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東盟擁有443.56萬平方公里國土,6.22億人口,2.57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進出口貿易為2.53萬億美元,是世界上人口第三大的國家和地區(僅次于中國、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是世界上第四大進出口貿易地區(僅次于美國、中國和德國),也是世界上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DI)的主要地區之一。據東盟的預測,到2020年,東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4.7萬億美元;到2030年,東盟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⑥因此,東盟在“一帶一路”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升。
其次,東盟經濟共同體與“一帶一路”倡議可逐漸實現戰略對接。從《東盟共同體2025年愿景》的規劃看,它與“一帶一路”倡議有許多契合點。東盟共同體包括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涵蓋政治安全互信、區域經濟融合、社會文化交流,而“一帶一路”倡導政治互信、經濟融合和文化包容,構建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東盟的互聯互通規劃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機制互聯互通和民間互聯互通,而“一帶一路”合作重點涉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東盟優先推進的區域十大產業合作部門,與我國實施的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點部門行業相關性較大。
從《2025年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的規劃看,構建區域內商品、服務、投資、資本和技能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單一市場仍是其首要任務。在未來十年的建設中,東盟經濟共同體突出了區域金融一體化,包括區內銀行、證劵和保險市場的一體化,涵蓋資本賬戶自由化、支付與結算系統和能力建設三大領域;強調東盟必須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和區域價值鏈,以實現區域規模經濟和產業集聚效應;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效率驅動型增長,實現互聯互通,重視經濟的包容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東盟關注的重點部門包括交通運輸、信息和通信技術、電子商務、能源、食品、農業和林業、旅游、醫療保健、礦產資源和科學技術。參照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將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農業合作、信息和通信技術、電子商務、金融合作、中小企業、科技合作等作為優先的合作領域。
第三,東盟在“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中的重要性將逐漸顯現。當今世界,伴隨著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的變化,以產品內分工為基礎的全球價值鏈和區域生產網絡迅速形成與發展,東盟已成為全球和區域重要的制造業生產和出口基地。當前,亞太地區正面臨著生產網絡重新布局和價值鏈的重新分配。東盟國家開始借助亞太地區供應鏈調整和重組的時機,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消除貨物和服務流通障礙,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實現基礎設施和機制互聯互通,強化與亞太地區供應鏈的對接,調整在區域供應鏈中的位置,依托區域供應鏈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同時,一些后起國家利用比較成本優勢,吸引跨國公司在當地投資設廠,承接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工序的轉移,成為跨國公司的區域零部件供應商和組裝廠。
在全球價值鏈和區域生產網絡調整與重組的關鍵時機,必須進一步加快中國與東盟的產能合作。大多數東盟國家尚處于工業化的初期或中期階段,仍積極吸引資金技術和承接優勢產能。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擁有大量優勢產業,中國與東盟的產能合作潛力巨大。目前,中國企業已在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老撾、印尼等東盟國家設立了23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為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制造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礎。雙方可以推動實施鐵路、公路、能源、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合作,加強在鋼鐵、水泥、工程機械、建材等傳統產業的產能合作,加大在清潔能源、現代化通信和智能制造等新興產能合作的對接。同時,各國政府要積極為區域產能合作提供政策傾斜和實際支持。
第四,東盟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將扮演重要角色。2010年10月,作為實施東盟經濟共同體的重要戰略步驟,東盟推出了《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率先提出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physical connectivity)規劃,包括交通運輸、通訊網絡、能源安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其主要的項目涉及東盟公路網、泛亞鐵路、內陸河道運輸網、航海、航空運輸網絡、綜合運輸走廊,以及通訊和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并拓展基礎設施投融資的合作,推廣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PP)模式。⑦根據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東盟在基礎設施建設的總投入高達600億美元。目前,區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15個項目中的公路、鐵路和海運項目已全面鋪開。根據東盟的規劃,2015年前將東盟公路網延伸至中國和印度,將原定的新加坡—昆明鐵路建設計劃(SKRL)延伸至印尼的泗水,東盟8個跨國天然氣管道聯網項目已經動工,并完成了區內局部的電力聯網運行。