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克肖特是西方著名保守主義政治思想家,他激烈批判政治實踐中的工具理性主義,倡導尊重人類歷史經驗與傳統,這些略顯保守的政治思想對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歐克肖特 經驗主義政治觀 政治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091 【文獻標識碼】A
歐克肖特的經驗主義政治觀
邁克爾·歐克肖特是承繼著名保守主義思想家埃德蒙·伯克衣缽的英國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融英國唯理論和懷疑論于一體,從哲學上系統闡釋了由伯克所開創的英國保守主義思想。他對盛行于那個時代的理性主義一直持懷疑和批判態度,反對對未來政治的任何理性建構和烏托邦想象。他認為傳統是人類歷代實踐經驗的結晶,體現了人類自身的智慧和價值選擇,人類應該更多地依靠經驗和傳統生活,而不是憑空進行恢弘玄遠的理論建構。歐克肖特保守主義政治觀反映在現實政治上就是反對任何激進的政治變革。作為保守主義政治思想家,歐克肖特十分重視傳統與經驗積累,反對人類把理性當作信仰來崇拜。他認為雖然張揚理性主義加快了人類社會自身的進程,但是,狂熱的理性信仰打碎了傳統的束縛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精神的空虛,這也是兩次世界大戰在理性主義至上的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個原因。政治應當是存在于人類活動當中的具有前后承接關系的生活樣式。“通過與傳統對話的方式,學習前人言行中表現出的智慧,從而對自己特定的處境有恰當的理解和舉措。傳統不能歸結為一些大而化之的所謂主要特征,要學習的不是抽象的觀念,或一套技藝,甚至也不是一種禮制,而是一種在生活的全部錯綜復雜中具體而一以貫之地生活的樣式。”①
歐克肖特對政治實踐中工具理性的批判
歐克肖特沒有簡單懷疑理性,而是在思考需要什么樣的理性,為此他詳述了實踐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區別。實踐理性最為根本的特征在于重視實踐智慧,特別是從傳統、經驗中所得來的智慧。實踐理性是一個復雜的整合判斷過程,一方面要重視當前的實踐環境,另一方面要尋求傳統的暗示。工具理性是技術理性,是對技術、規則、確定性的極度信任。技術理性以一種科學的姿態統領一切,它忽視價值判斷,不顧道德訴求,認為人的理性能夠解決所面臨的一切問題。為了說明工具理性對技術性、確定性的規則和模式的機械遵循,歐克肖特用文學領域中詩歌創作的例子進行了說明。最初的詩歌純粹是人類感情的抒發,很少關注文字的規則性問題,但在后來的發展中,這種規則性的東西越來越明顯。
歐克肖特政治思想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啟示
現代化是20世紀風靡全球、最催人奮進的概念之一。中國從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起始就把實現各項事業的現代化作為奮斗目標不懈追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不論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軍事現代化還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核心是要實現政治的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是其它各項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推進中國的政治現代化進程,并且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應該看到的是,由于各國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千差萬別,不同國家走向政治現代化的過程千姿百態,呈現出不同的政治現代化模式。這些不同模式無所謂高低優劣之分,只是各國結合自身國情和民意的不同選擇。那些想把自身的政治現代化模式強加于別國的做法恰恰是一種理性的偏見。歐克肖特經驗主義政治觀以及其對西方政治實踐中工具理性主義的批判對我國推進政治現代化有以下幾點啟示:
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要穩步前進,避免激進主義的路徑選擇。歐克肖特反對任何對政治設計的過激主義路線,認為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歷史傳統循序漸進。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中一直堅持穩步前進的策略。按照鄧小平的話來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在波瀾壯闊的30多年改革開放歷史上,“摸著石頭過河”策略取得了巨大的實踐成果。政治激進化對任何一個政治共同體來說都是滅頂之災,不僅不能實現政治現代化的夢想,還會將之前取得的成果毀于一旦。這方面的前車之鑒不勝枚舉,東歐北非各國“顏色革命”遺留的惡果至今仍在發酵,“顏色革命”國家人民仍在朝不保夕、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中艱難度日。政治改革是社會的根本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搞不好就會引起社會大局的失控,一定要慎之又慎。誠如陳云所說:“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復雜,不能要求過急”。歷史和實踐都在證明,中國選擇的穩健有序的政治改革路徑既符合中國實際,也深得各族人民的歡迎,那些動輒高呼“憲政”、“民主”、“自由”,鼓吹各種各樣激進主義政治改革之路的人,要么是愚昧無知,要么是別有用心。
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要尊重中國豐富的政治傳統,借鑒中國古人的政治智慧。歐克肖特之所以如此強調政治經驗和政治傳統的重要性,就是因為這種智慧是人類政治實踐經驗的升華。中華文明是具有悠久政治文明的文明形態,甚至可以說,中華文明中最核心的文明就是政治文明。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一個核心的保證就是政治文明的高度發達。在中國兩千多年高度穩定的皇權政治結構中存在許多可以用現代政治學理論解釋的原理。比如皇權和相權的分治與統合、政治隊伍階層的高度流動性、德主刑輔的仁政傳統、內圣外王的道德追求等等,既有高超的治國理政藝術,也形成了豐富的政治智慧。這些歷史傳統中的治理藝術和治理理念,在現代社會轉型和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過程中,不僅是一筆極其寶貴的政治財富,而且可以直接用之于現實政治實踐當中。“傳統政治中的民為邦本,可以對接現代政治的人民主權;傳統政治仁政德治的治國理政方略,可以與民主政治的‘民有、民治、民享’緊密勾連。總之,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不再成為現代政治發展的障礙,而成為現代政治成長的動力。”②
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要弘揚中國傳統中的人文價值,杜絕工具理性主義的泛濫。20世紀是工具理性主義流行并泛濫的世紀,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工具理性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但是,工具理性主義泛濫所引起的負面效用也逐漸引起了敏銳思想家的關注和批判,法蘭克福學派就是因為致力于對工具理性主義的批判而聲名鵲起。歐克肖特對工具理性主義在政治實踐中的運用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其思想價值堪比法蘭克福學派。這很容易令人想到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將中國古代的實踐智慧稱之為“實用理性”。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人倫日用”,它醉心于現實生活,注重在塵世的情感體驗,很少做純粹的理性思辨和玄遠的邏輯論證。相較于西方的功利主義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更強調人文關懷,中國有著深厚的人文傳統,對工具理性一直不太關注。現在回頭來看,20世紀初的知識分子在面對西方強勢文化時對中國傳統表現出的一概拒斥的決絕態度應該值得我們深深反思,雖然我們可以用矯枉過正來解釋,但是亦顯得十分偏頗,沒有辯證地看中國傳統文化中內涵的經驗主義智慧和和深厚的人文理性,而這恰恰是強調工具理性的西方文化中所欠缺的。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不僅要避免重走西方工具理性主義實踐所走過的彎路,而且要敢于挺直胸膛對迥異于中國傳統的西方強勢文化說“不”,要克服一百多年來形成的文化自卑感,充分認識并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人文價值資源。
現代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自我解構、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過程,歐克肖特穩健保守的政治哲學對中國推進政治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是他對工具理性主義的批判和對歷史傳統的重視,都非常值得我們在政治實踐中進行認真的思考。
(作者為河南財政金融學院講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邁克爾·歐克肖特:《論歷史及其他論文》,張汝倫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第42頁。
②任劍濤:《從政黨國家到民族國家:政黨改革與中國政治現代化》,《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第78頁。
責編/張蕾 蘇娜(見習)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