過生動的形象、簡單易懂的形式,將傳統道德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開展好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與教育工作。
此外,為全面提升傳統文化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水平,需要借助法定節假日,以節日為載體,全面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從實踐中去獲得情感體驗。結合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特點,開展“元宵節燈謎”“賽龍舟”等活動,讓人們在活動中去了解傳統節日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并在活動中進行創新,實現傳統和現代的合理對接。讓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參與活動,提高民族認同感,感受蘊藏在傳統節日里的道德文化,將豐富的道德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踐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濰坊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①劉鳳:《論傳統文化與公民道德文化建設》,《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②陳雪平:《論當代公民道德建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繼承》,《晉中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③閆國明、任樹芳:《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公民道德建設》,《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第7期。
責編/周素麗 王妍卓(見習)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