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大局意識”下需秉持怎樣的核心思維與行動策略

核心提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驚人成就,都印證了我們的制度善于解決大局之事。“大局意識”不僅需要戰略思維、整體思維,還需要篤實的行動策略。了解、認識大局是為了在行動中落實、貫徹大局之戰略。行動策略是執行大局戰略的保障。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驚人成就,都印證了我們的制度善于解決大局之事。“大局意識”不僅需要戰略思維、整體思維,還需要篤實的行動策略。了解、認識大局是為了在行動中落實、貫徹大局之戰略。行動策略是執行大局戰略的保障。

【關鍵詞】大局意識 黨員干部 思維 行動    【中圖分類號】D73/77    【文獻標識碼】A

“大局意識”之所以如此重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必須大局優先。我們屬于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從某種程度上講,西方國家進入了局部優先的精細發展階段。而我們屬于追趕者,需要提升和發展的方面很多,不可能齊頭并進,必須講策略、分步走。大局優先就成為我們的自然選擇。大局改善了、提升了,大的競爭優勢也就有了相應的積淀。其次,我們的制度特征和優勢決定了大局優先的可行性。鄧小平同志曾講到:“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大事就是大局之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實踐充分證明鄧小平同志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國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驚人成就,都印證了我們的制度善于解決大局之事。領導干部的“大局意識”是這一制度優勢持續奏效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我們制度自信的人力資源基礎。

領導干部需要具備戰略思維和整體思維

“大局意識”注重戰略思維。戰略是關乎全局的長遠規劃,是組織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所進行的主動性選擇。國際和國內環境變化越快,戰略思維的作用就越突出。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的戰略愿景;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是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十三五”規劃綱要是戰略計劃。各級領導干部需要從這些戰略的角度去進行日常工作的決策和選擇。和長遠戰略一致的、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就是應該去提倡的、去做的;和長遠戰略沖突的、甚至背道而馳的就是必須拋棄的。戰略管理旨在實現組織能力與外部環境的平衡,促進組織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為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創建更好的條件。達成這一目標需要管理者的戰略思維,需要領導干部做好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平衡,做好長期利益與任內利益的平衡。比如中央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短期看可能投入大于收益,但是長期看其收益是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缺少戰略思維的發展,往往不可持續。比如,我們過去盲目強調經濟的短期發展速度,忽視對環境的保護。現如今,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變成了社會發展的桎梏。因此,戰略思維是“大局意識”的核心思維。

“大局意識”強調整體思維。管理學的“木桶法則”認為,組織就好比一只盛水的木桶,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長的一塊板,而在于最短的一塊板。依照這一邏輯,一個國家也好比盛水的木桶,個別地區發展得好,并不能代表國家整體,需要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因此,從大局出發,東部發達地區需要支援和扶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中央提出的中西部振興戰略、精準扶貧戰略等,就是體現“整體思維”的政策決策。各級地方領導,不能僅僅考慮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需要從整體的角度來審慎選擇政策,要思量政策對整個國家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要思量政策的外部效應會不會損害其他地區和部門的利益。整體思維實質上是要處理好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供給側改革成功與否,一定程度就取決于各級領導整體思維的高度。假若每個地區、每個部門僅從本身利益出發對供給側改革進行解讀的話,供給側改革的最后結果很難達成最初的目標。此外,改革轉型,從嚴治黨,必然影響到個人利益,黨員干部需要從改革發展的整體角度來看待自身利益,從黨的執政地位、民族復興大業的角度來衡量得失。沒有整體思維,就沒有平和的心態來接受自身利益的變化;沒有整體思維,就無法喚起改革的熱情與期待。所以,整體思維是“大局意識”的題中之意。

領導干部需要篤實的行動策略

“大局意識”不僅需要戰略思維、整體思維,還需要篤實的行動策略。了解、認識大局是為了在行動中落實、貫徹大局之戰略。行動策略是執行大局戰略的保障。

首先,要做到行動有理念。理念決定行為,理念的更新自然會帶來行為上的創新。行動理念包含三個層面的要求:一是領導干部的理念要與中央的理念保持一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各級領導干部在管理過程中應自覺與五大發展理念保持一致,以此指導實踐。二是領導決策行為要有理念支撐。管理理念是前人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總結,是管理實踐的升華。領導干部在自己職責范圍內的決策,需要以管理理念為準繩。假若領導干部的決策不是靠理念,而是憑感覺,那么,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拍腦袋”決策,即使蒙對了,也是不可復制的。三是領導干部的理念應做到與時俱進。時代在變遷,組織形態、社會成員的生活特征、溝通方式甚至價值偏好都在變化,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也在變化。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現代社會進入了信息社會,假若我們仍拿農業社會的管制理念來管理和解決信息社會的問題,結果必定不盡人意。學習能力已經是衡量領導干部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只有學習能力強的領導者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理念,與時代同步,甚至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其次,要做到行動有方案。對中央大政方針的執行狀況是干部“大局意識”的實際體現。如果中央深改組開什么會,地方深改組也開什么會,地方將中央文件轉發下去就算交差了,那么這樣貫徹中央文件只能說是應付,不能說是執行。真正的執行,必須將中央文件精神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細化出具體的行動方案,中央的文件才能真正落地,才能發揮出政策應有的作用,切實解決所存在的問題。研究執行的學者拉姆·查蘭曾指出:持續跟進是達成執行目標的關鍵。因此,完善的行動方案不單有目標的優先順序安排、人財物資源的保障,還要有詳細的跟進計劃,定期督促跟進是高效執行的核心節點。

再次,要做到行動有績效。“大局意識”強弱,不僅看行動,更要看行動的效果。行動績效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領導者個體應具有職業精神。每一位工作者都應當具備與自己職業相關的精神、能力和責任擔當。不具備職業精神的人空談情懷、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必然會空談誤國。另一方面,行動績效來自制度保障。形成績效評價體系,對各級領導干部的“大局意識”進行評價,著重評價其行動的效果,對其行動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分析。對大局意識強、行動效率高者給予肯定和獎勵。正如拉姆·查蘭所言,“獎勵與業績掛鉤是改變行為的基礎。”有了行動績效評價體系,就能讓作秀的行為失去張揚的空間,就能讓具有“大局意識”和行動績效的領導干部得到正向的加強與反饋,使守正篤實的行動之風沉淀為政治文化、行政文化的蘊意與傳承。

總之,“大局意識”不是喊口號、空表態,而是具有戰略與整體思維的行動體系。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頁。

責編/張寒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張寒]
標簽: 思維   核心   策略   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