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底,東盟正式宣布建成東盟共同體,這標志著東盟經濟跨入共同體時代。2015年11月,東盟出臺了《202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為未來十年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制定了遠景規劃,并提出了東盟經濟共同體十年建設的五大支柱。從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規劃看,它與“一帶一路”倡議有許多契合點,因而兩者可以逐步實現戰略對接。作為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建成將對全球的地緣經濟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對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東盟 經濟共同體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 F114.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9.003
王勤,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東南亞經濟、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與東盟關系。主要著作有《東南亞藍皮書:東南亞發展報告(年度)》(主編)、《東盟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國與東盟經濟關系新格局》《新加坡經濟發展研究》等。
2015年12月31日,東盟宣布東盟共同體正式建成,東盟共同體包括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其中經濟共同體是東盟共同體的基石,它標志著東盟經濟跨入了共同體時代。作為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建成將對全球的地緣經濟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東盟經濟共同體如期建成
2007年11月,在第13次東盟首腦會議上,東盟通過了《201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它確定了東盟經濟共同體的發展目標、時間表和具體措施。該藍圖提出了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的四大支柱、17個領域和176項優先行動。四大支柱是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single market and production base)、具有競爭力的經濟區域(competitive economic region)、區域經濟均衡發展(Equit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和融入全球經濟(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y)。①自2007年東盟經濟共同體進程正式啟動后,該共同體的建設已歷時8年。截至2015年10月,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的相關項目完成率為92.7%。其中,東盟經濟共同體四大支柱項目的完成率分別為92.4%、90.5%、100%和100%。②
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是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區域內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能勞動力相對自由流動的關鍵。近年來,東盟積極實施關稅和非關稅減讓措施,促進貿易便利化,擴大服務貿易的開放,放寬投資部門的限制,并加快專業人才資質互相認可,由此,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貿易和投資效應逐步顯現。目前,東盟區內平均已有95.99%的貨物取消了關稅,其中東盟六國(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為99.2%,其他四國(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為90.86%。③過去十年間,東盟內部貿易成本下降約15%。④由此,東盟區內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且快于東盟總體貿易和區外貿易的增長。2014年,東盟區內貿易占總貿易額的比重為24.1%。另一方面,東盟逐步取消服務貿易的限制,促進了區內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自1996年起,東盟區域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談判已進行了9輪,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東盟至少有80個服務部門行業向外資開放,放寬了對外資股權的限制。同時,在原有《東盟投資框架協議》的基礎上,2008年12月,東盟成員國簽署了《東盟全面投資協議》,2014年簽署了《東盟全面投資協定的修正議定書》,逐步放寬或取消了投資限制,主要涉及制造業、農業、漁業、林業、采礦業和服務業等領域。據統計,2000~2014年,東盟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從209.55億美元增至1328.67億美元,增長5.3倍;吸收的區外FDI總額從201.02億美元增至1118.04億美元,增長4.6倍;吸收的區內FDI總額從8.53億美元增至243.77億美元,增長27.5倍。與此同期,東盟吸收的區內FDI占總額的比重從4.1%升至17.9%。
不過,由于東盟各成員國的發展水平、政治制度、社會形態和法律體系均不相同,決定了東盟經濟共同體是一個有限的共同市場。東盟經濟共同體主要依據具體的區情和國情,制定和規劃其共同市場的發展藍圖,實施共同市場發展的步驟和措施。從目前東盟經濟共同體實行的共同市場相關規劃和實際運作看,一些成員國關稅減讓中仍存在例外清單的產品,敏感產品取消關稅滯后,非關稅壁壘削減受阻,對外統一關稅尚未形成;各國的服務貿易部門仍為有選擇和有限地開放,服務提供方式自由化仍保留限制措施,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方面自由化也有局限;盡管各國放寬了對外商投資部門的限制,但一些國家敏感部門仍有諸多約束,金融服務業開放相對較慢,區內資本市場尚未完善;東盟區內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僅限于專業人員和技能工人,專業人才資質的互相認證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